分享

为什么很多从小在绘本泡大的孩子,上学后反而不爱看书?

 诺妈家有男宝 2021-04-21
作者/诺妈
首发:诺妈家有男宝(aihuagushi)

遇到一位同学妈妈,彼此聊起孩子的学习问题。这位妈妈有些苦恼,原来接连几次语文测验考试,她家孩子成绩均不理想,扣分最多的莫过于阅读和作文。

老师特意向妈妈交代:平时需要多加强孩子的课外阅读。

可一说到课外阅读,这位妈妈更苦恼,要知道从小到大,她在孩子的“阅读投资”上,可没少花钱。

妈妈说,孩子小的时候挺喜欢看书,虽然绘本不便宜,但只要孩子喜欢,她都买。妈妈以为,孩子看书习惯就能从此培养,可渐渐地她发现:除了图画书,孩子爱看的还是图画书。

“难道是孩子小时候绘本看多了,反而造成文字阅读障碍?对文字书产生畏惧?”

我们的孩子大多都读着绘本长大,可为什么读着读着却渐渐拉开差距,有的孩子早早捧起大部头,有些孩子却一看到文字书就头疼?

读绘本,真的像宣传的那样,会对孩子阅读启蒙起到重要作用?还是,孩子是否爱看书,真的天生基因注定?

今天的文章,我将结合自己这么多年来陪小诺读绘本的经历,聊一聊自己的心得感受:动辄几十块的绘本,不止图画书那么简单,拥有正确的打开姿势,才能发挥绘本真正的价值。

01

绘本,不是图画识字书

“贵”,是很多家长对绘本第一共识印象,区区十几页插图,每页不过短短几句话,十分钟就能讲完一个故事,可价格却堪比一本厚厚的经典文字书。

“值这个价吗?”

不少父母会在心里打下问号,恰恰这个问号,潜移默化影响家长指导孩子读绘本的态度。

对于大多数80、90后父母来说,父母的童年还没有绘本这个产物,偶尔能翻到几本小人书,实属一件欢天喜地的事儿了。

对童年阅读直接从文字开启的家长们来说,对“文字”有着与生俱来的敬重和接纳:重看文字阅读的作用,而忽视图画阅读的作用。

与此同时,绘本价格不菲,文字又“吝啬”,也导致让不少父母总试图最大限度挖掘绘本的价值。

这样的一幕你一定不陌生。

孩子依偎在妈妈怀里,妈妈给孩子讲绘本故事;美好的亲子共读画面,令人感觉温馨。然而妈妈一开口,画风突变。

妈妈握着孩子的手指,一遍遍,一个个点读着绘本中为数不多的文字,一边读一边时不时拷问孩子:“宝贝,这个字你还认识吗?他读什么?那个字呢,我们刚刚读过,你还记得吗……”

初衷明明是想给孩子读故事,实际行动中,不知不觉,却把讲故事变成了认字。

孩子故事听得断断续续,认字也认得勉勉强强。妈妈的拷问,一次又一次打断孩子看图的视线与思考,到头来,反而丢失了看绘本的初心,得不偿失。

借助绘本发挥认字“价值”,是为数不少父母的做法。不落俗套的,我曾经也尝试过。很快,小诺提出严正抗议:妈妈,我不喜欢你这样读故事。他抽回小手,紧紧藏在身后。

这么做,对吗?

我矛盾过,后来翻看了不少幼儿心理学以及阅读方法指导类的专业书籍后,才恍然大悟:是我的指导方法错了,大错特错。

02

绘本的重要作用,在于培养孩子“读图能力”

一本优秀的绘本,它的作用价值不仅仅是呈现具象的图画,而是要让孩子透过丰富的图画信息去了解绘图者传递故事的思想和用意。

也就是说,让孩子在读图的过程中,引发他对图像的感知,由此展开他的想象与思考,启发孩子将生活经验进行思维交互,这才是绘本阅读的真价值——由阅读带来的“化学反应”,从外到内,成为孩子自己的心智活动。

举个例子:

这是绘本《蹦!》中的插图,左图是一只蹲着的小猫,右图是一只在蹦的小猫。

家长在给孩子读这个绘本的时候,如果重点放在“蹦”字的认识上,那么孩子最多也只是明白了小猫的这个动作叫做“蹦”。

但如果让孩子通过阅读画面,去解读“蹦”,孩子若能联系到自己生活实际,总结出自己在心情愉快的时候,他也会像小猫一样蹦起来,而蹦起来的感觉,让他无比快乐。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虽然读的是图,但实则培养的是他们把图像转化为特定意象的阅读与理解能力——蹦,原来是愉悦心情的表达。

如此,从具象形象中抽离出抽象思维的能力培养,才是阅读绘本带给孩子的真价值,培养真正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力不是基础的识字能力,它同时还包括对典故的理解,对上下文信息的推论,在阅读中去解读信息,去获取作者的思想和用意……一个孩子,当他具备了这种能力后,也就不会畏惧文字符号,顺利过渡到文字阅读,从而逐渐发展成为更深层次的阅读能力。

从“文字时代”走来的家长,因为时代的关系,缺乏了读图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孩子不需要培养读图能力。

绘本是图,却不仅仅是图,家长对绘本有正确认识,才能打开孩子正确阅读绘本的姿势,从而培养这个时代孩子属于他们的阅读能力方式。

03

绘本是阻力还是助力?关键在于读图方式

前文提到的这位妈妈的困惑:为什么我家的孩子从小读绘本,却没有培养出阅读能力?

这不仅关乎对待绘本的态度,也关乎孩子的读图方式。

我曾经在火车上邂逅过一对母子,男孩三四岁的模样,正是好动的年纪。屁股挨着座位不到半小时,他已经浑身难受。

“来来来,我们看绘本。”妈妈说着,从包里掏出故事书,放在孩子面前。

“妈妈,你给我讲。”孩子提出请求,妈妈却眉头一皱:“这个故事,我都读过好几遍了,背都背得出来了,你自己看,乖!看完,妈妈给你看动画片。”

得到妈妈的回应,孩子显得兴奋。他迅速翻动绘本,只听“刷刷刷”翻书声,没过几分钟,手头上的几个绘本都看完了。然后,兴冲冲缠着妈妈要ipad看动画。

一个绘本,仅仅是一个故事那么简单吗?

火车上的这位妈妈,她仅仅把绘本当做“看”的工具,觉得自己给孩子读过了绘本故事,也就完成了自己“讲绘本”的使命。

而她的孩子,在看绘本时,也只停留在浏览绘本图画五光十色的具体呈现上,被动地再接受一次故事模板。

好比家长在纸上画一个圆圈,告诉孩子那是一个“圆”,孩子照单全收,只会被动地接纳图像信息,而不会进行主动思考,那么他的“看”也就仅仅停留在浅层和表象。

孩子只看图,却不知图意,这种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才会让绘本成为阅读的阻力。长此以往,看绘本并不能唤起孩子对阅读的真正兴趣,等到需要阅读文字时,他也就没有耐心去读文字,失去深化阅读的动力。

一本优秀的绘本,通常不只有外在辨认事物的指涉功能。

举一个例子:

这是来自《雨伞》绘本插页,整个绘本没有文字,只有图像。但通过前后页图像串联,却能组成完整的故事。

如果孩子只是把关注力停留在图画上,那么他视线所及看到的不过是一顶红雨伞。

但如果孩子能够在家长的启发下去思考:红雨伞出现在哪里?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绘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为什么整个画面是灰色的,只有伞是红色的……

这些提问,就像一把黑夜里的火炬,带领孩子穿过丛林。孩子在探索真相过程中,他的心智也被阅读兴趣激发,潜移默化培养的就是阅读理解力。

事实上,绘本是阻力还是助力?考察的是孩子能不能将绘本从“图像”“图感”感知转化,这和学习中我们常说的“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是一样的道理。

一个优秀的绘本,它的每一个图画信息犹如文章中的词语和段落,起着重要的信息表达作用。当孩子感知到了图画信息背后的用意,那就意味着他们的大脑经过感知触动了感受、想象、思考等一系列活动,孩子由此培养出“图感”,真正将绘本读到了心坎里去。

这么多年来,我深信一句话:绘本如中药,一点一滴改变孩子体质。

我很欣喜,因为我在孩子身上看到了“体质变化”。小诺对阅读如饥似渴的状态,或正得益于曾经无数个美好的亲子时光,我们一起领略绘本故事里的美好,我们一起探讨绘本故事外的神奇。

这些积累,也因此转化为他学科学习中的优势,或成为他一辈子最宝贵的人生财富。

陪孩子读绘本,其实不难,但真的需要家长们多一些耐心、细心,还有一份恒心。

(我是诺妈,成长路上的男宝妈,教育专业,媒体从业,专注孩子成长研究,为父母提供有价值的育儿之道。关注我,一起成长精进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