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如一个老师只是机械地、刻板地讲究“教育技术”,那就应该理直气壮地对他说:“教育是一门艺术。”假如一个老师连最起码的教育常规都不懂,却夸夸其谈地说什么“教育是一门艺术”,那我们应该毫不客气地对他说:“教育是一门技术”。 总而言之,教育到底是艺术还是技术,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不能盲目下结论。 其实,在专业追求上,我们不妨用八个字来概括:掌握技术,追求艺术。



 非常不错的创意:欢迎信、见面礼、给学生做主人的机会、“记者招待会”、照“全家福”。 第一次与学生见面,最重要的是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一是对班主任的印象,二是对这个班集体的印象。

 1.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一,当班干部首先是义务而不是权利,更不是权力;第二,轮流班干部制;第三,选举产生。 2.学生自荐。自荐产生临时班干部后,明确三个意识:感染意识、服务意识、独立意识。 李老师的高明之处,不仅仅是“民主选举”,更重要的是“民主启蒙”——这才是教育!



 这几张图片,对李老师的操作原则和步骤已经介绍的十分清楚了,不再赘述。 我觉得李老师的高明之处在于,做事有原则,既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意愿,又充分考虑到了集体和个人的实际情况;既有民主,又有集中,值得我们学习。 
 主题班会一定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何谓“以学生为主体”?有两个要点:主题真正来自学生、真正满足学生的心灵需求。 在实际操作上,李老师提出了四个要点,这四点,除了达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总体原则之外,还突出了形式活泼、学生喜爱、学科结合等特点。 总起来说,主题班会一定要立足于学生,基于学生的视角来设计,必须抓住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或者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让学生喜欢,使学生受到警醒,得到教益。
 作为年轻教师,首先是要自信,然后对交流内容做好充分准备,比如班级基本情况(包括师资、学生构成)、自己的从教经历和取得的成绩、自己的管理理念、对家长的要求和期待、对班级未来发展的构想等等,也可以征求家长对班级管理的意见和期待。 总之,内容必须充实,必须与家长和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必须使家长看到希望、充满信心。
 李老师十分重视班级管理中的“第一次”,对第一次班级活动,他也设计得别出心裁。 从以上表述中可以看出,李老师设计活动突出全员参与、注重个性、学生自主、不留痕迹等几个特点,这也是李老师一贯的工作风格。 无论是第一次活动还是后续的活动,我们都应该突出这样的特点:由学生参与设计和组织,学生是活动的主人;解决班级突出问题,但绝不能以“教育者”自居去组织活动;让活动变成全体同学的“联欢”,而不是班主任或者几个同学的“独角戏”。
 这当然非常难,能否做到,能否做好,就是名师与一般教师的区别。 教育要“不留痕迹”,要“顺其自然”,这是李老师的理念,也是他处理班级工作的原则,我们做到了,便掌握的班级管理的艺术。 爱国,不是随便说说的,也不能靠头脑一热便认为自己是“爱国”了;爱国,应该有国际视野和未来眼光。
 日记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不仅仅是班主任与学生个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也应该与班集体建设联结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