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年读一遍《论语》(第4周)

 读书和做人 2021-04-23

半解《论语》

“一知半解”的“半解”。

作者解一半,读者解一半;现在解一半,将来解一半。

八佾第三

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佾,yi,4声,乐舞。8人为一佾,八佾就是64人。

古人说,天子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

季氏只是个大夫,他用八佾当然是僭越[jiàn yuè]。

孔子对季氏说:“如果大夫用八佾舞于庭这件事都可以忍,那么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忍呢?”

季氏腹诽:天子管不了诸侯,诸侯管不了大夫,你算个老几,敢管老子的事儿?!老子有钱,老子用得起!鲁侯用八佾不也是僭越,他能僭越凭什么我就不能?

3.2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三家”指鲁国的三大贵族。

“彻”,也就是“撤”,指祭祀完毕后的撤祭。

天子之礼,撤祭时,要唱《雍》。《雍》是《诗经·周颂》中的一篇。

相,助。维,语助词,无意义。辟公,指诸侯。穆穆:庄严肃穆。

孔子引《雍》,讲得清清楚楚“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助祭的是诸侯,主祭的是天子,哪有大夫什么事。

“三家”只是鲁国的大夫,他们竟敢在自家的堂上演奏天子专用的乐,这让孔子十分恼火。

奚,xi,1声,疑问代词,相当于“胡”、“何”,怎么能够?!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认为,仁是礼乐的核心,礼乐是仁的外在表达,两者互为表里。没有仁,遵守礼乐也只是徒具形式。

3.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鲁人,有人以为是孔子的学生。也可能是为季氏掌礼的门客。

林放问孔子:“'礼’的根本,或者说关键是什么?”孔子拍掌,夸赞道:“这个问题提得好!礼,宁俭勿奢。丧礼,宁真勿假。”

“奢”和“俭”是反义词,“易”和“戚”相对应。“戚”的意思是内心里真悲痛,那么“易”的意思应该是面子上做得好,让哭哭,让停停,纯粹支应事。

上一段的意思是“仁”是礼乐的核心,这一段的意思是“真”是礼的根本。不求外表的铺张浪费和装腔作势,而要发自内心的真诚。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夷狄,yí dí,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夷狄他们就算有君,也比不上我们诸夏,虽然我们无君。他们都是野蛮人,有君无礼,不如我们,我们无君,但是我们有礼。

但事实是我们诸夏名义上也是有君的,只是普遍都不尊君了而已。所以这句话,有可能孔子说的是反义。

3.6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汝)弗能救与(欤)?”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旅不是旅游。旅,西周金文多以“旅”字冠于器名之上,所以这里应该是指祭祀。

祭泰山,只有天子和公侯才有资格。季氏只是大夫,他祭泰山属于僭越。孔子看不下去。

冉求,字子有,也称冉有,孔门二期生。

孔子问冉有:“季氏这么干,你不能阻止(救)他吗?”冉有对答:“不能。”

曾,是难道、竟然的意思。

季氏祭泰山不合礼,孔生很生气,说难道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见3.4段,曾问礼之本)吗?林放都知道“真”是礼之本,泰山之神更知道了,所以不合礼规的祭祀,不是出于真心的祭祀,你祭也白祭,拿出再多的祭物,人家(泰山之神)也不会接受。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说,君子什么也不争,如果非要在某事上争个什么,那一定就是在射礼上争了。

射礼既是礼仪活动,也是体育比赛。既是比赛,总要争上一争的。

“揖让”就是打躬作揖,互相谦让。

“升”是登堂,“下”是下堂,“饮”是饮酒,这是射礼的三道程序。每一道程序都要“揖让”,彬彬有礼,君子之风,所以说“其争也君子”,不争倒是对比赛的不尊重了。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倩:面容端正。盼:眼睛黑白分明。素:淡妆。

子夏引用《诗》中的句子(第一句讲女子巧笑嫣然很美,第二句讲女子顾盼生姿很美,第三句是说即使着淡妆也很美)问老师是什么意思?

老师说:“绘画要用白底(底子好才能画好画。底子乱七八糟歪瓜裂枣,画再好的妆也难看)。”子夏举一反三,接着问:“'礼’就是行事做人的底子吗?”

商是子夏的名。孔子很高兴,认为子夏对《诗》的理解对他很有启发(起),可以开始一起讨论《诗》了。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杞是夏的后代,宋是殷的后代。

孔子是以礼治史,礼是制度,也是精神。

孔子说:“夏朝的礼制我能说清楚,但是杞人不能够证明我说的正确;商朝的礼制我也能说清楚,但是宋人不能够证明我说的正确。”

文献,与今人的理解不同,不光指档案,还包括遗老遗少。

古代文化遗产,有实物,有文字,还有活人(活人的口头传说和代代相传的手艺)。

孔子非常自信,接着说:“这是因为文献不足的原因,如果文献足够,我就能证明我说的都是正确的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