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基础知识:古今字

 钱首相小泉 2021-04-23

读古书常有这种情况:一个字,依照它本身的含义(包括本义和引申义),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比如“蚤”:从字形看属虫类,本义是跳蚤。可是根据这样的意义,无法理解“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鸿门宴》这句话。如果换个同音字“早”来解释意思便通了,就是“要早点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蚤”同“早”,这是古字的“同音代替”,“蚤”是“早”的假借字。“蚤”当“早”讲,“早”是“蚤”的假借义。

说到古字的同音代替,它涉及两个问题:古今字和假借字。

古今字

上古字少。字少,有些字不可避免地就要“兼职”。

例如起初只有“终竟”的“竟”(本义是乐曲终了,从“音”、从“人”),没有“边境”的“境”字。语言是先文字而存在的,没有“境”这个字的时候,不能说口语里也没有“境”这个词,更不能说那时的古人没有“境”这个概念。

那么,当时要把“境”这个词书写出来怎么办呢?古人有个不另造新字的办法,就是用一个已有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于是用“竟”表示边境。这样一来,古“竟”字就成了两个词的书写符号:一是表示“终竟”的“竟”(本字),一是表示“边境”的“竟”(借字)。

后来人们为了避免一字兼职太多,才替借字造了个专字(今字)“境”。

又如“解说”的“说”(本字),借为表示“喜悦”的“说”(借字),后人才为借字造了个今字“悦”。

也有不为借字造今字,而为本字造个今字的。例如“莫”,本义是“日在草中”,当“日暮”讲,借为否定词“莫”,后人不为否定词“莫”(借字)造今字,倒为表示“日暮”的“莫”(本字)造了个今字“暮”。

又如“孰”,本义是食物加热到可吃的程度,借为疑问代词“孰”,后来没为疑问代词“孰”(借字)造今字,而为表示“生熟”的“孰”(本字)造了个今字“熟”。为本字造今字也好,为借字造今字也好,目的都是为了避免一字数职。

所谓“古今字”,古、今是就时间先后说的。“竟、说、莫、孰”出现在前,叫古字;“境、悦、暮、熟”是后起字,叫今字。“今”不是现在。古、今又是相对而言的,有今才有古,有古才有今。

“境”取代的只是借字“竟”,没有取代古“竞”字的全部职能。所以,只有“边境”的“境”有古今字问题,古字是“竟”,今字是“境”;“终竟”的“竟”,古今是一个字,无所谓“古今字”。同样,疑问代词“孰”古今是一个字,只有“生熟”的“熟”才有古今字问题,古字是“孰”,今字是“熟”。

今字大多是个形声字。创造今字的方法,有时是以古字为声旁再加个形旁,如“竞”加形旁“土”成为“境”,“孰”加形旁“火”成为“熟”;有时是把古字的形旁改换一下,如“说”改换形旁而为“悦”。这两种方法都是很简便的。后代形声字盛行,汉字越造越多,一个古字有时分化出三、四个今字。下面举些例子(古字在前,今字在后):

弟-悌,禽-擒,反-返,耆-嗜,要-腰,为-伪,匈-胸,府-腑,然-燃,

栗-慄,知-智,县-悬,责-债,益-溢,赴-讣,贾-价,共-供,昏-婚,

直-值,卷-倦,内-纳,道-导,队-坠,希-稀,采-彩,属一嘱、瞩,辟一僻、嬖、避、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