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新用户1606Lek8 2021-04-23

今天来看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16世纪到19世纪,伴随宗教信仰被解构,理性的地位发生巨大变化,我将其概括为:

启蒙运动→浪漫主义兴起

崇拜理性→崇拜感性

怀疑宗教→宗教兴盛

大卫·休谟说:“如果理性不利于人类,那么人类也将推翻它。”上述的变化,反映了理性作为同宗教一样的信仰,遭受了宗教遭受过的审判。在康德之前,这种审判已经开始。

当康德所成长的大陆哲学理论派受到海峡对面英国的经验派的挑战,在德国学院派长大的康德从书堆中抬头,他说:休谟“打断了他独断论的迷梦”。独断论,亦译作教条主义。那么当时的英国人是怎么想的?请见:

洛克(首次反省理性):

∵经验→感官→认识 ∴认识来源于经验→唯物论

贝克莱:

∵感官→认识 ∴认识来源于心灵的感觉

大卫·休谟:

∵心灵≠实体,心灵≠器官 ∴心灵=一系列抽象名词=不存在

最后一条简直震撼基督教世界。走到这一步,宗教界和科学界就算是快崩溃了。为了不向怀疑论者低头,【理性对→宗教错】这一条路走不通了。

以上是康德面对的情况。

《纯粹理性批判》并不是对理性大加批判。相反,它指出纯粹理性的可能性,在最后才指出纯粹理性的局限。我们一一来看。

0.反对洛克和休谟。通过上表,我们会发现这场乱斗有基本立足点:经验。康德说,你这个大前提就错了。他认为:

如果 认识来源于外部世界

外部世界不稳定

那么 认识的绝对可靠性不存在

但是如果有些认识是独立于感官经验之外的呢?比如,先验的知识,绝对正确的科学。“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在先验知识中,我们能走多远,数学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这种真理的必然性来自心灵的固有结构。其实,上述英国人的论证隐藏一个观点:心灵是被动在接受经验和感觉。

康德说,心灵是主动的器官。

如何做到?

1.先验感性论

可以直接概括为:

感觉→知觉(转换条件:需求)

感觉:对刺激的意识。多,杂。

知觉:对感觉分门别类,形成对事物的认识。

举个例子:苹果是红色的接近球形的物体。感觉是“红色”的视觉、“球形”的触觉。他们指向同一处,因此形成“苹果”的知觉。

这种组合和过度是自发的吗?洛克和休谟认为是,康德认为不是。

这种转换行为的条件是心灵的需求。比如23,相加是5,相乘是6。取决于心灵的选择。这就是高于经验的先验。再比如,空间和时间也是先验的,是认识的手段和工具。康德把大卫·休谟的破坏性怀疑论反驳了回去。

大卫·休谟的怀疑论之所以震撼人心,是因为他否定了因果律,也就否定了许多哲学推论的前提。康德若想拯救科学,就要从救回因果律继续入手。

2.先验分析

接着上一步,有如下进一步扩展:感觉→知觉→概念(条件:需求)

概念从个性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普遍的认识。如果因果律不成立,思想体系怎么可能在无管理的状态下自发的建立秩序呢?是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心灵的需求,才有了条理,有了科学。为什么面对同样的经验时,有的人反应平淡,有的人却积极主动、不知疲倦,将经验升华为逻辑和真理?知觉的进一步转化,也取决于需求。

科学的普遍原理是成立的,因为它是思想的规律,在每一个经验中成立,是绝对的。

3.先验辩证法

接下来是宗教问题。

以上论述承认了纯粹理性,这种对逻辑和科学的最高程度概括是有限的,相对的。

①有限→针对实际经验领域:承认科学,但仅限于经验上对科学的研究。

②相对→人类的经验方式:人类通过经验来验证科学。或者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①②合并后指向一个明确的判断:“我们认识的对象是感觉后的对象,至于对象本身是什么样的,我们完全不知。”可是这不就又倒回到认识没有必然性了吗?然而康德很聪明的在后面解释道,这种感觉的方式是所有人公有的,我觉得可以拿“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来类比。

叔本华说:“康德最伟大的贡献是将现象和物自身区分开来。”这个理论的结果就是上帝的存在说得通了:

∵心灵处理感觉仅仅对经验捕捉到的现象有效

上帝是范畴外的前提,是先验概念

∴理性不能证明宗教,上帝高于我们存在

《纯粹理性批判》结束。

无疑,这本书有非常大的局限,比如空间和时间并不是完全主观的,事实上眼里没有山的时候,山依然存在。然而康德过多地关注它的主观性,来避免讨论上帝具有时空性既实体。比如康德在瓦解了宗教后企图将它重新建立在道德上,为宗教寻找另一个站立点。但无论如何,这本书的集大成性和它最后一点(也是贡献最大的一点)的提出,已经足以让康德为后人膜拜。

最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哲学上说要保留观点。从实践中来的真理用实践来证明,这是否是循环论证呢?如果真理是先验的,能否说真理可以检验实践呢?宗教层面的真理是否还可以与实践不相关呢?然而考虑到我国具体国情,承认这句话意味着打破盲从,在当时的经济生产中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不能否定。

【推荐语】这次海宁啃下了本人认为极其艰涩难懂的《纯粹理性批判》,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把这本书的背景,甚至是论证过程和关键结论都明晰地重新阐释了一遍。结尾的辩证批判和联系我国现实就更为惊艳了。但是我还是想听听海宁关于二律背反的见解。再次佩服海宁深邃的思想,也安利康德的三大批判!(叶可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