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庄古镇:“文化脊梁”真不是那么好当

 winer58 2021-04-24

来到宜宾。

站在合江门边,看着长江向东流去。

金沙江与岷江在此汇流,
我站的地方,正是万里长江的起点。

图片

最早知道宜宾这个地方,是2002年左右,在QQ上认识一位漂亮女网友,喜欢得很,她说她是成都的,聊了一年多我去了成都,她才跟我说她其实是宜宾的。

我一看,成都到宜宾坐车要五个小时,忽然就不爱了,啊!我可真是渣男

风和日丽的一天,我从宜宾市区坐公交车到郊区的李庄,公路是延着长江开行,温暖的风,有些春游的快乐。

图片

长江缓缓向东流,

自古,四川就靠着长江与世界连系,
源源不绝地往外输送物资与人才,


大部分时刻,四川总能快活地不问世事,过着自己安逸的小日子。

但历史某些时候,
大批下江人会沿江逆流而上,
那正是世局大变,
东西纽带般的长江,关键时期总能变救命索。

李庄现在就是个大工地,正要努力发展观光;连通长江边笔直的石砖大道首先修好了,尽头有四个大字:

文化脊梁

图片

李庄东岳庙,本是祭祀东岳大帝,即泰山神;
建筑前有碑”同济工学院旧址”
落款”学生 苏兆南 霍藻润”,
一人在台北,另一人在英国。

图片

也许是某天,
两位一生经历乱离四散的同窗,
在他们事业有成后,相约回到李庄这个小镇,
重修了这处,在大树下回忆了他们的青春,
感叹后来人生。

上海的同济大学建立于1907年,本来只有医科,1912年成立工科,这所德国人建立的典型工科学校;在战乱前的黄金年代,为中国培养大批军工人才。

正因是军工人才培养重镇,同济大学成了日本侵略者的眼中钉,从一‧二八到七‧七事变中,校区多遭战火的破坏,直到1937年,对日抗战全面爆发,上海沦陷,同济师生展开颠沛流离的万里南迁。

从上海,到金华,到赣州,广西八步,越南河内,又回到昆明,贵阳,最后落脚李庄。

三年多的时间,
一边学习,一边流浪,还要一路招生。

图片

我都能想象,当初这里的人,一开始肯定不那么欢迎他们来到,这帮人逃到哪被炸到哪,不久前在昆明才被炸死几位学生,如果来到李庄,肯定引来战火。

另一来,李庄这么个风气保守的小村子,忽然涌进那么多思想激进新潮的年轻人,文化差异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冲突。

多方权衡后,李庄当地以乡绅罗南陔为首,决定大局为重,回覆十六字电文:
”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

图片

简单几个字,不知背多大压力:
也许物价要上涨,可能赔上村民的性命,要考虑得太多太多...


这么个偏安一偶,地图上找不到的小镇,就这么走进历史。

小小的李庄收留了落难而来的各个文化机构,从原本三千人口,增加了一万人;同济工学院在东岳庙、医学院在祖师殿、校本部在禹王宫....

图片

同济医学院

李庄乡亲父老让出了家族的宗祠会馆,
搬走各个寺庙的神像佛龛供学校使用;
乡绅们也让出了自己的宅院,
好的住处让给教授与研究人员,自己搬郊外...

这座世外小镇,用自己的方式护卫了民族文化传承。

图片

东岳庙

李庄本来没通电,为了报达李庄,同济大学工学院用德国引进的直流机发电,比县城南溪更早10年完成全镇照明和机器打米;医学院根治了流行于川南,被认为无药可医的的麻脚瘟。李庄实现了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直到研究生的教育系统。

图片

清幽的张家祠是国立中央博物馆筹备处旧址,当年存放了大批故宫文物。

图片

张家祠

抗战爆发,南京的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和北平故宫博物院,分为北、中、南三路,陆续将国宝西迁,辗转数千里,运抵大后方。

北路文物,从南京浦口火车站装车,辗转徐州、郑州、宝鸡,翻越艰难的秦岭蜀道,历经两年,到达峨眉山下。

南路文物,是1935年赴伦敦参加”中国艺术国际博览会”的精品,如吴道子《钟馗打鬼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等书画真迹,迁移时间长达十年,辗转汉口、长沙、贵阳、安顺,最后到了四川巴县。

中路文物,主要是瓷器,因怕颠簸而走水路,从南京、武昌、长沙、再到重庆、昆明,后又因昆明危急,再次向四川转移,最后3000箱文物抵达李庄。

图片

文物西迁

李庄附近的栗峰山庄,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旧址;肩负着民族文化的传承,亦辗转多地终于来到李庄,下设历史、语言、考古、人类学四组。

图片

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燕大文科研究所、中国营造学社等10余家高等学府齐聚小镇李庄,因为这些”文化难民”的来到,在这座地图上没有的山乡僻野中建起一座现代学术之城。

李庄与全球学术机构交流一直没因战争停止,
有这么个说法,在当时,從国外写信,
只要在信封写上”中国 李庄 某某收”就一定能寄到。

1939年,梁思成的营造学社因依靠史语所的图书资料,也来到李庄,住在附近农舍中。

图片

梁思成林徽因李庄故居,及营造学社旧址

才到李庄不久,林徽因肺病诱发,卧床不起;
学术补助已断绝,研究经费日渐枯竭,

梁思成一家,及营造学社同仁,不得不自己养鸡种菜。

梁思成学会了为林徽因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
学蒸馒头、煮饭、腌咸菜、用橘皮做果酱。

家中实在没钱时,梁思成就到宜宾去当衣物,
把陪伴了自己几十年的派克金笔和手表送到当铺....

图片

病褟中的林徽因

费正清曾去李庄拜访梁氏夫妇,在他的《对华回忆录》写到:

“1942 年11 月,面对生活在困顿中的梁思成夫妇,面对罹患痨病的林徽音,我慨然提出请他们夫妇去美国生活,并愿资助林徽音在美国治病和工作。”

梁思婉谢了,说:

“我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不能离开她,即使我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

1944年,山西沦陷七年后,梁思成强忍着颈椎病疼痛,开始撰写那篇著名调查报告《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


在”鸡犬不宁”的李庄陋室里,他写道:

”我正在写这个报告的时候,豆村正是敌寇进攻台怀的据点。当我们对这名剎之存亡,对这唐代木建孤例的命运惴惧忧惶,曾经十分沉重.....”

图片

营造学社同仁工作中

同年,林徽因病中收到三弟林恒阵亡消息。

在一次日军空袭成都时,刚毕业的空军飞行员林恒驾机起飞,


然而,林恒连杀敌的机会都没有,
在跑道尽头就要起飞时被日机炸弹击中,
壮烈殉国。

图片

林恒死得壮烈,但死得算有意义吗?

想必林徽因也陷入深深怀疑当中,痛苦不已。

她写下了《哭三弟桓》

弟弟,我没有适合时代的语言 

来哀悼你的死; 

它是时代向你的要求, 

简单的,你给了。 

这冷酷简单的壮烈是时代的诗 

这沉默的光荣是你.....  

图片

即使抗战最激烈之时,李庄的学者们仍能安心做研究,成为学术的桃花源。

在这偏远小镇的艰困六年,
只好因时制宜地改变研究方向,
卻成为他们学术生涯中的高光时刻,
写出一部部至今无法超越的学术经典:

谭旦冏赴川南川西,为旧手工业、盐业、皮革业、造纸、陶瓷....近20种传统手工业做了详尽的调查。

民俗学家李霖灿赴云南丽江,采集纳西族东巴教经书1186册,返李庄后,潜心编写《幺些象形文字字典》为东巴文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博物馆家曾昭燏主持了四川彭山东汉崖墓的挖掘工作,编辑《云南苍洱考古报告》是研究云南地方史的珍贵资料。

历史学家马长寿与凌纯声,赴川康地区考察彝、藏、嘉戎、羌等民族的社会历史,收集文物标本600余件,撰写约百万字的调察报告,是中央学术机构第一次有系统地开展边疆民族资料。

甲骨文之父董作宾坚持运了四千多片甲骨文残片来到李庄,在戏台子改的破工作室,写出扛鼎之作《殷历谱》

梁思成饿到只剩47公斤,与疾病缠身的林徽因,以及营造学社的同仁,在艰苦环境中画出一幅幅精细的图纸,编出了《中国建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

这些后來大名鼎鼎的学者,
大多有国外名牌大学博士学位,
本该在北平南京一流研究机构里潜心研究,
而家国命运带着他们从中心到边陲,
这座从没听说过的小镇。

从中原的中国,汉族的中国,
来到少人关注的中国。

从李庄出发,到西南西北各处旅行,
看到不一样的中国。

因为他们来到,

”中国”的文化意义被大大扩充

图片

1941年,中研院成立13周年纪念,在栗峰山庄

国家民族的至暗时刻,

有将士在前线为了民族存续浴血奋战,

在后方工人努力增产支援前线,

科学家研究着更好的火药大砲,

教师认真教育下一代民族的精神,

商人努力赚钱,大力捐献,

即使是被认为偏安一隅的学者,
都继续着他们的研究,整理故国,
回答”什么是中国?”

他们全都有同样的目标:

不让民族火种熄灭

许多照片纪录下当时同济学子的生活:有课堂学习的照片、体育课中打球、一同吃饭、同学欢笑,还有女同学温婉端庄的合照,从容简洁,朴素而精神。

图片

李庄时期同济女学生

在那相机还稀奇的时候,物资又缺乏,有人如此奢侈地利用底片,拍战火阴影下的青春,我们才得知那时大学生的精神面貌。

有张照片令我夜不能寐,
拍摄者望着船只慢慢远去,
按下快门那一刻,他在想些什么呢?

图片

也许船上与岸上同学正在高挥双手欢呼送别,
他们是否想到,这一别就是永别呢?
这艘船上远去的同学,后来有多少人回来呢?

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的关头

有人弃文从理

有人弃理从文

有人投笔从戎

他们都没错,都对国家有信念

德日气质的同济与英美气质的中研院在此相会

傅斯年拿出珍贵馆藏为同济助阵,
史語所咬牙拨出经费资助梁思成,

同济教授学子钻入史語所浩瀚书海,

无论文理,出了学术成果,与有荣焉,

优秀的人,不管文理科,一定互相欣赏敬重,
文科,理科,都在为国家做贡献。

直到抗战胜利后,一箱箱的文物,器材与人员,随着滚滚长江再次东去。

回首这六年的日日夜夜,
这些学者心中充满感慨感恩,
他们在栗峰山庄立碑感念李庄的接待。

图片

”山高水长”碑

本所因国难播越,由首都而长沙、而桂林、而昆明,辗转入川,适兹乐土,尔来五年矣。海宇沉沦,生民荼毒,同人等犹幸而有托,不废研求。虽曰国家厚恩,然而使宾至如归,从容乐居.....今值国土重光,东迈在迩。言念别离,永怀缱绻.....

碑额由董作宾题”山高水长”,碑上刻有傅斯年、凌纯声、董作宾、李济、梁思成、梁思永......等53人的姓名,几乎囊括了当时中国大半个学术领域的精英。

李庄的历史书写,仿佛就停格在了1946年。

他们的人生,从此天南地北。

有人去了台湾,有人去美国,有人留在大陆。

而担起”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的罗南陔全家与众乡绅,在改朝换代之际,一天之内全都丢了性命。

李庄中学校的运动场就在长江边,同学们正在上体育课开心地跑步,真是个和平的时代。

图片

当年大批同济学生、故宫文物、学术大师们从这上岸,离开;也是乡绅们生命尽头所在。

和平盛世,处处都抢着自称有文化,
”文化”显得多么廉价。

然而在乱世,”文化”却成了千钧重担,
人人避之不急,甚至会成为罪状。

抗战时期大后方有四个文化中心:
重庆、成都、昆明、李庄,
前三处都是大城市,
只有李庄是座远离现代文明的小镇。

这担子压在大城市头上,也许不那么沉重;
然而,一座只有三千人的小镇,
一肩挑起这重任,
负上了代价。

“文化脊梁”真不是那么好当。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