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德经》感悟(54)

 孙行悟空 2021-04-24

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脱,

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译文:

善于在精神上的建设,是很难拔除的,

善于掌握道的人是不会脱离道的。

知道这个道理,子孙就会绵延于后世。

这种修养用于自身,他的德行就是真实的;

用于家庭,德行就会有余;

用于治乡,德行就会长久;

用于治国,德行就会丰盛;

用于天下,德行就会普遍。

所以,要按照修身的原则来观察个人,齐家的原则观察家庭,治乡的原则观察乡里,治国的原则关照国家,治理天下的原则关照天下。

我怎么知道天下的情况呢?

就是用这种方式。


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脱,

子孙以祭祀不辍

世界上最难拔除的是什么?

一草一木很容易拔掉,一座建筑也不难推倒,甚至是一座山,一条河在现代社会里,也都是可以分分钟就移除、填埋。

真正难以拔除的唯有精神和信仰。

老子认为“善建者不拔”,是说只有真正善于在思想、道德和精神方面建言立德的人才是难以被动摇的。

老子的思想如此,孔子、释迦牟尼、耶稣、穆罕默德等等,无不是善建者,他们建立的道德规范、思想体系,教化人类几千年,至今还在影响着人类社会,而且,还将继续绵延。

这是一种多么强大的影响力,这些思想标准甚至已经深深印刻在人类的骨血和灵魂深处,世代相传,他们的思想作为文化的烙印已经永远无法根除。

“善抱者不脱”,善于抱住真理的人就不会轻易脱离轨道,言行就会始终坚定如一。

我们如果成为不了一个发现真理,建立标准的人,但至少可以成为一个怀抱真理大道的人,这样的人同样坚不可摧,无论外界如何,自有定力,如如不动。

子孙以祭祀不辍”,我们的子子孙孙如果能做一个'善建、善抱'的人,将精神大道用之于学问、德业,定然会受用无穷,建功立业,绵延后嗣,世代相传。

以上三句话,我们能够很清楚老子的主张:无论是物质世界,个人财富、名声、权力还是生命都是很容易消逝的,唯有精神可以永存,唯有思想、智慧不可动摇,怀抱了真理就拥有了一切。

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应该知道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了。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这一段的表述与儒家思想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理相通。事实上,秦汉以前,儒道是不分家的,同出一辙。

身、家、乡、邦、天下,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基础是修身,如何修身?既不是现代人每日锻炼,练出八块腹肌,没有一点赘肉的修身;也不是要每日念经打坐,万事不理的修身,更不是为了功名利禄的修身;而是要在“善建、善抱”上不断修养自己的德行。

如果能在精神上建立起坚定不移的大道,德行就可以进一步影响家庭,传于乡里,治理国家,心怀天下,达到“德真、德余、德长、德丰、德普”的境界和结果。

如果我们能心存大道,怀抱真理,懂得因果定律,就能洞察先机,以自己的大智慧观察自己,观察家庭,乡里,国家乃至天下,就能无所不晓,无所不知,不出户而知天下(第四十七章),何须求仙问卜?

正所谓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我就是这么知晓、了解自身、家庭、乡里、国家和天下的啊!

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德经》感悟(5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