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讲析】道德经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拨

 新用户3796in1i 2021-12-15


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字词】

1.拔:拔除、动摇
2.抱:牢固、巩固
3.子孙以祭祀不辍:世世代代都能遵守“善建”“善抱”的道理,后世香火延绵不会终止。
4.长:盛、增长

【释义】

善于建树(建立功业、开创事业)的不可拔除,善于巩固的不会松脱,子孙若能按此行事,则代代祭祀不会断绝(功业不毁)。
“道”体现在修身上,是纯真而朴实的,体现在治家上是家有余庆的,体现在治理一乡之区域上,是持续增长的,体现在治国上是丰厚的,体现在治理天下上是博大的。
所以要从修身、齐家、治理一乡、一国乃至天下的角度来观察一人、一(乡)区域、一国和普天下。我怎么能了解普天下的事物的呢?就是运用了上述的道理。
在这一章里,老子重点突出了“修”和“观”的意义。
修:指的就是修身,老子认为这是一切事业的根本。只有把自身修养做好了,才可以把好的德行运用到一家、一乡、一国乃至天下。
观:观察推测的意思。天下所有事物的本质道理是一样的,所以从己之身可以推知他人,既推己及人,也反观求己。观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是认识和修养不断提升和统一的过程。

【解析】

老子讲: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善建善抱——功业长存
妥善地干好“善建”和“善抱”这两件事,上至国家政权得以延续,民族长治久安,下至家庭和谐、子孙延绵,个人事业长久不衰。那具体的“善建者”和“善抱者”是什么样的呢?什么样的人才堪称是“善建者”和“善抱者”呢?在老子的语言里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不脱离大道本质的人,是拥有大道思维的人。班固在《汉书·艺文志》当中评价老子的大道:秉要执本——就是要抓根本。那这“本”是什么?物有物的本,事有事的本,人有人的本。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建筑的本质是空间的利用。我们常说的建房子是用来住的,建筑商建房子,能让客户住的舒服,你的房子肯定卖的快,这是抓住了物的根本。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恳请诸葛亮出山相助,只讲了一句话:“先生如果不出山,天下的百姓要靠谁啊?”诸葛亮立马答应出山了,这就是抓住了事的根本。  
那么人的根本是什么呢?
用我们的话来讲,就是一个人对于世界的理解视角、对人生价值的思维方式,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对具体事物的把握,也是一个人看问题的角度。所有这些体现在我们的生活里,体现在每一个个体的人身上,人们统称为一个字“德”。一个人的德即是一个人的本。比如一个人走在大街上,前面这个方向是你追求幸福生活的大道,这时有个人忽然拦住你,莫名其妙的骂了你一句,你肯定气愤的不得了,两个人干起来了,也不追求幸福生活了,就要争个眼前的高低对错。这个忽然拦住骂了你的人就好比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俗事,扰乱了视听,影响了人们对于事物本质的判断。而拥有至高之德的人,是不会被世俗所干扰,不论在多复杂的环境中,依然能抓住事物本质,做好对具体事物的把握。
所以老子在本章里首先告诉我们要建立大功业,开创大事业的“善建者”、“善抱者”,不拔、不脱就是巩固自身的根基,抓好自身最本质的东西——修身树德。方能使得子孙以祭祀不辍,从而事业长久,功业长存。
那接下来老子就给我们讲了,要怎么样才能成为“善建者”、“善抱者”呢?也就是怎么样抓好自身“德”的建设呢?
老子讲: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修身树德——巩固根基
老子就像是编了个程序,从一身到天下,循序渐进,也就是自身“德”的建设不断上升的层级。这个程序,和儒家的修齐治平,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些相似。 
《大学》里的修身有其具体内涵,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然后去向家庭、国家、天下推广德行;
《道德经》里的修身树德就是你的德行增长到什么样的程度,达到了什么样的境界,你就会去做什么样的事情,这些都会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反之,你做什么样的事情,也会彰显出你拥有什么样的“德”。
本章第二层意思,简单明了介绍了“德”的修养层级,在一身是淳朴真善的,在一家是家有余庆的,在一国是丰厚的,在天下是博大的。
于是老子在本章第三层意思就讲:
老子讲: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上面讲“修”的意义,这里讲“观”的意义。即推已及人,又反观求己。
反观求己——生命价值
以己之德观己之身,以己之身观己之德,换言之也就是将自身的“德”放到一家,一乡,一国里面去验证,从中观察是否与之相适配。你所做的事情一定是和你所拥有的德行是相统一的。具体到我们生活里,人们常说,修行就是不断经受着考验和磨砺。在修的过程里,随着认知的不断提升、德行不断的增长,再不断在将之应用到我们的生活里,或者用老子的话讲应用到一身、一家、一乡、一国乃至普天下时。也就达到了认知、修养与践行相统一。
老子的“德”是普世性的,是一修到底,修到与天下同德的水平。只有普世适应性的德,才会与全社会共同体相适应,才会拥有“天下”的概念,拥有胸怀天下的格局。有着创造全人类美好未来的博大情怀,有着超越自我局限的全球世界观。
总结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老子说我是怎么知道天下的事情的呢,就是这个道理。
追求普世性,乃是老子大道哲学的精神方向。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情怀,老子《道德经》思想对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品悟

 “修身”犹如巩固根基,是建立自我为人处世的基点,本章中,老子重点阐述了从治身、治家、理政乃至成就更大功业的大小范围内,强调修身树德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德”即是老子大道哲学在我们具体生活中的体现。今天我们要建功立业新时代,那就更加需要我们做好 “修身”的这个根基,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是这个社会的细胞,做好了自身“德”的建设,才能让我们在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各自不同领域里担当好自己的角色,成就好自己的功业,最终实现更高的生命价值。

作者简介

王赞芳,女,公务员,道德经爱好者,函谷关道德经研习社宣讲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