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从修身到修天下,其德各是什么?

 水木年华138 2017-08-01

作者:杨本枢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系列文章之七十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从修身到修天下,其德各是什么?

第54章的内容有些散,整体上分析应属于两个独立的部分,第一部分老子告诉世人要学会子孙后代生生不息的方法。第二部分老子告诉世人修道的范围可大可小,外延可宽可广,范围不同,外延有异,其所体现的德也有区别。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大意是,善于打基础的人休想撼动他,懂得适可而止的人不会失去既得利益,子孙后代掌握了这些要领就能够生生不息。

“善”和第27章的“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的“善”词义相同,都是精通,掌握的意思。

老子运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道理。“建”表面上看是指建筑、建立、建树等类似的动作,如现代都市的高楼大厦,有的高达上百层,几百米高的建筑物稳稳地矗立在闹市区,这么高的楼层为何不会倒塌呢?原因很简单,因为高楼的地基打得牢固呀!这就是“善建者不拔”的道理。

同样,“善抱者不脱”也是如此。例如,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用胳膊搂抱物品,当物品很多的时候,有些急性人就想一次搬完,尽其所力伸长胳膊把物品抱入怀中,膨胀的物品使两只手都无法合拢,这时候就会出现走着走着物品就“哧溜”掉地上了。要是一个慢性子,情况就大不一样,他不贪多,两只手合拢住,不急不缓地抱着几个物品,您说,这物品能脱落吗?所以,“善抱者不脱”的字面解读就是贪多嚼不烂。

当然,老子的寓意并不仅仅停留在这么浅显的浮层上,老子想要表达的寓意是很深很深的,深到要和子孙后代的生命延续紧密联系在一起。老子说,“子孙以祭祀不辍。”“辍”是“停止”,“祭祀”在古代是非常神圣、庄严的大事情,国君登基要祭祀天地,祭祀祖先;普通人遇到婚嫁生子等大事都要祭祀祖先。所以说,子孙祭祀就代表着生命的延续,香火的承继。我们想一想,有哪些事情关系到子孙后代生命的延续,反过来说,子孙需要什么样的行为才能够使生命繁衍下去,使人类社会甚至是万物生灵永远生活在地球上。这正是“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所要表达的内涵。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从修身到修天下,其德各是什么?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大意是,德行的修炼有不同的显现,修身的结果是德真;修家的结果是德余;修乡的结果是德长;修邦的结果是德丰;修天下的结果是德普。

什么是“德真”?就是朴实的德行。老子形容“道”是最原始的木头,最质朴的原石,是未经雕琢的不带任何修饰的品性。德真是道的具体表现,是老子口中的上德。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最高境界的德并不会呈现出来,只是内化于心。

人们修身修的是什么?修的是道,修的是上德,达到最高境界的时候就恢复人最本真的品质。这就是“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什么是“德余”?就是积累的德行。“修之于家”就是一个家庭的经营方式,家庭的经营不仅仅是积累财富,还需要积累德行。《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善就是修德。从长远角度看,积累德行比积累财富更为重要。中国有句俗语“富不过三代”,但是,德行的积累却是日益增多,传承千秋万代的美事。

什么是“德长”?就是德的深厚、丰盛。“修之于乡”在一乡之内实行修德,整个乡里透露出浓厚的德行。“乡”在古代是区域的名称。《广雅》说,十邑为乡,即三千六百家为一乡,相当于现在一个行政乡的规模。

老子使用循序渐进的手法,从“修身”引申到“修家”到“修乡”到“修邦”再到“修天下”。老子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修道的方法。修道并不仅仅是个人行为,同样可以适用于家庭,适用于乡里,适用于国家,适用于整个地球上的人类。这才是修德的最高境界。当德行天下的时候,天下人亲如一家,这就是老子理想中的上德普照天下的美好结果。

春秋时期儒家和道家都提出以德修身的观点,只不过角度不同,途径有异罢了。儒家提出了著名的“内圣外王”之道,内圣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外王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的修身入世方法。儒家修身的目的主要就是积极入世,治国理政。道家老子的“修身、修家、修乡、修邦、修天下”更多是从德行角度考虑,二者的出发点不太一致,但是,结果却很相似,如老子的“修邦”也是为了治理国家。老子是通过无为的方式实现治理国政的目的,孔子是通过有为的方式实现治理国政的目的。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理解这句话的关键是“观”。《说文》的解释为视也,此段话里应该理解为观察、省察的意思。《易经》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里的观和此段话里的观含义相似。

“以身观身”即经常进行反省,通过对自己身心成长的观察、思考,总结出自身成长规律,再观察别人的人生轨迹,比较、分析、总结出人安身立命的法宝。

“以家观家”即观察自己家庭的兴衰之道,再观察社会上其他家庭的兴衰之道,以此了解家庭的治理之道。

“以乡观乡”即观察本乡里的兴衰之道,再观察社会上其他乡里的兴衰之道,以此了解乡里的治理之道。

“以国观国”即观察本国的兴衰之道,再观察其他国家的兴衰之道,以此了解国家的治理之道。

“以天下观天下”即以天下百姓心观察天下之道,天下之道吉凶顺逆,如同人之道啊!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大意是,我是如何了解天下大事的呢?就是按照这个办法了解、推论出天下大事。这就是老子“不出户,知天下”所包含的道理。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从修身到修天下,其德各是什么?

54章通行本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老子《帛书》甲本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溥。】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