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從六十四卦的生成談“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這句經文的解讀和啟迪

 小桥流水原创 2021-04-24

小橋流水

 “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這句經文出自于《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因為這句話是對前面那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補充解釋。所以要理解這句話須要先理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我們常說“易道同源”,是因為《易經》和《道德經》都是揭示天地自然的運動規律的傳世經典。只是《易經》是以圖像變化的方式來揭示天地萬物的生成發展變化的規律的,而《道德經》是老子推卻不了尹喜的請求,勉為其難地用言語來解釋天地萬物的大道理的記錄。也就是說兩者方法方式不同而目標指向相同。所以對於《易經》或者《道德經》的學習理解可以兩者相互配合、參詳解讀。

所以要解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經文,如果結合《易經》的“推以象”方式就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它蘊含的理路。

《黃帝內經》裏面說到“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這個“太虛寥廓”就是指廣闊無垠的太空,天地萬物就是在這裏面“肇基化元”的。肇基是奠立基礎、化元是層層發展的意思。在廣袤的太空中有了這個“肇基化元”,也就開啟了生成萬物的初端。

那麼太空中是拿什麼來肇基化元的呢?原來,看似虛無的太空中有著生成天地萬物的物質基礎和源動力,那就是無相無形,難以名狀的天無極真炁,也稱之為原始之炁或者混沌一炁等等。這個原始之炁的運動變化就是天地萬物生成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源動力。也就是老子“強名之”的“道”。

在易學中,這個先天真炁是用一個叫做無極圖的圖像來表達的。

這個先天無極真炁的圖像,用一個圓的輪廓來表示太虛寥廓,裏面空無一物,但就是這個空無卻能夠生出天地萬物來。所以《道德經》裏面說的“世上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那個無,指的就是這個先天無極真炁。

 由於炁的運動變化,陰陽升降,所以這個先天無極變成了一個太極的圖像。這個變化就是“道生一”的涵義。也是“有生於無”的圖示,“有”就是太極,也是“一”。太極裏面的陰和陽稱為兩儀。

  

太極圖中陰陽兩儀依存互根,陰中有陽陽中有陰,而兩種氣繼續不停地運動變化,升降出入,陰極生陽,陽極生陰,這就是“一生二”的涵義。

由於氣的運動變化,陰陽兩氣分而再合,合而再分,生成了陰陽混和之氣,這就是陰氣和陽氣之外的第三種氣。這就是“二生三”的涵義。而這個三不是指數量,是指陰、陽兩氣之外的第三氣,也就是剛剛說的陰陽混和之氣,而因為陰陽混和時有陰多陽少或陽多陰少兩種情況,也就是說陰陽混和之氣有兩種。所以,經過這個了 “二生三”總共就有了四種氣。這在易學稱之為四象,四象的名稱依次是:

老陰、少陽、少陰、老陽,用圖像表示依次為:

  這個 “二生三”的三指的是四種 混和的氣,相當於易學的四象,

那麼,後面的“三生萬物”指的就是這四種氣繼續運動變化、升降出入,就可以化生出天地萬物來了。這個過程在易學的表達形式,就是四象圖的三次元組合變化,形成了六十四卦卦象。易學就是用這六十四卦來分類表像天地萬物的。

 

  

  上面以易學的象的方式繪出第一卦至第八卦生成理路的圖示,四象三層組合成卦,按上面所說的四象順序依次排列,按先天八卦順序分佈,這樣就依次生成了八個卦。


  

後面所有卦象的第一層都和這個一樣。

第二層就到第三十二卦和這個一樣,從第三十三卦開始,把老陰和少陽改成少陰和老陽。

第三層,接下去的卦象,每八個卦依次用一個四象。

這樣,四象運動變化就生成了六十四卦,也就是“三生萬物”。而易學的六十四卦可以用來分類表示天地萬物,所以六十四卦的生成原理也就揭示了天地萬物的生成過程。

  

說到這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經文的意思就應該是可以理解明白了,就是解說了天地萬物的生成過程。

那麼“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這句話,對前面這個天地萬物生成過程作出了什麼補充說明呢?

我們看這六十四卦,第一個坤卦,也就開頭一個,由六個陰爻組成,沒有陽爻,這種情況稱為純陰之卦。第六十四個卦乾卦,也就是最後一個,由六個陽爻組成,沒有陰爻。這種情況稱為純陽之卦。

六十四卦中乾卦和坤卦就是特殊的兩個卦,表示天和地的兩個卦。所以天的初始涵義就是純陽之氣,地的初始涵義是純陰之氣。這就是《黃帝內經》裏面所說到的“積陽為天,積陰為地”。

再看其他所有的卦,每一個卦都是由陰爻也和陽爻組成的。這種像就稱為“負陰而抱陽”。而這些卦是可以用來分門別類地代表萬物的。所以說“萬物負陰而抱陽”。代表天的乾卦和代表地的坤卦是在最前面和最後面,而代表萬物的其他卦是在中間,這就是萬物生在天地之間的涵義。

那麼“中氣以為和”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這裏的和字是攪和(huo)的意思。上面說過,“二生三”那個三就是陰氣陽氣以外的氣,也就是四象。所以“中氣以為和”就是對“二生三”和“萬物負陰而抱陽”的解釋,為什麼二會生三,為什麼萬物會負陰而抱陽,就是因為太極裏面這個四象在“攪和”。所以四象之氣升降出入、運動變化就生成了天地之間的萬物。

綜上所述“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這句話就是上面這個意思,就是在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補充解釋的話。有了這個補充解釋,使我們對天地萬物的生成能夠更加容易地理解明白。

既然明白了這句經文的涵義,那麼他所蘊含的天地自然的道理能夠給我們的人生帶來什麼啟迪呢?

老子《道德經》和《易經》揭示的是天大地自然的道理,他們不是直接的教示人們要怎樣地去立身處世。而後來儒家學說的一些立身處世的觀點卻是從他們那裏得到啟示而形成的。因為儒家學說認為人們的道德修養和立身處世需要符合天地道德的規律,不能違背天地自然的道理。孔老夫子也是從易經和老子那裏明白了很多天地自然的道理的。

所以老子《道德經》裏面的這一句“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給我們的啟迪,也就是儒家所強調的中和之道。這句話的易學和道學解讀即如上述,而儒家學說他是從人的道德修養和立身處世的角度解毒讀的。

就是說萬物包括人每一個個體裏面都包涵有“陰”和“陽”兩個方面的性質。人的修身處世要調節陰陽的平衡,不能偏頗。比如陽過了就會性格剛愎,陰過了則會顯得懦弱。所以要適度。適度的關鍵就在於“中氣以為和”這個和字。不僅要攪和(huo),而且要攪和得陰陽和(he)諧。

那麼要怎麼修養才能適度、才會和諧呢?憑的就是“中氣”,中正之氣,也就是儒家說的正心修身。有正氣才能正心,才能和諧。所以充滿正氣的人就會性格平和,和藹可親。所以這句經文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在修身處世上要中正持衡,避免極端,心存正氣,以和為貴。

綜上所述老子《道德經》裏面“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這句話,雖然是揭示天地自然的大道理的,但是卻能夠啟迪人們在修身處世上要培養中正之氣,保持中和之道。

對於“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這句經文,通常都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來解讀的,即如上述。然而《老子》所闡述的是天地自然之道,人事的立身處世之道只是他的啟發下所產生的。是其果而沒能解釋清楚其原理。另一方面,易學也是揭示天地自然的原理的。倒是和道家有相通之義,所以本文試從易象的角度對這句經文進行解讀。

些須淺見,舛誤之處尚望各位同修不吝指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