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读《道德经》之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影响人们行为的四种方式

 章江之邻 2021-04-24

十三,宠辱若惊——影响人们行为的四种方式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原文直译:

受宠跟受辱都好像只是受惊一样;一个人重视的是象自己的身体一样重要而巨大的隐患。

为什么说“宠辱若惊”呢?想通过用施宠的手段来促进一个人的行为是非常下的非常不高明的作用不大的方法,得到宠的人只不过就像马受了惊一样;失去宠的人也不过是好像马忽然受了惊一样,这就是为什么叫'宠辱若惊’的原因。为什么叫'贵大患若身’呢?我之所以有的大的忧患,是因为我还有一个身体,如果我没有了这个身体我还有什么好忧患的呢?

相同的缘故,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身体看的很贵重是因为这个身体是为全天下做事的,如果真的可以做到这样,那么这样的人就可以寄托天下了;如果一个人爱惜自己的身体是因为这个身体是为天下人做事的,如果真的可以做到这样,那么这样的人就可以托付天下”。

惊字的原本意是指骡马受到惊吓而狂奔,是骡马受惊的意思。《说文》中说“惊,马骇也”。马受到惊吓就会狂奔。狂奔的马在狂奔时是没有固定的方向的,惊马的人也不能准确的预料接下来可能会出现的状况的,所以马惊之后是能使马快速的向前奔跑的还是可能会出现什么意外这都是不可预料的是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的。而且马惊之后这种狂奔的状态虽然会出现但是终归在短暂的惊吓之后这匹受惊的马还是会慢慢的回归平静最终重新回到正常的轨道中来的。

宠是宠爱是宠溺,其本质是对被宠对象的放纵与鼓励,甚至是无原则的放纵与鼓励,是上位者或长辈对下属或晚辈行为的一种态度。在这种态度的鼓励下,身为下属者或晚辈在行为处事上将会更加的迅速敏捷也会更加肆无忌惮甚至狂妄不受约束并可能由此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宠爱是众所周知的,霍去病的迅速与敏捷也是众所周知的,而他的骄奢、肆无忌惮与狂妄也是众所周知的,所带来的不可预料的后果之一就是霍去病敢因私愤而射杀国之上将李广的儿子李敢,而李敢本身也是立有战功并且具有郎中令职务的侯爵。所以,宠带来的后果就跟惊马所带来的后果是类似的。以抽打等方式惊马可以使马跑的更快一些,但是受惊的马将很难约束,一旦它狂奔起来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也是难以预料的,有时甚至会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对一个人的侮辱也是如此。一个人如果受到了羞辱也是会失去理智的甚至是狂暴的,那时候这个受到羞辱的人会做出什么事情也是难以预料的。所以说宠辱若惊。

以宠的方式对待一个人并希望以这种方式使被宠者受到鼓励奔跑的更快做事更加迅速,或者用羞辱的方式对待一个人并希望以这种方式使受到羞辱者做事更加快速(比如说对做事不够快不够麻利的人进行辱骂甚至殴打),这样的激励方法(如果是羞辱的方式只能说是驱策)是很低等的方法,作用不大,就算有效果它的时效也不会很长,不用多久被宠者(或被羞辱者)就会回归常态。而且频繁的使用宠的方式之后,被宠者有极大的可能变得肆无忌惮最后会做出什么甚至造成什么后果就无法预料了。同理,用羞辱的方式驱策人们做事,一旦羞辱的过头,被羞辱者在不堪其辱的情况下会做出什么也是无法预料的甚至会使羞辱人者得到难以承受的后果。这就像用鞭子抽马一样使马受惊希望马跑得更快一样,抽一下马就跑快一点,不一会马又回到原来的样子,抽狠了马就一阵狂跑那时会不会出什么意外就无法预料了。而且,经常用宠的手段去激励一个人会使被宠者习惯于被宠进而认为被宠是一种常态,那时候再用宠的手段就没有效果了,可是一旦这时候不宠他了他就心慌了认为自己不受重视了甚至受到了轻视了,这时候为了引起关注很可能失宠者做事就会荒腔走板乱走一气了,这也象惊了的马一样乱跑一气。所以说“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人一生下来就有很多的忧患很多的当心,在所有的当心所有的忧患当中最看重的最当心的就是自己的身体,因为身体没了命就没了,命没了其它还有什么都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命是自己最重要的是最值得自己重视的。那么有没有什么忧患跟命是一样值得重视的呢?当然有,就是那些没它就没命的东西,命跟它是栓在一起的,比如食物,没有食物就没有命,所以对食物的忧患是跟对命的忧患是一样的都是最值得重视的,这就是“贵大患若身”。贵大患若身就是指最值得重视的隐忧就是跟自己的身体也就是跟命栓在一起的隐忧。就比如王者的王位,王者的王位是跟王者的生命连在一起的,失去王位的王者基本上就是个死人,所以王者对王位的重视程度跟对命的重视是一样的。

有身就是有一具身体。有一具身体就要有供养有补给才能保持和维护这具身体,需要外界的供养和补给就是对外界有所求。人一旦对外界有所求就是不能自给,不能自给就会被外界抓住自己的弱点而予取予求;如果没有身体就不用补给,就不会对外界有所求,这样自己就不会有任何弱点。所以“大患”的来源就是指有所求,有所求就会有弱点。所以“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可以理解为一个人之所以有大的隐患就是因为他对外界有所求,一旦一个人对外界无所求了,他就可以随心所欲而无欲无求了,这就是无欲则刚。

寄是寄存的意思。寄存一件东西的基本道德就是被寄存物的主人没有变更而且在寄存期内被寄存的东西不能损坏。寄存只是短期内代为保管,保管者只具有有限的在规定范围内的管理权但不具有处置权更不具有所有权。所以寄天下就是把天下事在短期内由某一个人代为管理。贵的意思是很贵重的,很重要的,很看重的意思。很贵重的东西一定要保持它不掉价,很重要的东西一定不能随便抛弃,所以具有这种品质的人恰好就是可以寄托重任的人。所以寄天下就是自己暂时不管天下把它交给别人暂时管理一段时间,但是被寄托的人不能对天下大事做出重大的改变。这就是“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说的情况。“贵以身为天下”是指把自己的身体看的很重要很贵重是因为这个身体是为国家做事的。身是身体,也是人对外界有所求的最重要的原因,“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一个人把自己的身体看的很重要很重视自己的身体是因为这具身体是这个天下服务的,如果这个人真的是这样认为的,那么这个人就可以短期内代为管天下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贵是指很看重,认为它的价值很高的意思。价值很高的东西自然值得重视要好好保管更不能让它掉价。如果一个人认为自身的价值很高很被人看重是因为自己的是为天下做事才带来的,那么天下的价值越高自己身的价值就会越高,所以这样的人就会想尽办法使天下保值甚至升值,所以他一定就不会做有损天下的事。所以说这样的人是可以放心的让它短时间内管理天下的。【在老子的这篇文章中,这里的天下是指名义上由周王室统领的天下,大多数是指周王庭。当时以损害周王庭的利益以填充各诸侯利益的王朝官员是存在的,不把天下当回事而只顾自己的利益的诸侯更是比比皆是,所以老子会说“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托是托付、托管的意思。一件东西如果被托管,那么在托管期内被托管方是有管理权的,如果在托管期内出现事情必须及时处理的话,被托管方还有处置权,所以托管可以享受的权利比寄存可享受的权利是大的多的。而托付基本上等于是把被托付的事物交给了被托付方,以后托付方就不管了。托天下就是把天下托付给某一个人了,这种性质就相当于全权顾命大臣,那是托孤大臣和辅政大臣的意味,基本上就是全权处理国政的意思。什么样的人可以承担这样的重任呢?“爱以身为天下”的人就可以承担这样的重任。爱一个人或者爱一件事,爱上这个人或者爱上这件事的人是不会考虑自己的得失输赢的,总是以自己所爱的人或所爱的事能够获得最佳结局为自己的努力目标,所以一个爱惜自己的身体是因为自己的身体可以为天下做事的人是因为他爱自己的命跟爱天下是一样的。这是一个把天下当成自己的身体一样来爱的人,这样的人他做事的最大目标总是以天下可以获得最佳结局为目标来进行的,其中考虑自己私利的因素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样的人是可以托付大事的也是可以把天下的管理权交给他的。这就是“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这句话换一个角度来理解的话就是:如果有一件事情可以让我变得很贵重,那么为了这件事情我可是暂时不管天下把天下寄托给别人;如果有一件事情可以让我爱上的话,那么为了可以让自己更好的去做这件自己爱上的事情我可以把天下都托付给别人。寄托给别人是暂时不管,托付给别人就是我不要了不管了。或者再换一个角度来说就是:如果想要把天下短暂的交给某个人管理就应该让他明白他的贵重是跟天下连在一起的,是天下的贵重才导致他的贵重;如果要想把天下托付给某个人就要考察他是否能象爱惜自己的身体一样去爱惜天下。所以“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说明的道理就是:当贵和爱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时,贵只能使人们暂时放下其他的事情而专注于这些能使自己贵的事情可是爱却可以使人们放下一切不顾一切而专注于自己所爱的事情。

再回过头从全文来看这四句话有什么意思呢?

一,宠辱若惊是说以施宠或施加羞辱的方式试图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的话就像是希望以使马受惊的方式来驱使马走的更快一样,虽然有效但是效果不好时效不长而且有可能会有不可预测的后果,所以说是“宠为下”。

二,贵大患若身在字面上只说人们最重视的隐忧就是跟命能绑在一起的隐忧。其潜台词就是如果有人能解决人们这种隐忧,那么这个人将会受到人们的重视,如果他对人们提出什么要求那么人们将无法拒绝也会心甘情愿的配合。比如,以发工资的方式要求人们做事,以奖金的方式要求人们做更多事,人们是没有办法拒绝的,也是会心甘情愿去配合的,因为工资和奖金可以解决食物、住房等一系列跟命绑在一起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就会变成最大的最值得重视的忧虑。所以这里要说明的道理就是能解决重大隐忧的就可以对人们的行为产生更大的影响,甚至可以使人们主动的配合。

三,上面说了“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可以理解为如果有一件事情可以让我变得很贵重,那么为了这件事情我可是暂时不管天下把天下寄托给别人,即使他把天下看的跟身体一样重要。也就是说为了变得更贵重可以使人暂时不管天下也不管自己的命。也就是说能使人变得更贵对人们的行为处事的影响超过了可以解决巨大的隐忧能够带来的影响。俗话说“砍头的买卖有人做,亏本的买卖没人做”就是这个道理。

四,“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这句话换一个角度可被理解为如果有一件事情可以让一个人爱上的话,那么为了可以让自己更好的去做这件自己爱上的事情可以把天下都托付给别人,即使他把天下看的跟自己的身体一样重要。也就是为了爱一个人可以不管不顾甚至命都可以不要,这也就是说爱对人们行为的影响是最大的,是可以做到让人不顾一切的。

    综合来看这一章讲了四种影响人们行为的方法(或者说激励人们做事的方法),包括对被激励人施宠鼓励或者羞辱鞭策、解决被激励人的与生命相关的巨大忧患、使被激励人变得更加贵重和让被激励人爱上希望他做的事。在这四种方法中让对方爱上是最有效的,其次是使之贵重(比如升职加薪),再次是解决他的与生命相关的巨大隐忧(比如工资与奖金),最没有用的是施宠和羞辱(比如小恩小惠与辱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