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之半表半里部之附子汤证之第304条

 魏征故乡人 2021-04-25

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之半表半里部之附子汤证之第304条

中部病辩证

一、少阳病

二、少阴病

2、附子汤证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成氏云:口中和者,不苦不燥,是无热也。背为阳,背恶寒者,阳气弱,阴气胜也。经曰:“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金鉴》云:“背恶寒,为阴阳俱有之证,如阳明病,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乃白虎加人参证也(百七十六条)。今少阴病,但欲寐,得之二三日,口中不燥而和,其背恶寒者,乃少阴阳虚之背恶寒,非阳明热蒸之背恶寒也,故当灸之,更主以附子汤。

丹波氏云:《补亡论》常器之云:“当灸膈俞、关元穴,背俞第三行。”案:第三行者,当是膈关,非膈俞也。图经云:“膈关二穴,在笫七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足太阳气脉所发,专治背恶寒,脊强俛仰难,可灸五壮。”盖少阴中寒,必由太阳而入,故宜灸其穴也。又:关元一穴,在腹部中行脐下三寸,足三阴、任脉之会。灸之者,是温其里,以助其元气也。

山田氏云:《脉经》无“附子汤主之”五字,此盖前条麻黄附子甘草汤证所谓无里证者也,故以艾火扶其阳气,而逐外寒耳。“口中和”三字,承无里证文发之。“附子汤主之”五字,宜从《脉经》删去。

渊雷案:

少阴病,口中和,背恶寒者,未必即宜附子汤,且据《铜人图经》,膈关穴专治背恶寒,是背恶寒之证,灸之已足,故山田氏删“附子汤主之”五字,而移其方于次条下。然谓此证竟不宜附子汤,则又不然。附子汤证之口和、背恶寒,自是意中事。要之,文略证不具耳。吉益氏云:附子汤证不具也。此方之于真武汤,倍加术附,以参代姜者也。而真武汤证有小便不利,或疼痛,或下利,此方倍加术附,则岂可无若证平(参看方后元坚之说)?其证阙也明矣。

附子汤方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千金方》云:附子汤(于本方加桂心、甘草),治湿癖缓风,身体疼痛,如欲折,肉如锥刺刀割。

丹波氏云:此据下条证转用者。

《方极》云:附子汤,治身体挛痛,小便不利,心下痞硬,若腹痛者。

《方机》云:脉微细,其背恶寒者,身体痛,手足冷,骨节痛,脉沉者,兼用应钟;身体痛,小便不利,心下悸,或痞硬者,兼用仲吕(即如神丸也,大黄、甘遂、牵牛子)。

《类聚方广义》云:附子汤,治水病,遍身肿满,小便不利,心下痞硬,下利腹痛,身体痛,或麻痹,或恶风寒者。

元坚云:附子汤二条,传变亦有如此证(案:本条云得之一二日,似专指始发,故云尔)。其方亦在传变所必须,故注家未敢谓为直中。但成氏引无热恶寒以解之,似有所见,今详其文,曰背恶寒,曰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俱为表寒之候。盖阳气素亏,筋骨乏液,寒邪因以浸渍所致,故不似麻附证之有发热。设自非里虚,何以至此寒盛乎?然则其兼见里寒证者(案谓腹痛、下利之等),亦可推知也。其方与真武相近,而彼主在内湿,此主在外寒,何则?此附子倍用,所以走外。术亦倍用,所以散表。盖仲景用术,多取治表。用人参者,固以救素弱之阳,并制术附之燥也。《千金》用此方治湿痹缓风,及《指迷方》于本方加甘草用苍术,名术附汤,以治寒湿,俱足互征此证之为表寒矣。先兄曰:“附子之性,雄悍燥热,散沉寒,壮元阳,生则其力特猛,救里阳乎垂脱之际,炮则其性稍缓,走表分以温经逐寒。”前辈所辨,殊属乖舛错杂,此言能发未逮之秘,但率意论之,似治表宜力猛,治里宜性缓,此殊不然。盖里虛骤脱,非急救则不可,所以用生附。寒湿缠绵,过发则无功,所以用炮附也。

山田氏云:仲景氏之用附子,其与干姜配者皆生用,四逆、通脉四逆、白通加猪胆汁、茯苓四逆、干姜附子诸剂是也。其与他药配者,皆炮用,附子汤、真武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甘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附子泻心汤是也。生用者其证皆急,炮用者其证皆缓。可见生则峻烈,炮则和缓,疗体本自有别矣。

《成绩录》云:一男子,两脚疼痛,不得屈伸,手足寒,腹拘挛,食颇减,羸瘦尤甚,时时痔血二三升,他无所苦。先生令服附子汤,疼痛退,拘挛缓,食亦进,能行步,唯余痔血,乃投黄连解毒散而止。

《古方便览》云:一僧,年三十六,请余诊治,曰:“贫道二十前后,尝患淋浊二三年,愈后诸证杂出,既而腰已下冷,如在冰雪中,虽盛夏,必重絮衣覆其上,每发时,心腹绞痛,不可近手,腰脊痉痛,不得反侧,甚则不能息,又忽忽少气,终夜卧不安席。大抵每夜必发,且自幼龄有痔漏,每遇寒喧乃发,自初患至今,经十四年。”余诊之,心下悸而痞硬,腹皮拘挛,乃饮以附子汤及平水丸,时时以紫圆攻之,服之半岁许,诸证痊廖。

又云:一妇人,年五十有余,患胸痹,饮食无昧,身体尪蠃,半岁许不愈。余诊之,心下痞硬,心悸,小便少,即作人参汤及三黄丸饮之。服之二十余日,末见其效,病者欲其速愈也,乃召他医。医视之,率尔灸脐旁,忽心腹切痛,下利数十行,臭秽不可近,殆至于死。于是复召余,乃以大承气汤下之,五六日,诸证顿退,饮食倍于前日。居七八日,小便不利,遍身洪肿,心下痞硬,腹皮拘挛,余又用附子汤及平水丸,服之三十日,诸证痊愈。

又云:一男儿十岁,脊梁曲而伛偻,两脚挛急不能起,已二年,余作此方及紫圆饮之,两月而痊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