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就不唠嗑了,因为私信箱积压严重,随意拿几首诗作看一下,尽我所能地给大家做个回复。
这一首诗放在草稿里面好久了,以至于我现在找不到这位朋友的私信留言。刚搜索了一下,发现是在去年6月30日的回复文章中提过一嘴,但是并没有说清楚。 诗是不错的,我喜欢他这种唐诗写法。 什么是唐诗写法?意象生机勃勃却不浮华,视野高远开阔却不威压。将日常景色带入感情,写出自己的特色出来,正是“寓情于景”、“情景相融”。这种写法要比宋元明清以及现代的情感抒发更加自然、幽远,更值得读者去回味。 写景自然而内蕴情感,是这首作品最大的特色。特别是颔联“风微烟满路,云渺水连天”可以称得上极好的句子。虽然“风烟俱净”、“渺渺水连天”都是古人成句,但是这里把“风烟”拆开,使用“云”字作为下联主语,将“微”和“渺”化用成为动词,应该是诗人的灵犀之笔。这一联非常有开阔,并非压迫人的气势,对诗人心态有很好的衬托之时,也表现了他的文字功力。 整首作品都是这种风格,无论是哪一联,我们都能找到唐诗中的意象,如“暮雨”、“长林”、“愁怀”、“故园”,又如颈联的“浊酒早停杯”,很明显来自杜甫的《登高》:“潦倒新停浊酒杯”。整体来读这首诗,会给人一种熟悉感,但是进行细细分辨,却又会发现诗人自身的情感脉络。 虽然是意象拼凑,但是拼凑得合理,让人读起来并没有新古诗的做作。 这是一首不错的用唐诗意象裁剪出来的他自己的作品,这位朋友写诗的下一步,就是要脱离这些意象了。 不过格律也有点小问题。颈联的“浊酒早停杯,音书又越年”虽然对仗的意思很不错,但是出句的“杯”字平声结尾,非常不合适——虽然我们可以说这是一首古体诗,但是从整体格局和平仄关系来看,这就是一首五律。整首诗只有两个可商榷的地方出律,显然是作者对“不以辞害意”的一次妥协。 因为他认为这是杜甫《登高》中的固化意象,不能更改,宁可让整首作品出律。 这样可以吗?当然可以,但是不搭。 前面说过了,这首作品为什么一读,就感觉是唐诗味道?因为他使用了大量的唐诗意象。而唐诗出现这种五言八句的“律诗”中,再出现古风中的白脚平声(首句押韵除外),是和成熟格律的风格格格不入的。 唐诗意象圆熟,却又因为一两句出律。虽然可以用古体诗的借口掩饰过去,但实际上这是自欺欺人。意象的圆熟和技巧的成熟是同步发展的,就好像我们今天写格律诗不适合出现飞机、高铁一样——注意,只是不适合,不是不可以。 但是在追求更高水平诗作的人眼中,这种不适合就是不可以。 现代诗如果出现大量的文言文词汇、意象,同样会显得不古不今、不伦不类。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技巧,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当时代的风格。我们可以仿当时代的风格,但是就不能脱离当时代的技巧。 这首作品风格非常唐诗,但是颈联和尾联的出律(“杜鹃”的“杜”)非常不唐诗(早于唐诗)。正是这种极大的反差,让对诗歌、诗歌史、诗歌风格承续变化有了解的读诗人会非常不适应,转而给出不好的评价。 其实分析格律,这首作品是仄起不入韵,押平水韵“一先”部,首联押邻韵“十三元”部的孤雁出群格五言律诗,整体平仄关系中仅有颈联的“浊酒早停杯”和尾联的“隔夜问杜鹃”两个地方出律。 出律其实不算是问题,关键是颈联出律的风格奇特,和整诗圆熟的唐诗意象、技巧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到了唐以后,即使是古体诗,不是首句入韵的情况,基本不会出现出句白脚平声的事故——当然仄韵古体诗除外,柏梁体(句句韵)也除外。 那么要如何进行修改呢? 将颈联出句换成仄声收尾,末句“杜鹃”的“杜”字换成平声字,即可解决整首诗的平仄问题——关键不是要合律,而是合律之后的诗歌风格与唐诗意象的契合。 不过具体的修改也有点头疼,因为颈联是必须对仗的,才能称为律诗。 在现有情况下“停杯”对“越年”,意思上已经对仗,我们将“杯”字换成同样意思的“盏”,可不可以呢? “浊酒早停盏,音书又越年。” 很显然并不顺口,因为出句只有一个平声,原有情况有“停杯”连平,而且取《登高》中“停杯”之意,所以原句其实更好,只是放在出句非常不合适。但是如果我们取杜甫的“潦倒新停浊酒杯”中的“新”来替换掉“早”字,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当然,诗意就会有了小小出入。 “浊酒新停盏,音书又越年。” 那么要想保持诗人原来所表达早就戒酒了的意思,该怎么办呢?咱们把“杯”字和“早”字调换过来:“浊酒杯停早”,但是这就会出现对仗的不工——显然“杯”和对句“又”字不对,“停早”和“越年”还可以说宽对,那么势必对对句的“又”字更换成为和“杯”字对应的名词。 我们使用“音书”的另外一个称呼“信”,“音书信越年”,这一联就成为: “浊酒杯停早,音书信越年。” 感觉还不如原来的,就使用“浊酒新停盏”吧。 至于末句的“隔叶问杜鹃”,换成“隔叶问啼鹃”即可。
这就成为了一首完全合律的近体五律。 对格律的调整,在这首作品而言,并不会提升它的内容意境,甚至可能会对诗意的表达方向产生一点细微变化。比如“隔夜问杜鹃”虽然出律,但是多仄音,会表达一种急切顿挫的心理。更换成为“隔叶问啼鹃”之后,连平声调就缓和了下来,情绪也就调整了,更加平和幽深。 这正是古风和格律诗、仄韵和平声韵对诗歌情境输出的调控作用。要读出这一点感觉不难,要做到平仄声调来控制、衬托、呼应自身感情,就是高手的问题。 总的来说这首作品是首不错的作品,无论做不做格律调整。但是不做调整,前四句和后四句文风时代不合,分成两首绝句,一近一古,都是好诗,但是合成一首律诗,前后风格矛盾太明显,需要调整到契合。 当然,调整的方法虽然如上文所述,调整的字词却千变万化,大家不妨自行尝试。 原本说看几首诗,结果一首又啰嗦了这么多,我们下次再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