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六章之心得分享

 在下不敏 2021-04-25

第三十六章 微明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胜刚,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直译:将要收敛它时,必定扩张它;将要削弱它时,必定增强它;将要废除它时,必定兴起它;将要夺取它时,必定给予它。这叫做“微明”。柔弱终究会战胜刚强。鱼儿不能离开水。国家的利器,不可以拿出来示人。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老子的《道德经》常常被众人所误解,本章更是如此。很多人认为老子讲的是权谋之术,以为老子说为人处世的成功是要靠耍心机、玩手段,因此许多文学作品在描写弄权谋私的人时也会引用老子的这段话,这样便让更多的人对《道德经》产生更深地误解。

其实老子《道德经》从来都是通过揭示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体道而行,如何才能让人合其道,事尽其理,因此本章也不例外。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比如花儿凋谢之前的盛开;草木枯萎之前的茂盛;蜡烛熄灭之前的明亮;太阳落坡之前的夕阳等等,这是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兴衰、荣枯、生灭、得失,没有谁故意在操控,万物本性的造化就是如此。

老子这里的“将欲夺之”的,也并非有个谁来夺,“必固与之”的也不是有个谁来与,就如同花儿因其本性的造化而获得美丽的容颜,这个美丽的容颜不是有个谁来给与,而是其自身的本性就具足的,而后又失去其美丽的容颜,也是其自身的本性所决定的,失去与获得没有谁故意操控,它们只是本性造化的自然呈现而已。

因此,老子这里给了我们两个启示:

第一,万物盛衰,是由万物的本性所决定的,而不是人类的好恶。这里所说的万物不仅包括大自然所呈现的东西,也包括我们的身体,我们身体中的气机等等,各种有形无形的东西都属于万物。

第二,万物势盛则衰、物极必反的法则告诉我们,人若不自居于盛、不自居于极,则永远不会衰,不会亡。

但要做到不自居于盛、不自居于极很困难,因为我们总是有那么多的好恶分别,总是喜欢、追逐荣盛,而抗拒、讨厌衰亡,这样的贪嗔好恶习性恰恰与大道背道而驰,这也是我们总是觉得烦恼和痛苦的原因。其实我们不知道,如果能尊道而行而不是背道而驰,我们是可以获得幸福的,这就是本章的主旨所在。

所以老子说“是谓微明”,即是说张、强、兴、与是发生歙、弱、废、夺的征兆,而这个征兆是那样隐微,如果能观其理而避其害,那就是微明

那么如何观其理而避其害呢?

柔胜刚,弱胜强。

守柔处弱就可以观其理而避其害。

什么是柔弱?

老子这里的柔弱,绝不是外表的柔弱。对内来说柔弱是指内心的柔软,不紧绷,也就是黄庭一窍的气机无论怎样起伏、涌动,都可以做到“不为主”,其实就是老子说的无为。对外来说柔弱就是不自以为是,不自以为能,不自我炫耀,更不妄自尊大等。

不是战胜的胜,而是胜过胜,就像舌头能胜过牙齿一样,而不是指舌头能战胜牙齿,不然您试试看,用牙齿咬咬舌头,看看受伤的是谁?

柔弱胜过刚强,刚强不是指我们的坚强、刚毅,而是指内心的执着,特别是指对净相的执着。就像父母教育子女时常常犯的毛病一样,见不得孩子犯错误,只要孩子一犯错误,心中情绪就起来了,最后教育孩子变成了情绪的发泄,这就叫对净相的执着,不能及时觉知自己的情绪,不依人事本身的理去解决问题,而是依自己内心的好恶来行为就叫做执着,用老子的话来说就叫做有为。

因此柔弱胜刚强说的不是外面的事,而是指内心的事。外境的各种人事通过眼耳鼻舌身意传递到我们的内心,而内心作出何种反应取决于我们对黄庭一窍气机起伏的感受有没有攀附好恶分别知见,没有攀附知见,内心就是柔软的,也就是老子说的“柔”和“弱”,可一旦攀附有知见,内心立马紧绷,执着跟着就产生,也就是老子说的“刚”和“强”了。

比如马云吧,够优秀,够成功的吧,可也没能逃过势盛则衰、物极必反的法则。其实客观的说,马云在外滩金融峰会上的讲话并非没道理,但是应该在什么场合讲,应该以怎样方式去讲等等,考验的不仅仅是才华、学识、情商,更重要的是觉知内在感受的功夫。个人认为马云说的那些话应该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其二,内心必有执着。这两方面的因素都会带来黄庭一窍的气机起伏,有起伏必有感受,有感受必有好恶,有好恶必有妄为,这才是让马云“飘”的真正原因。

因此从某云的例子我们可以明白老子说“柔胜刚,弱胜强”的良苦用心,一个人外在越成功、越优秀,内心越需要守柔处弱,否则就会像花儿一样,开得是那么的娇艳,有那么多人的欣赏和赞美,却终究会有凋谢的那一天,这就是“柔胜刚,弱胜强”要告诉我们的意思。

鱼不可脱于渊

人与守柔处弱的关系,就像鱼儿与水的关系一样,鱼儿离不开水,人离不开守柔处弱,因为只有守柔处弱,才有可能往张、往强、往兴、往与的方向发展,否则只会走向消亡,就像鱼儿离了开水一样,等待它的只有消亡。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什么是利器?

保护国家最为得力的东西就是利器。这里的国家是比喻我们的身心命,而能够保护我们身心命的东西就只有守柔处弱了,“不可以示人”,不是不能示人,而是没办法示人,可以拿出来示人的就不是柔弱而是刚强了,所以老子说“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本章老子用万物由张至歙、由强至弱、由兴至废、由与至夺的发展变化来告诉我们,任何的人事物只要势头发展过盛则必然走向衰亡,因此守柔处弱是避免走向衰亡的唯一办法。

好了,本章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您的阅读!我们下期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