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宋对外挑战何以一再失败?英国人赫德总结清廷战败原因竟高度吻合

 历史探奇 2021-04-26

2020-05-23 14:18

导读:鸦片战争失败后不久,清廷有诸多改革,由以“天朝”自居,蔑视一切外国人,到聘请西方人为高官。1865年时任清廷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上呈《局外旁观论》,总结清廷战败的根本原因“皆由智浅而欲轻人,力弱而欲伏人”。其实,“智浅而欲轻人,力弱而欲伏人”绝不仅仅是清廷一败再败的原因,至少也是北宋、南宋覆亡的直接祸根。

雪夜访普图 赵匡胤夜访赵普

赵宋以文弱著称于史,殊不知始终好战。从赵匡胤、赵光义到赵恒都信奉“卧榻之侧,岂可许他人鼾睡”,灭了一个又一个“保境安民”的鼾睡者。契丹辽国自然也是赵宋不可容忍的,只因打不过人家,不得不一再强忍着。讲谈社《中国的历史》说:“假使没有'澶渊之盟’所确立的和平共处的体系,它这个军事力量极弱的王朝恐怕早就不存在了。”历史的假如没太大意义,赵宋根本不会那样思考,他们只想何时雪洗“澶渊之盟”之耻?何时收回燕云十六州?当然,这想法无可厚非。

好不容易强忍到1113年,即“澶渊之盟”后第109年,终于两眼一亮:原本归属辽国的女真公开反叛了!完颜阿骨打一上任部落联盟长,就武装反辽。第二年在女真的中心地宁江首战,官军大败。不久,辽军调集十万大军大战于出河店,又大败。1115年正月初一,完颜阿骨打宣布建立金国,自任皇帝,三天后即率军进攻黄龙府(今吉林农安),九月攻克。辽天祚帝惊闻震怒,亲率70万大军出征。完颜阿骨打仅2万兵迎敌,却又获大胜。1116年金军讨渤海后,东京及南路皆降。次年金攻取泰州,拔显州及乾、懿、豪、徽、成、川、惠等州又降。

赵宋坐山观虎斗。观看至此,宋徽宗赵佶坐不住了,想与金联手灭辽。赵佶也有点儿慎重,他没有一见完颜阿骨打举反旗就激动发兵,而冷静地观察了几年,可以由此断定辽迟早将灭在金的手里。既然如此,不如早投资加盟。1120年,双方终于达成协议:

一是宋、金夹攻辽国,金军负责攻取大定然后南下直指长城古北口,宋军负责攻取燕京然后北上古北口汇合,宋、金两国以此为界;第二,宋收回燕云十六州;第三,宋将原来“恩赐”给辽的财物改赠金国。

花石纲图

就事论事看,宋增加的付出只是些军力,得到却是梦寐以求的燕云十六州,就当战争收回吧,怎不是一大好事?

人算不如天算。没来得及调动军队北上,南方爆发方腊起事,很快发展几十万之众。与此同时,更早起事的宋江民军在北方继续攻战京西、河北等地。《哈佛中国史》称“花石纲很快就成为中国最有权势但也最遭人憎恨的一个机构”。现在民众造反,就与花石纲直接有关。于是,赵佶一边下《罪已诏》,罢停花石纲,以平民愤;一边命童贯率重兵去镇压。燃眉之急要紧,同金国联手攻辽之事只好暂缓。

1122年金与辽战争步入新阶段,辽主求和,金主不允。辽主以免岁币为条件向宋求和,也没下文。赵佶决意用兵,筹6200万缗专款用于战争,引起更多民众造反。童贯率15万兵北上的时候,大臣安尧臣反对说:

“我认为燕云之役开始之日,就是边患大开之时。太祖亲自身披甲胄,当时将相勇略过人,难道他们不想收复燕云吗?不是!只是他们不忍心让百姓陷入战乱之中。澶渊之役大胜仍然与辽议和,也是为了百姓安宁。如今燕云之战,我很担心唇亡齿寒,从此不得安宁。因此请陛下坚持与辽旧好,不要让外夷有机可乘,这样才能上安宗庙,下安黎民。”

另一位大臣郑居中也极力反对,对蔡京说:“公为大臣,国家元老,不能遵守两国盟约,主动挑起事端,决非妙算。金人攻辽,我们不宜幸灾乐祸,还是静等辽自己灭亡,坐收渔利吧!”

澶渊之盟保北宋百余年和平

赵佶、蔡京对“汉奸”言论不计较,一心一意谋战功。童贯率两路大军进击,辽国突然变得背腹受敌。辽主大吃一惊,马上派使者见童贯,说:“如果你们只图眼前小利,捐弃辽宋百年友情,而去结交豺狼,只会种下无穷后患,请三思而行!”童贯当然不会因为这么几句威胁动摇,命令军队继续前进。辽军只好迎战。万万没想到,宋军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两路大军均溃败。

童贯派大将刘延庆率十万兵出雄州。这时,辽国主政的萧皇后又派使臣见童贯,请求念在长达119年友情的份上不要再进攻,辽愿意降为臣属。童贯一口拒绝不算,还将使者赶出帐外。那使者在帐外大哭:“辽宋两国和好百年,盟约字字俱在。你能欺国,不能欺天!”

赶走辽国使者,童贯紧接下达奇袭燕京的命令,但又失败。刘延庆在卢沟南远远见火起,就以为辽兵来了,马上烧营而逃,自相践踏百余里,养积几十年的20万兵马失尽。当地百姓看了,作歌嘲笑,大宋的面子给丢光。此后近千年,柏杨还讥讽道:“如此使人失笑的兵力,竟敢毁盟挑战,再一次说明世界上确实有不自量力这回事。”

金国见大宋没用,只好自已南下燕京,一举告破。宋派使者前往燕京分享战果,请求收复燕云,并请求归还唐朝失去的平州、滦州和营州。金主回答:“那3州没门!燕云也不可能全给,因为你们没履约!”他答应将山前(太行山以东)7州给宋,但要求将燕京的税赋给金国。赵佶只得同意,但仍然视为伟大胜利,在全国臣民面前大吹牛。

谁控制了燕云十六州,谁就掌握了南北战争主动权

1117至1123年初,宋向金遣使7次,金向宋遣使6次,另有多次信件往来。经过艰难谈判,终于达成交还燕山条件:宋给金岁币40万之外,每年缴燕京代税钱100万;双方不准招降纳叛等。金军走后,童贯、蔡攸率员步入燕山府交接,大失所望,因为燕山的财物、官员和百姓全被金人卷走,剩一座空城,他们声称这是宋帝的旨意:“只要土地,不要臣民。”

“只要土地,不要臣民”,这话太让人寒心了!冷静想想悠悠数千年,“只要土地,不要臣民”的岂止宋帝?那些游牧民族往往倒是相反:只要臣民,不要土地。金兵每次南下,都大掠财物与人。灭了北宋,也是只带走财物与人,至于地盘,强迫宋宰相张邦昌接任皇帝之职。

尽管只是收复几座空城,赵佶还是分外得意,自以为建立不朽功勋,命人树“复燕云碑”纪念。不久,金国在南京(今河北卢龙)的留守官张觉,举州叛逃入宋。大臣赵良嗣进言:“盟书约定不准招降纳叛,墨迹未干,怎么就违背了?我们不能给人口实!”赵佶不听,反而将赵良嗣贬职。

完颜阿骨打大怒,一举将南京夺回。在金国压力下,赵佶不得不将张觉杀了,送还人头。无独有偶。金军向燕山地方官谭稹索要军粮,谭稹拒绝:“又不是皇上承诺的,赵良嗣答应算什么?”为此,完颜阿骨打又大怒。只因这年八月他死了,其弟完颜晟继位,又忙于同辽决战,暂时没找宋要说法。

金国转入新主时代仍然势不可挡,夏向金称臣,辽与金在夹山(今内蒙萨拉齐)决战,辽军大败。宋又按捺不住,居然想请辽帝南下大宋来避难,真不知赵佶怎么想。辽帝可不再相信宋,北逃阴山。

第二年二月,辽帝在夏的应州被金兵俘虏,宣告辽国灭亡。没安静多久,金兵转而掠宋清化。燕山府上报朝廷,宰相不敢向赵佶转报,十之八九是考虑报了也没用,可以理解,但令人悲哀。十月金兵向宋发起正式进攻,兵分两路,西路军从大同攻太原,东路从平州攻燕京,然后在宋都开封会合。李纲说:“敌势猖獗,非传位太子,不足以招徕天下豪杰!”赵佶只得让位,太子赵桓继位,即钦宗。

1126年正月初七,金兵抵汴京。赵佶出城东逃,留赵桓抵抗。赵桓也想一跑了之,被李纲劝留。于是,一边是李纲率宋军抵抗,一边是赵桓与金国议和,再一边金兵也见好就收。可是,赵桓没有和平的诚意,只不过想玩些小聪明。他连写两封密信,一是给一位关系较好的金国大将,请他发动兵变;二是给远逃而去的辽帝,对此前毁约表示歉意,请求恢复旧盟,夹攻金国。

搞笑的是,居然会把如此重要的密信交给金国委派到开封的使臣,派去寻找辽帝的使臣也被金国巡逻兵抓了,一切暴露给金主。八月,金主以宋勾结辽降臣又不履行割3镇之约为借口,再次兵分两路南下。这回他们不再孤军深入,而稳扎稳打,先后破太原和真定府等,两个来月时间将华北几乎占尽,两路大军会师开封城下,然后才要求割让已经落到他们手中的整个黄河以北地区。

靖康之耻

第二年二月,赵佶、赵桓、太后、诸皇子及后宫有位号的女人都被送到金营,然后宣布赵佶、赵桓废为平民,将他们连同皇族3000余人,包括驸马和宦官,押解北行。《天朝落日》一书颇有意味地描述:

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正是北宋初年几代皇帝曾经梦想踏上的土地——燕云十六州。只是这次行军的性质却与他们祖先的梦想完全不一样。北宋初年的皇帝们梦想作为征服者踏上这片土地,而他们,却成了异族的囚徒,这片土地也最终成为亡国之君的栖息地。

被押送到冰天雪地的金国,参拜金主的时候,赵佶被封为“昏德公”,赵桓为“重昏侯”。金人给北宋末代二帝“昏德公”“重昏侯”封号倒不太冤。他们如果不“昏”,怎么会变敌人为盟友?或者说把盟友变为敌人?

问题还在于这种致命的错误重犯!此后79年即公元1206年,从金国叛出一个强悍的蒙古国,金国像当年辽国那样陷于困境的时候,南宋又想到落井下石,借刀报旧仇,与蒙古结盟联手灭金。有大臣提醒北宋末的教训,宋理宗赵昀和多数大臣听不进。金国得知宋蒙达成联合协议,也派使者到南宋,冷静分析说:“大元灭国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及于我,我亡必及于宋。唇亡齿寒,自然之理。若与我连和,所以为我者,亦为彼也。”赵昀拒绝与金合作,而出兵攻占邓州等地,切断了金哀宗的退路。1234年正月,宋蒙联军攻克蔡州,金哀宗自缢而死,金国灭亡。

拖雷从南宋借道伐金

为此,《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写了大段评论:

一个朝代的灭亡,总会使中国的历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津津乐道。他们总是想以道德的沦丧来解释一个国家的覆亡,这种道德原则的具体化,就是儒家的伦理。但是对于金朝的灭亡,在这一点上却没有多少话好讲。即使是正统的史学家也不得不承认,“忠”这一基本道德一直到金朝的最后阶段也仍然存在着,虽然也确实有叛徒和投机者,但无论官员和士兵,无论女真人还是汉人,即使到了最危险的最后关头仍然保持忠贞的人数之多是令人惊讶的。

读着这段些话,我不免为北宋人、南宋人感到“脸红”。还好这书给中国读者留了点面子,点到为止。《哈佛中国史》就不客气将大宋的花短裤都给揭了:“金帝国境内的汉人并没有如韩侂胄期望的那样,和南方的汉人一道反抗金人。相反,宋朝军人大批逃亡。”

同年五月,宋军北上收复河南,与蒙军发生冲突。蒙军以此为借口转而攻宋,赵昀只得下《罪已诏》,但是迟了。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写道:

结果正如当时北伐反对派们所担心的那样,将并无开战之意的蒙古拖入了与南宋的全面战争。南宋的确是自己为自己掘好了坟墓。

宋元崖山海战

这里说蒙古人对南宋本来“并无开战之意”,难以苟同。他们连欧洲都想侵吞,会放过嘴边的肥肉吗?至于他们侵略的理由,不争气的南宋只不过让他们轻易找到借口罢了。南宋“自己为自己掘好了坟墓”并非无稽之谈,败亡了还难以让人同情,这才是两宋之亡的特别痛处。

为什么一再如此呢?一方面是让宿怨冲昏了头脑,复仇心切,失去理性;再就是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养着当时世界最多的兵,有着最多的人口,只知其数量不知其质量,“只要土地,不要臣民”的帝王只会越来越让臣民唾弃。

1274年,南宋倒数第5年的时候,谢太皇太后下《哀痛诏》(即《罪已诏》),说皇帝年幼,自己年迈,国家艰危,希望各地文武豪杰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朝廷将不吝赏功赐爵。这诏下后,除了文天祥等寥寥几个,全宋基本上无人响应。

能够挑战,勇气是可嘉的,动机也可嘉。但如果不能真正“知己”,那就可悲了!从这一点来看,宋帝不如“小尧舜”金世宗完颜雍。你看,他们“只要臣民,不要土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让大辽几乎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短短几年就彻底解决问题,一劳永逸。而宋帝们“只要土地,不要臣民”,虽也一鸣惊人,却一招没赢,投机取巧最终变成“自己为自己掘好了坟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