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面 || 刘炳辰

 一犁_书馆 2021-04-27



在陕西生活的时间长了,就逐渐产生了感情。于是,当你从西安站出站的那一刻,就好似回家一样。坐在公交车上,看着越来越熟悉的站名与街道,也有莫名的安心感。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身为清江浦土著,“吃货文化”早就成了生活元素的一部分,吃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喜闻乐见之事。我前面讲的只是大脑不自觉融入陕西的生活而不感到自己是外地人,而对于胃来说,只有吃上一口陕西的面,才算真正回到了陕西,开始正式的陕西Style生活。

(明代西安城门——朱雀门夜景)

我所庆幸的是两淮地区本就以面为一种雅致的饮食方式,冒着热气的软兜长鱼被浇在清汤小葱的白面里,酱油淀粉组成的汤汁与清汤就此缓慢融合,等你搅拌均匀,虽然景致不再,但味蕾已经迫不及待要接触了,这样一看,确乎雅致。同样,那我认为那主角并不是面条,而是那盘炒黄鳝做得究竟是否地道。而在陕西,如何衡量一碗,甚至以小盆端上来的面是否地道,我认为就完全需要围绕着面条本身来看了。至少,西安身处关中盆地,是一个典型以吃面为主的北方中原文化区。从语言使用习惯上看,清江浦人说吃饭,可以指各种主食。而在西安,吃饭就是吃白米饭,吃面就是吃面,没有混着说的。

(炸酱面)

寒假回家,可能由于现居地周围很少有卖“水面条”的,我已经很难吃到那种正宗的手擀面了。虽然母亲煮的面条的味道一直是那个味,是外面吃不来的,但我却开始吐槽面条本身有多么不“厚道”。综其原因,我觉得是我在陕西过本地生活久了,嘴巴都吃得娇惯起来,再吃不得机器制作出来的面条了。在我学校的食堂的部分窗口,面条从来就不是一根一根提前准备好放在那里的,而是一个一个方中带圆的面剂子,等待下一个食客前来造访。接着,师傅就开始将那面剂子逐渐拉长,开始做跳绳一般的运动,将那拉长的面反复甩起,然后往桌上拍打。到了一种再拍就要断的程度,再次折叠使其变厚从而反复这一流程,最终将制作完成的面条用两手衬着两边,果断而小心地扔进锅里。

(菠菜面)

面条就这样制作好下锅了,我时常吃这种现场制作的面,因为我觉得它们被赋予了面条本身应当具有的灵魂。不同于两淮地区将炒菜直接浇在清水面上的常规盖浇面做法,西安的面多以拌面为主,这么一种辅料,却又是主角,一般老陕称其为“臊子”。臊子呈现棕色,多是以猪肉丁混拌香干丁,在面条端上来后开始调配拌入其中。有时说不可貌相,在这里就能体现出来。肉丁虽小,吃在嘴里却越嚼越香以致越发想吃,可惜一碗面的臊子里就那么几个肉丁,就告诉你要有节制的饮食了。除了这种肉丁与香干丁混拌的,还有一种就是炒菜或者烧菜的。或是西红柿炒鸡蛋、韭菜炒鸡蛋这样的常见菜,或是土豆烧鸡块这样的硬菜。此外就是炸酱、剁椒、酸菜香菇、瘦肉片、芹菜根、土豆块这样能够给面条增香增味的辅料。总之,我认为老陕吃的拌面确实要胜于两淮地区。或是因为风土不同,我曾尝试在家以相同的方法做出这样的干拌面,但是都失败了,就是吃不出在西安的味道来。

(米皮,右上角是西安本地汽水冰峰)

综其原因,我认为陕西的面好吃,就在于是手擀的缘故。以及并不以盖浇面的方式为主,就形成了这样好吃的拌面,吃面之余再配一碗面汤,清爽解腻,美滴很。此外,说到面,就想起陕西的凉皮。今天在全国其他地区,看见有做凉皮的,十有六七会贴一个“陕西凉皮”的标签。但我所见到的陕西凉皮,确实不是其他地方那个样,这也确实因为这里是发源地了。陕西人不管吃面还是吃凉皮,都会来上一勺美美的辣油。这种辣油香而不呛,也称得上是陕西一绝了。此外,由于吃食的分量多,在家时候往往要10块一份的凉皮吃不够,在这里,10块钱足以吃撑了。陕西的面种类丰富,但我最爱吃的应当是一种外表呈现绿色人称菠菜面的。吃菠菜面之余,再要上一碗鸡汤,汤底有粉丝铺垫,泡发之后圆润而透明,配合鸡丝与紫菜叶,大写的满足,用西安话说真是“撩咋咧”(意为好极了)。

(煮方便面也有脱俗范儿)

不知道淮安面条的味与西安面条的质量结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我希望是好上加好,至少,我的胃应当是会非常迎合的。吃货之思维,实在是有趣,用方言表述,大概最熟悉的要数“好吃鬼”。但至少,在吃的时候,可以有相当的文化空间去思考。假如人不用吃饭就能活,恐怕世界会更好,你不需要为吃啥而苦恼。但人生下来,宗其本源,就是为吃得起饭而活。中国的食物种类繁多,要说五千年文明如何灿烂,光是吃,我看就显得十分有成就感了。

(清真食堂土豆丝炒牛肉拌面)

作者简介


刘炳辰,旅居于陕西西安,本科在读。祖居清江大闸北铜元局,幼居人民北路6号院,一个北门桥边长大的运河人,文学系苦闷青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