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第13-2课 《装在套子里的人》实录​

 崔无容 2021-04-27

《装在套子里的人》实录

鲁迅对契诃夫尤为钟爱。1926年鲁迅对美国记者说:“中国和俄国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的关系,他们有共同的地方,契诃夫是我心爱的作家。”1934~35年,鲁迅从德文版翻译的契诃夫8篇小说,这是一位大师对另一位大师的致敬。1881年出生的鲁迅,于1860年出生的契诃夫,神交已久。
今天我们学习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今天我们这堂课思考的问题是一别里科夫是一个怎样的人?二,产生这样的人的社会土壤是怎样的?三,作者塑造别里科夫这一人物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别里科夫是套中人,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让我们聚焦开头部分?课文开头部分多次出现套子一词,作者从人物外在的衣着、服饰、行为举止、外貌神态、言语方式、生活习惯到内在的思维方式,多角度多方位的呈现出别里科夫日常生活的套子。
读文本要细,让我们在推敲刚才这段文字当中的一些词语:“即使……也……”,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语;“最晴朗的天气还是一身武装”,可见如果要是坏天气,把自己包裹的就更加严实了。“总是”“总要”“老是”。这些词语的意思是一向如此,一直如此,都是表示高频率的副词,揭示出他无时不刻的由外而内的,把自己包括在套子里,以隔绝人世的生存状态和思想行为。如果把这些词语都拿掉,就失去了这样的味道。
言为心生,口头禅一再出现,是他内心极度恐惧,极力维护现有秩序,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心理的外显,展现了别里科夫极强的自我封闭和自我隔绝的心理。读者如果忽视了这些词语,就体会不了作者的苦心了。
小说一上来就用素描的方式迅速刻画出他古怪、孤僻、保守落后的特征。作者运用了幽默的语言讽刺夸张的表现手法,将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躲避现实,生活在恐惧与压抑中的生存状态勾勒出来了。别里科夫无时不刻自外而内,把自己牢的藏在了有形和无形的套子中,作者犹嫌不足,在第5段补了一笔:“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可见居住环境对他也是个套子。好。这下齐全了衣食起居方面,可笑的套中人的形象就全方位立体化的呈现了。契诃夫说简洁是天才的姊妹,所言不虚。前5段1300多字,作者惟妙惟肖,够了出让读者觉得可笑的套中人的种套子,接下去何以为继?为什么要从第6段开始写结婚事件?
别忘了套中人虽然把自己禁锢在套子里,但他也是一个人,他有着人的感情愿望,也渴望爱情,追求幸福,这是人性的自然流露。作者巧妙的选取了生活的横断面,用一个最典型的结婚事件将小说推进下去。婚事是小说的重心,婚姻非儿戏。如果婚事成了,在热爱生活富有活力的华连卡的热情真诚影响下,他有可能脱去身上的层套子,脱胎换骨,成为同样热爱生活,热爱自由的人。如果婚姻不成,别里科夫就会退回到自己的套子中,更牢固的把自己包裹起来。结婚是个重要的契机。
我们看别里科夫他会走哪条路?作者集中笔墨来描写他婚事的失败,正是为了进一步凸显其套中人的个性,入套之深可见一斑。由恋爱引发的三场风波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们看漫画风波,骑自行车风波,别里科夫和华连卡弟之间的直接的冲突,别里科夫妄图用自己的套子去套住华连卡,一向讨厌他的科瓦连科与他谈话,话不投机半句多,科瓦连科推他跌下楼梯,致命的不是这一推,而是这出乱子的一幕恰好被回来的华连卡看到,率真得不明就里的她大笑了三声,别里科夫的命运就在这笑声中注定了。以具体典型的事件来进一步放大强化凸显别里科夫套中人入套之身,可惜恋爱没有解救他脱离套子,反而由恋爱引发的一连串风波把他往死路上推,改变的希望变成了无法改变的绝望。
我们都被套中人被作者幽默讽刺的笔调,勾勒的可怜可笑的人物形象所吸引,发出会心的微笑。但效果之后不禁要问,他生来就如此的吗?为什么会成为这样一个套中人?人不能拔着头发脱离地面,让我们从文本中探寻蛛丝马迹,看看产生别里科夫的土壤:“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写着禁止什么事情。他才觉得一清二楚”。“只有……才……”条件关系表示的条件的唯一性,也就是说除了政府报纸和报纸文章。明令禁止之外。他不认可一切别的,没有一点自己的独立思想和判断能力。“凡是违背法律,脱离常轨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令他闷闷不乐”
“凡事”总括某个范畴内所有的一切;“只求这种事别传到当局的耳朵里去才好”“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标志性的口头禅反复出现,从别里科夫和科瓦连科的对话中,我们间接可以发现小城有无耻的窃听者和告密者,别里科夫本人还主动向校长汇报,他之所以有这样的思想行为,是与当局的管制禁令,钳制老百姓思想言论的统治密不可分的。沙皇政府高压桶式禁锢民众思想言论的自由,而别里科夫将之内化为自觉,自愿地维护为政府之命,从不敢越雷池半步。正如巴金老人所说:“奴在身者其人可怜,奴在心者其人可鄙。”
从文本外的时代背景的资料补充来看,1861年发生了一件大事,从15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在俄国持续了400年左右的野蛮落后的农奴制,终于改革了。农奴制给俄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精神奴役的创伤。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身亡,亚历山大三世继位,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当时的俄国也兴起了变革之风,尤其在进步知识分子和贵族中间,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秩序的呼声日趋强烈。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逮捕和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极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产生别里科夫的社会土壤,就是这样一个“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社会环境。
我们读者是如何认识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作者塑造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别里科夫是个受害者,但他也是个施害者,具有多面性,长时间辖制中学、辖制全城,让大家什么都怕,“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去周济穷人,不敢叫人去念书写字”,排比的句式,从言谈举止、日常生活到读书、写信、交友等精神文化生活的方面。城里的人全部都战战兢兢地活在“六不敢”里,可见别里科夫威慑力之大。他简直就是19世纪俄国社会制度现实社会的浓缩。象征了19世纪末期俄国专制政府及其附庸对进步力量的恐惧排斥,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具有高度的象征性。
所谓的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记住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作品立意高远,含蓄深刻。作者在塑造别里科夫这一人物时,就运用了象征这一艺术手法,让读者觉得可笑的别里科夫,也让读者觉得他还很可怜,很可鄙,也很可恨,就是这样一个人物,让读者在阅读这部充满幽默色彩的作品时,一笑之余还会进一步思索作者讽刺社会,批判现实的思想锋芒。这样的思想锋芒在小说的结尾处闪亮到了顶点,显示出了别样的深刻。
“过了一个月,别里科夫死了,我们都去送葬。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可露出快活的感情。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自由的时候,才经历过。”
辖制全城15年的套中人死了,问题似乎解决了,别里科夫死了,大家高兴的回家。一般作家止步于此,但杰出作家会打破大团圆的结局写下去,可是过不了一个礼拜,生活又回到了原先的样子,乱糟糟的,没有一丁点儿改变。“可是”表转折,原本的生活没有解套,没有变好,还是无法享受完全自由的生活,接下去分析原因。貌似被里科夫是套中人,是众矢之的。虽然埋葬了他,马上用“可是”一个词再来个转折,我们就追问装在套子里的人到底是谁?还有谁?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提出“铁屋子”这一形象的说法。同理,只要沙皇专制统治不被推翻,俄罗斯的“铁屋子”不被破毁,腐朽没落的秩序不铲除,那么这块土地上永远孕育滋生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无法享受完全的自由。
我们再追问别里科夫,城里的其他人,甚至是讲故事的叙事者,布尔津的身上是不是都如别里科夫一样,灵魂上有着深的精神奴役的创伤,但是伟大的作家还不罢休,不止步于此。继续下去。这样的人将来还不知道有多少,将来就是未来不仅在1898年的俄罗斯,在那时的将来,而今的现在,是不是还有这样的“套中人”?作家揭示出人类精神现象的一个重要的侧面,从而使作品具有了超越时代,超越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这就是作者塑造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的价值和意义。好作品等待我们读者挖矿石的探寻,开放式的结尾带给我们无穷的余味,别里科夫之所以会成为“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和俄罗斯这片土壤是与当时沙皇残暴专制的独裁统治密不可分的。长期的农奴制和高压的统治,使得这样遭受精神奴役创伤的人们无法自由幸福的生活。作者创作这篇小说是用形象表达思想,比里科夫具有高度的象征性,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小说是对当时社会的严肃思考和无情的批判。我们通过研读小说幽默的语言,讽刺夸张的表现手法。感受到契诃夫简洁轻快却不失深刻、尖锐、幽默、夸张,却不是真实细致的写作风格。通过品读典型事件,理解了别里科夫这个谨小慎微,反对一切社会变革的保守落后分子的人物形象。
在细读文本中,我们注意到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核心关键词“套子”,不断出现的副词和一系列的关联词语,这些都进一步强化了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我们逐字逐句细读小说的结尾部分,进一步认识了作者塑造别里科夫这一人物的价值和意义。木心曾经说过:“读俄罗斯文学沿着契诃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顺序比较好”,那就让我们从契诃夫开始,一点走向令鲁迅也沉醉的俄罗斯文学深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