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中的“芍药”

 珍惜现在9i2jx7 2021-04-27

“芍药”现在分为“赤芍”和“白芍”两味药。《中国药典》2020版记录两个药的来源皆是:毛莨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

只不过采收后加工方法不一样分成了这两个叫法。

白芍: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头尾和细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晒干。

赤芍: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泥沙,晒干。

我们能看出两个东西的区别就在于白芍是煮过的,赤芍是直接洗净的。这样看来两者没有多大区别。

《雷公炮炙论》上记载:“凡采得后,于日中晒干,以竹刀刮上粗皮并头土,锉之,将蜜水拌蒸,从巳至未,晒干用。”

书上所说应该是白芍,因为需要蒸制,也可以看成原材料是芍药,加工过之后的药材及饮片我们叫它白芍。

再从性状上来看白芍和赤芍的图片如下:

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

从断面放射状纹理来看、从药典规定检查显微项下检查标准来看,二者并没有多大出入;从含量测定,二者都把芍药苷作为质量检查控制项且含量标准基本相同(白芍标准:不低于1.6/赤芍标准:不低于1.5)来看,二者越来越像,似乎可以互相代替使用。

虽然也有声音说白芍是种植的,赤芍是野生的,但是芍药产地广泛,受各种因素影响我们暂时不予考虑。

中药用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药物的性味归经来治病的,接下来我们来看两味药的归经及作用。

赤芍:苦,微寒。归肝经。【功能与主治】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白芍: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功能与主治】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白芍偏于补和调,赤芍偏于泻和通。

《神农本草经》记载芍药:“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从这里的描述来看,芍药似乎是现在的赤芍。

伤寒论中的芍药,现在来看用哪个的都有。更是在患者不同症状下更精准明确的选用。

跟诊过程中,马老师经常开的处方当归芍药散中,用白芍。因为归芍散方证是血虚水盛,芍药和营止痛敛阴,自然白芍更合适。

冯老医案当中,桂枝茯苓丸方,用赤芍就比较多,桂枝茯苓丸为金匮方,(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赤芍去淤血,除血痹的效果明显。

目前芍药苷的药理检测显示其有抗血栓形成、抗血小板凝聚、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保肝抗肿瘤的效果,也都是从赤芍中提取的芍药苷。

中药的炮制,蒸制过后的药材作用就偏补:像首乌,生品解毒清火,制首乌补肝肾乌须发;生地黄清热凉血,熟地则滋阴补肾;大黄生品峻下逐积,清宁片则大打折扣且略滋阴。

那有没有可能芍药采收后蒸煮,就从偏泻的赤芍,变成了偏柔偏补的白芍呢,这也只是猜测。

如果说赤芍和白芍是同一植物,两个品种的芍药苷含量经我部门检测,平均含量都在2.8%左右。反倒是白芍原料与白芍炮制品之间含量有很大的差别,赤芍原料和赤芍炮制品含量也有较小变化。由此我猜测,白芍和赤芍是两种植物。

在经方用药的时候,伤寒论中芍药用白芍,如:芍药甘草汤,桂枝汤,当归芍药散,小建中汤等。用赤芍:桂枝茯苓丸,大黄蛰虫丸,以及后世一些治疗面部雀斑及女性淤血的方子会常常搭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