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厦港避风坞:网红打卡地的曲折前半生(厦门城建百年   三十九 )

 馱夫 2021-04-28

图 1:乾隆时期的厦港地图(《鹭江志》)

厦港旧时有“澳仔”港湾,由西南向东北延伸,达于演武亭前。澳仔与海相隔有半岛一座,人称“玉沙坡”。半岛分北南二段,分别以“沙坡头”和“沙坡尾”相称。

有沙坡头与沙坡尾庇护,澳仔便是一天然的避风地。前人有诗句,“厦港渔村海作田,玉沙坡尾泊渔船”[1],“白鹭洲边玉作沙,帆樯摇荡起惊鸦”[2]……说的就是当年的港湾景象。

20世纪20年代的市政建设,打破厦门岛的天然格局。玉沙坡和澳仔港湾,也成为鹭江沿岸改造规划中的一部。
初版的改造计划,遵照厦港鱼行业的意见,保留沙坡头后面的一段湾面,让渔船停泊避风。其规划,“由打石市路头起向东弯折,成一类似梯形之港湾,堤线至此成一巨大之缺口。其外面长度近2000尺,将来本拟在此2000尺之断口,仍筑特别之海壁(防护堤),仅留南北两口,以便船只之出入”。建成后的避风坞,将依傍着鱼行密集的鱼行口,方便渔获的交易。

厦港渔民对此却不赞同。他们“以为该处难以避风”,因此“请愿改筑于沙坡头后之海湾以内”,也就是在沙坡尾一段。市政当局也算开明,采纳了渔民的意见,“避风坞之建设,根本为渔船生命起见。渔民既有若是请愿,当然接受其所提议”[3]。于是,沙坡头后的澳仔湾面,被填筑成民生路等街区;而沙坡尾,从此也有了避风坞一段小小的水面。

图 2:《鹭江海堤第四段地形图》(《福建建设厅月刊》1929年6月号)

虽说沙坡尾有了避风坞,但充其量也就是临时建筑,渔需设施设备都等着添补完善。然而几年过去,渔民们心心念念的后续建设,始终没有动静,坞内已惨状横生。1931年7月,厦港160户商铺人家联合致函有关机关:
窃民等素操渔业,以船为家,一遇飓风,危难万状。所赖以保障者,避风坞也。前时民等所恃无恐之天然避风坞,经路政处填充公路,乃指定电灯厂后至福海桥之小港地点作民等避风坞所。阅今多年,尚未开浚。港道浮浅,实难容避。现又被杉行石铺杉石乱囤于港口、港内,而沙船及各种小舟亦任意系缚,港口几塞。似此唯知己便,不顾人危,若遇飓风,再碍两难(坞未开浚,港道浮浅,一遇飓风,不足够避,一难;港口本狭,又囤杉石舟船乱缚,一遇飓风,阻碍船运,多启争端,二难),民等危险,诚难言状。为此故特沥情环恳钧长察核,俯准出示严禁,并乞转咨路政处从速开浚,以杜危机,而安船运,实为德便。[4]

图 3:原计划的沙坡头避风坞已成大马路

工程的延滞,其实未必出于懒政。沙坡尾的避风坞,实在入不了市政当局的慧眼。他们以为,这样的避风坞,容量实在太小,而要扩大就要拆迁,本钱却又太大。他们有着自己的打算:

厦门避风坞原于沙坡头,则自打石字路头起,向南至电力公司前2000尺缺口止。近经堤工计划两处,一在镇北关外,俾全港货船、渔船、小轮船为避风坞;一在筼筜港筑避风坞,使小电船、舢艇等入避风波。亦于最短期间完成之。[5]

所谓的“镇北关外”,也就是今天厦大白城海滩外的那片湾面。当局的建设思路是:

镇北关下胡里山外,有天然之海湾也。其面积比较沙坡尾之坞为大,其位置又近于渔船进口之方向,其布置有天然之胡里山伸出海中,与最险恶之波浪来向约成直角,实为一强固之破浪堤也。现在厦门市区扩大,惟因地形之限制,难得平坦之地区。沙坡尾后,自大学、民生两路通后,新市区已应时建筑。默察将来市区繁荣,必发于厦门大学。今既有镇北关外天然港湾,如能增添人为工程,则其结果与功效当较沙坡尾后之坞为大。其利益不仅能使沙坡尾填成新市区,增添公家之收入而已也。

而具体的工程,当局也有计划:

胡里山伸出之部分,为一天然之截浪堤,再沿沙滩与波浪并行方面,填筑石块。防浪堤暂定1500尺(高出海关潮标零度上14尺),内部沙滩大半已为填筑鹭江堤挖深。其由应挖之部,仍可利用挖深,以至零度以下4尺为度。内海汽车路再筑斜坡堤岸一部分,则避风坞成矣。[6]

图 4:坞口

理想是完美的,但计划只在纸上。海上行船作业的人们,实在不能画饼充饥。眼看着盛产台风的季节即将来临,他们焦虑地致书当道:

本市自革新以来,市政日臻繁荣,对海上安全保障从未顾及。操水上生活者,无日不在危险中。当每年夏秋之候,港面常受海洋巨风浪之打击。在堤岸未筑以前,尚有浅平沙坡可以逃避。现沿岸伸筑高堤,浅滩变成陆地,沿陆既均深港,无异汪洋。设有升旗山警报恶讯,其如避险无地何。追溯民国五年废历七月廿六日之风灾,港内船只无论机器帆橹桨,均一无所留。又同年八月初四日之灾患,亦受损失过半,人命死亡,数以千计。殷鉴前辙,不寒而慄。近年长江一带,常发生江涨水灾,损失之惨,令人痛心,政府亟谋设防补救。厦港飞灾实较江涨尤为厉害。查江涨不过江水高涨,水势飞急;而厦港水灾更加巨风暴浪之助威,水上生活实有朝不保夕之堪虞。鉴往思来,避风坞之设,实急不容缓。查厦埠浮屿角海滩、鼓浪屿内厝澳、厦港电灯厂边,与鼓浪屿升旗山脚等处,均有天然避风之良坞,若加以建筑,施以设备,则水上数万谋生之苦力,各获保险。其建筑费所需,应不甚巨。素仰钧长关怀民瘼,用敢恳请准予饬令工务及公安两局负责设计建筑,以安航业,而维民命,实感德便云。[7]

“厦港电灯厂边”的避风坞,也就是沙坡尾避风坞,不但没建设,反在不断萎缩。厦港民愤异常:

市工务局拟将厦港避风坞填为陆地,嗣经厦港保民反对,因而中止填筑。惟近复派工往填,已填好四分之一。厦港保民以该避风坞,闻系厦港商业非鲜,乃派吴安民于昨日下午三时,请市筹备处制止工务局填筑。市处对此允令工务局缓再继续填筑,并一面派员前往查勘。如可保留原有之避风坞,即当保留云。[8]

说是“保留”,顶多也就是“备胎”。当局的眼光,仍然死盯在镇北关外:

本市自建筑堤岸以来,往来于内港之帆船鱼船,均苦无处停靠。前路政处曾拟辟厦港避风坞,以便寄泊。惟其处地狭,容纳船只无多。故现工务局曾拟改设他处。然无适当地点,迄未解决。至兹乃闻该局已拟在胡里山至海港检疫所间,辟一避风坞,外围筑以防波堤,坞内沙土则加以挖深,如此可容纳1000号帆船。计须工程费20万元。此款现在设法筹集。如能凑足,即行兴工开筑。否则,仍开筑厦港避风坞云。[9]

当局的暧昧态度,让厦港的团体和个人大不满意。“厦港筹建避风坞委员会”自发成立:

厦港公民昨假圆山宫,开保民大会,选举建坞执监委员,由吴安民主席。当场推选林文庆、蒋以祥、许朝阳为监察委员,谢三品、蒋春华为候补监委,翁朝言、吴安民、洪友鹤、陈永顺、许幼芳、林希贤、陈世美为执行委员,李肇基、吴国栋、蔡溪水为候补委员。[10]

保民大会决定,自行筹款建设避风坞。此案提出,深获市政当局的高度赞成。主责市政建设的工务处特此发布公告:

……去年八月间,奉思明市政筹备处令,据厦港公民代表吴安民等呈请,依照原定计划开辟旧坞,以利渔运等情,饬查到局,当将上述情形呈复在案。嗣复据该代表等呈请,收回已售地段,由保民组织筹建厦港避风坞委员会,负责筹款建设等情前来。本局以此种建设当属可行,经派员与该代表及购地人磋商收回地区办法,并拟定建设避风坞具体方案,以利进行。现查一切计划及关系坞边应收用之地区,业已规定,除呈报外,合行布告。凡管有该收用范围内之地者,务须于一个月呈验正式契据,以凭给价收买。逾期不缴,以公地论。不得藉故阻扰,切切此布。[11]

除了收回已售出的地块,对破坏避风坞的不良行为,工务处也明令禁止:

查厦港避风坞工程,现正积极筹备建设。其第一步,即在浚深坞底泥土,以便低潮时船只可以停泊,故对于附近居民倾倒垃圾于坞内者,亟应从严取缔。兹由本局议定,取缔倾倒垃圾规则三条如左:
1、凡倾倒垃圾于避风坞范围内者,查出责令掘起;
2、凡违犯本规则二次以上者,除责令将垃圾掘起外,并处以1元以上10元以下之罚金,以充避风坞建设费;
3、取缔倾倒垃圾事宜,责成筹建厦港避风坞委员会办理。
如有违犯本规则三条者,准由委员会拘送到局罚办。[12]

图 5:2013年时的避风坞

然而,卡住建坞脖子的,还是经费短绌问题。钱袋空空,人员就无法聘任,工程就无法进行。有关机关设法筹钱,但都难以如愿:

避风坞原在厦港鱼行口,嗣因路政改善该地,以第三堤岸关系,由工务局予以填筑。当时因该地民众交涉,由前工务局划定大学路附近若干方丈作为抵换,并由该地民众及各关系者,共组筹建避风坞委员会,共理兴筑一切。计全部工程约须4万余元,该委员会经费前原拟一部征诸渔户,以省方不准,故未实行。现该会会员负责约达9千余元,人欠约6千余,相差约2千余元。惟该会现有地6百余方丈,每方丈以旧价80元计算,则全部脱售,可得4万余元。而以目下地价低落,如每方丈以5、60元脱售,则全部仅可得3万左右元,于工程费用如善行处理,尚可应付云。[13]

1938年5月之后的沦陷岁月,厦港地区和厦岛一齐沦入苦难的深渊。“兴亚院厦门联络部宣布厦门港民生、碧山、大学路拟建筑'化学工厂’,应把全部房屋拆卸;沙坡尾、大桥头又将浚为船坞,土地全部充公”[14]。命将不保,谈何建设。

沙坡尾避风坞的惨状,一直延续到战后:

厦港避风坞,为本市渔民及过境船舶避风之处,关系渔民之生命财产至大。该坞因历年失修,致淤浅不堪,尤以港口沙砾被水冲积,几濒塞绝。船舶进出,颇感艰难。若不急予修浚,一任溃坏,一旦飓风袭击厦海,船舶避风无地,将招致不堪设想之损失。因此,市渔会乃于前日委托熟谙工事者测勘。据称:单以港口稍加疏浚,至少须挖掘70立方丈。每方丈工资需白米2市担,共应白米140市担。而该会因经费匮乏,乃于昨代电市建设协会,要求如数拨款协助,以便鸠工清竣,而利船舶云。[15]

镇北关外建避风坞,早成旧案,为人忘却。沙坡尾避风坞,才是厦港渔民避风保命的唯一。

进入新的时代,避风坞有过几次修整,如1957年的一次:

厦港避风坞前(12)天开始动工修建。修建后的坞口底宽将由原来的7公尺,扩大至20公尺,顶宽将达到26公尺。可以让两艘4丈长的大钓艚自由对开进出。坞底将比原来挖深1公尺,小潮时较大的渔船也可以顺利出入。全坞修竣以后,可容大小渔船300到500艘。

厦港避风坞总面积有31000平方公尺,是渔民的“家”。解放前坞内泥沙淤积,人民政府在1952年曾经疏浚过一次。但由于坞内受山洪和海潮夹带的泥沙的淤积,现在坞内泥沙约有50公分厚,坞口也堆积了大堆海沙,大艘渔船已无法进坞。[16]

图 6:2013年时的避风坞

1969年,厦港避风坞再作大规模整治。工程涉及水产、航管、交通等多部门,动用市区、郊区、惠安、龙海等11个公社的120多艘大小载泥船和800多名劳力,耗时8个月,清除淤泥8万多立方米,挖去坞底岩石3千多立方米。1970年元旦避风坞重新启用:

修建后的厦门港避风坞,可停靠大小船只300多只。114米长的堵口防沙堤伸向深海,成为拦流沙、挡巨浪的铁臂。屹立在防沙堤上的两座高高的导航灯标闪耀着红光,指引着船舶安全进坞。新建的3座码头分布在坞的四周,可供千担以上渔船同时装卸渔货。宽3米、全长369米的石砌马路,平坦坚固,可供汽车通行,及时地把水产品送到工厂、农村、市场。坞深水清,载重量千担的渔船,不受大小潮水的限制,畅通无阻。它不仅是我市内外海渔船和运输船的一个良好的避风港,也是一个较完善的民用运输港。[17]

这种格局延续多年,基本保持,直至坞内泊舟消失。此后,坞岸又是另类风光。

图 7:今日的避风坞







[1]王步蟾:《鹭门杂咏》,《小兰雪亭诗集》,《同文书库·厦门文献系列》第1辑(1),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52页。

[2]黄瀚:《玉沙坡》,《禾山诗钞》中卷,《同文书库·厦门文献系列》第2辑(2),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66页。

[3]彭禹谟:《鹭江海堤计划概述》,《福建省建设厅月刊》第3卷第6号,1929年6月。

[4]《厦港渔民商店请辟避风坞,并取缔滥系船只》,《江声报》1931年7月18日。

[5]《厦门工商业大观》第3章 市政,厦门海堤之计划。

[6]《路政处拟筑镇北关避风坞计划书》,《江声报》1932年12月29日。

[7]《驳船工会呈市处,请于厦鼓分设避风坞》,《江声报》1933年7月30日。

[8]《厦港避风坞将填为陆地》,《江声报》1933年8月4日。

[9]《市工务局拟建设大规模避风坞》,《江声报》1933年9月7日。“海港检疫所”,1931年10月建时所址在盘石炮台旁。

[10]《厦港建设避风坞》,《江声报》1934年2月2日。

[11]《避风坞界内民有地段,限一月缴契俾给价收买》,《江声报》1934年2月11日。

[12]《避风坞内倾倒垃圾罚则三条》,《江声报》1934年3月2日。

[13]《避风坞工程殊迟滞》,《江声报》1935年2月28日。

[14]张步野:《无限生吞活剥的厦敌经济掠夺一斑》,《前线日报》1941年4月3日。

[15]《渔会请贷款清浚避风坞》,《星光日报》1949年3月12日。

[16]《厦港避风坞再次动工扩建》,《厦门日报》1957年6月14日。

[17]《厦门港避风坞工程胜利竣工》,《厦门日报》1970年1月3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