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个孙悟空“二心搅乱大乾坤”,是谁的二心?

 tjboyue 2021-04-28
两个孙悟空“二心搅乱大乾坤”,是谁的二心?


文:夕又(读史专栏作者)

《西游记》第五十八回,如来佛祖正在七宝莲台上说法,忽然起身对听讲的众人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

大家看时,原来是两个孙悟空吆天喝地的打了过来。

这一回的回目就叫“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意思是真假两个孙悟空代表两种心思,或者说是人的“一体二心”。

《西游记》是一本隐喻性极强的书,孙悟空在小说中暗喻人心,所以第一回他要去修道就叫做“心性修持大道生”,后来被如来捉住就叫“五行山下定心猿”,被唐僧解救就叫“心猿归正”,当时孙悟空曾打死了六个劫匪,分别叫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而悟空又自称是这六个人的主人公,也就是心。

正是人心控制着眼、耳、鼻、舌、意、身,而又能生出喜、怒、爱、思、欲、忧。

灭了“喜、怒、爱、思、欲、忧”,使“眼、耳、鼻、舌、意、身”归一,是为“心猿归正”。

后面还有“意马忆心猿”“心猿获宝伏邪魔”等等,引来假悟空也是因为“神狂诛草寇,道昧放心猿”。

这里面都是用“心猿”指代孙悟空,所以两个悟空打架,佛祖就说是“二心竞斗”。

当然这个“二心”并不是指两颗心,而是两种心思。佛祖说,听讲的诸神都是“一心”,因为他们都是潜心向佛,没有杂念,彼此之间也没有异心,所以是“一心”。悟空因为和唐僧闹矛盾,心中不忿,脱离了取经队伍,所以就是有了“二心”。

作为第二种心思代表的六耳猕猴,其实原本也是猴属中的佼佼者,又因为善于聆听,学会了和悟空一样的本事,于是便有了痴妄之心,认为自己可以代替悟空去取经。甚至想着“我自己上西方拜佛求经,送上东土,我独成功,教那南瞻部洲人立我为祖,万代传名”。有了私欲,就是“妄心”。

但“二心”并非一下子出现的,悟空被撵是整个取经团队不和睦造成的。

两个孙悟空“二心搅乱大乾坤”,是谁的二心?

猪八戒一直心意不坚,动不动就说散伙回高老庄;唐僧虽有善心,但对于悟空降妖,他常说是“管闲事”,一直不够信任,不仅赶走了悟空好几次,乌鸡国一点危险他就骂“弼马温,专撞空头祸,带累我哩”,悟空晚上和他商量计策,他却又“怒道”,“你这顽皮,这早晚还不睡,吆喝什么”,很明显对悟空比其他两个徒弟态度差。

但此时,作为取经团队的领导,唐僧拜佛的心,还是比较坚定的。在遇见假悟空之前,他连续经历了两次“色难”,心意微动,才让“二心”乘虚而入,很快的显现了出来。

我们都知道,唐僧要想功德圆满,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有网友说,小时候看女儿国一段,觉得是唐僧师徒最舒服的一次,有吃有喝,被众星捧月一般簇拥着,无比的享受。

长大了再看这里,觉得这一关才是最难的,况且女儿国王之后,紧接着就是美艳的蝎子精,师徒四人表现不同,唐僧的心、神、智更是都经受了炼狱般的考验。

面对女儿国王的邀请,唐僧先是“耳红面赤,羞答答不敢抬头”,又“战兢兢立站不住,似醉似痴”,最后竟“止不住落下泪来”。

这些都表现了老和尚的煎熬和挣扎,说明唐王御弟也不过是个凡人男子,面对温香软玉一般的女王,内心并非毫无波澜,因为要拜佛求经,才只能狠心“牢藏情意”。

两个孙悟空“二心搅乱大乾坤”,是谁的二心?

猪八戒看到女王,更是一贯的色心无收,“忍不住口嘴流涎,心头撞鹿,一时间骨软筋麻,好便似雪狮子向火,不觉的都化去也。”

进城之前,唐僧和猪八戒都曾喝过母子河的水,到了琵琶洞里,蝎子精调侃唐僧,“你出家人不敢破荤,怎么前日在子母河边吃水高”。

这时候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男身经历了女性才有的怀孕之事,就算“破荤”了,虽是意外,却是事实。

所以,面对女儿国王,孙悟空和沙僧心智坚定,唐僧和八戒都意动心摇。唐僧如果一点也没有动心,完全可以严词拒绝,但太师来求亲时,他就“低头不语”“越加痴哑”,表现的模棱两可,后来亲见了女王,更是勉强靠理智才战胜了情魔。

都说“英雄难过美人关”,高僧也不例外。可美人关难过,唐僧还要连续过两关,女王是深情款款,以礼相待;女妖是蛮横霸道、硬要成双,唐僧怕丢了性命,只好“战兢兢,跟着她步入香房”。

两次心智大考验,令唐僧又忧又惧、神魂不稳,再后来遇见土匪,果然就露出了马脚,从不说谎的唐僧首次打了诳语,骗劫匪说徒弟身上有银子。而亡命徒遇见孙悟空,则只能有“亡命”一条路。

唐僧明知孙悟空下手没轻重,却仍然把强盗推给悟空,本身就有责任,最后为强盗祝祷的时候,又说“你到森罗殿下兴词,倒树寻根,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不仅卖了悟空,甚至下意识说出了自己的俗家姓氏。

此刻,取经小队的“二心”正式形成。“那长老”是“怀嗔上马”,“孙大圣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亦有嫉妒之意,师徒都面是背非”。

两个孙悟空“二心搅乱大乾坤”,是谁的二心?

一个团队的人,各怀心思,必然不能成事。所以,假悟空并不是真悟空的分身,而是整个取经团队“二心”的代表。

这“二心”一贤一愚,贤的一面是四人同心西行,愚的一面是各人有小算盘。

唐僧在女儿国已经乱了心神,在琵琶洞因怕被害死,又少不得委屈迎逢,化作小蜜蜂的孙悟空是“恐怕师父乱了真性”,才急忙现身的。

唐僧的动摇被悟空看在眼里,加上私心已动,岂没有“宋太祖灭南唐”之意!趁着悟空打死人命,唐僧正好借机赶走他。

悟空觉得自己为民除害,却被赶走,心中自然也不忿。两个悟空,正好可以代表猴子的两种心思:一个是去南海找观音评理,希望能重回取经队伍;一个是打伤唐僧,出一口被念紧箍咒的恶气,然后自己组队去取经。

其实整个取经过程,就是一个二心向一心修炼的过程。“二心”这种事,人人会有,譬如说,我们看到一个人热情慷慨,可转念又觉得他可能另有所图,或者觉得他是沽名钓誉。

对同一件事,不同的看法和结论,正是“二心”的源头。我们普通人看待事情,就算有多种态度,也需要综合考量之后,得出一种结论才好。而,对于修行的人,就更要一心一念,不可乱了神志,所以作者说“神无定位道难成”。

沙僧在南海遇见悟空,被菩萨要求两人一同回花果山看个究竟,悟空的筋斗云快,沙僧慢,却不肯放悟空先走,“大哥不必这等藏头露尾,先去安排,待小弟与你一同走”,“大圣本是良心,沙僧却有疑意”。

连最老实本分的沙僧都不再信任悟空,所以“二心”相见,才打的格外激烈。

菩萨、照妖镜为何都看不出猴王的真假,因为“二心”其实是一体,代表人的两种心思。谛听却为什么又能分辨,因为它能“照鉴善恶,察听贤愚”,这“二心”本来就是一贤一愚,它又为何不说,除了畏惧悟空的实力,更因为只有“无边佛法”才能让人心了悟。

人有二心生祸灾,天涯海角致疑猜。

欲思宝马三公位,又忆金銮一品台。

南征北讨无休歇,东挡西除未定哉。

禅门须学无心诀,静养婴儿结圣胎。

两个孙悟空“二心搅乱大乾坤”,是谁的二心?

人有妄心,就容易招来灾祸,连自己也不知道、神仙菩萨也很难分清;人人都希望成为王侯将相,成佛成足,却不知就算“南征北讨,东挡西除”也未必能成功;参禅修行的人要去掉妄心,将心修得像婴儿一样纯真,才能成仙成圣,无烦无灾。

二猴王打到灵山时,佛祖正在讲“不色中色,不空中空……空即是色。知空不空,知色不色”等,这些内容,用两个字概括,其实就是“悟空”。

所以,悟空才是佛门正派,六耳猕猴就是人的“妄心”。

“六耳”喻三人,做一件事,听取一种意见,心意坚定一心进取,比较容易成功。怀着两种甚至多种心思,则难以决断,所以悟空让阴君查验时说“免教二心沌乱”。不管一个团队还是一个人,有“二心”自然会混乱糊涂,而“二心”多来源于“第三方声音”,所以用“六耳”喻之,悟空既是猴子,“六耳二心”自然也是猴属。

也就是说,六耳猕猴代表实现目标中的其他心思,等他被悟空打死,即代表心态归一。

不仅是悟空心态归一,整个取经团队也心态归一。此前,唐僧不仅狠心念了许多紧箍咒,还对悟空说,“如今实不要你了!我去得去不得,不干你事!快走,快走!”

就算在得知打自己的是假悟空之后,仍然让八戒“你可趁他都不在家,可先到他洞里取出包袱,我们往西天去罢。他就来,我也不用他了。”

等菩萨送归悟空,八戒取回姓李,师徒们才“合意同心,洗冤解怒”,“三藏尊菩萨教旨,收了行者,与八戒沙僧剪断二心,锁䪊猿马,同心戮力,赶奔西天”。

从此以后,唐僧不仅再没赶过悟空,也没念过紧箍咒,两人再无矛盾。那紧箍咒本身就是让悟空留在取经小队的一种手段,除去了妄心、排除了杂念,师徒们一心一意,那紧箍咒就没什么用处了。

古人说“一心可成千般事,二心一事亦难成”,作者以七十二般变化,比喻人心的多变,又以二心竞斗,比喻成功路上的阻隔,可畏绝妙矣。

取经的路,不过一个筋斗云的距离,成佛与否全在心的一念之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