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赏古天地】和田地区博物馆文物信息(四)(转载)

 赏古天地 2021-04-29

彩绘木棺  五代宋初(10—11世纪)(1).jpg

4-5 彩绘木棺

五代宋初(10—11世纪)

高84.5-97.5厘米、长215厘米、宽69-78.5厘米

1983年和田县布扎克墓地出土

和田博物馆藏

为中原式葬具,棺体四周分别彩绘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图案,彩棺头挡板上绘一门,门上立朱雀。

整个彩棺所有连接部位均以木梢和木钉固定,无金属及胶粘痕迹。

该木棺的样式与唐至五代时期中原流行的佛舍利棺十分类似,四灵兽独具中原道教文化气息,是中原地区佛教与道教相互融合再西传于阗的产物。

布扎克彩棺出土有一件卷草纹白绫,边缘有墨书汉文“夫人信附 男宰相李枉儿”,另一侧边缘墨书意为“此属于李宰相”的于阗文。

研究认为这位名为“李枉儿”的宰相应是于阗王族成员。

推测布扎克墓地应是五代宋初于阗国最高等级的贵族墓地,充分展现了于阗国统治上层对中原文化的认同。

四臂神像木板画  唐代(618—907年)(1).jpg

5-1 四臂神像木板画

唐代(618—907年)

长46厘米、宽23.5厘米

出自策勒县北沙漠

征集

和田博物馆藏

木板画两面均绘有一身四臂持物的神祇,所持物有日、月、雀鸟等。

四臂持物中有日月与雀鸟的神祇形象,还见于丹丹乌里克出土的壁画和木板画中,分别被学者解读为弥勒菩萨(或摩耶室利、多产女神,或娜娜女神)、梵天、鸠摩罗天(散脂修摩),充分展现了于阗绘画作品对佛教主题、粟特祆神形象及犍陀罗艺术元素的融合。

石膏坐佛范  南北朝(420—589年)(1).jpg

5-2 石膏坐佛范 

南北朝(420—589年)

高41厘米、宽33.5厘米、厚7.5 厘米

于田县吉格得库杜克遗址采集

和田博物馆藏

以石膏制作的坐佛范。佛像波发,结跏趺坐,身着通肩式佛衣,衣褶稠叠,具有明显犍陀罗佛像特点,但佛像袈裟厚重感减轻,带有“曹衣出水”的韵味。

犍陀罗艺术最大的贡献在于佛像的创造,1世纪左右,受希腊—罗马造像艺术的影响,位于今白沙瓦地区的犍陀罗开始创作佛像,改变了公元前6世纪佛教创立以来以佛陀象征物为崇拜对象的传统。

公元前4世纪晚期,希腊马其顿压力山大东征,中亚等地进入希腊化时代,犍陀罗地区长期受希腊化国家统治,希腊化文化对这一地区影响甚巨,这在犍陀罗佛教艺术上有充分体现。

犍陀罗佛像多波发,鼻梁高挺,身材魁梧,着衣褶厚重的通肩袈裟,与秣菟罗佛像螺发、薄衣贴体等特点区别明显。

(资料来源:和田地区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