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石文坛]邹羽华的随笔《采蕨》

 黄石新东西 2021-04-30

采蕨 

桃花开的时候,蕨菜也挺直腰杆,从土地里钻出来。大江南北、田边山头,只有要适合生存的土壤,都有它们抬头挺立、昂扬向上的身影,到处都是它们自由生长的舞台。  
蕨菜是一种常见的野菜,可直接鲜食嫩茎或是晒制干菜。饥荒年代,它被人们用来渡难续命。现如今,它成为一道山野美味。  
我的家乡果城里,位于幕阜山南麓。阳春三月,几番春风春雨过后,山林里各种野菜争先恐后,冲破地表,恣意生长。春耕农事繁忙,本地蔬菜罢园,农人就地取材,将各种山野菜搬上餐桌。蕨菜分布广泛,采摘容易,烹饪简单,深得各家各户的喜爱。劳作之余,随手摘上一把,带回家凉拌或是爆炒。一盘蕨菜上桌,脆爽滑嫩、香气四溢,一碗米饭一扫而光,疲惫劳累烟消云散。  

蕨菜喜阴凉,受土壤、位置和气温影响,外观、口感略为不同。林下的蕨菜最佳,因有草木遮挡,生长较慢,呈墨绿色,略为甘甜。太阳直射处的蕨菜口感欠佳,因生长迅速,发苦偏硬,有经验的农人大多在清晨采摘。每年一到春夏,母亲就显得格外忙碌。除田间农活、家中事务外,还要抢抓时节采摘野菜,大多是蕨菜、竹笋、木耳之类,改善伙食、招待宾客或是馈赠亲友。天还未亮,她就挎上篮子进山。早上露水重,衣服很快被打湿。林中荆棘多,稍不留神就会划伤。但她顾不得那么多,在她眼中,这些纯天然、无污染的野菜,是大自然的恩赐,是家里的柴米油盐,是孩子的衣服鞋袜,是甜蜜日子的添加剂。  
俗话说:春偷懒,秋瞪眼。看上去不起眼的山野菜,可是城里人的稀罕物。我是吃山野菜长大的,也经常跟随母亲上山采蕨菜。记得第一次采蕨菜时,母亲再三叮嘱:采蕨菜不能掐,容易把老茎折断。要握着蕨菜的腰杆,轻轻向上一提。清脆的“啪”一声后,最嫩的蕨菜就捏到了手中。我学着母亲的样子,很快就掌握了决窍。于是提上自己的袋子,去另一片林子开发自己的“富矿”。每采到一根蕨菜,心中就一阵欣喜,生怕它们折断,整齐地排放在袋子里。袋子装不下了,还要脱下衣服,包裹一些带回家。下山回家,母亲满满两大篮子,肩上一篮,手提一篮。而我只有一小袋加上衣服一小包。母亲说:“第一次能采这么多,很不错呢!”回到家,邻居们见我们采了这么多,纷纷围上来说:“这蕨菜真嫩”、“在哪里采的,怎么这么多”……我抑制内心的激动,一五一十地详细回答,并邀约他们下次一同前去。  
蕨菜采回后,如不立即食用,就要及时加工。掐头去尾,洗净去毛,剪成寸断,拌盐腌制,沥水晒干,也有洗净后捆扎成小把直接晒干的。以前镇上有一家制作干菜的合作社,定时定点收购蕨菜,三五毛钱一斤。价格虽不高,但采摘蕨菜相对容易,一天下来也有不少收入。春夏时节,山林里都是采摘蕨菜的人。劳动创造价值,妇女、老人、孩子、青壮劳力也参与进来,采摘、搬运、挑选,乐此不疲。大家都想趁着好季节多赚点钱,补贴家用,改善生活。后来,网上发布蕨菜中含有致癌物质的传言,合作社就暂停了收购。我相信《诗经》、《本草拾遗》、《齐民要术》、《本草纲目》这些典籍的记载,蕨菜是可以食用的。但科学研究也有它的根据,尽量避免给身体健康带来隐患。  
作为一个吃货,见到鲜嫩的蕨菜,我还是忍不住去采摘。前几日,雨过天晴后,我又和母亲去摘了一些。只是母亲年纪大了,眼睛已不是很明亮,动作也不是很利索。有时就在她旁边的蕨菜都没被发现,采一棵蕨菜身子弯下去,要费好大力才能站起来。我的袋子都装不下了,母亲的袋子才一小半。母亲感慨道:人老了,不中用了。一句话直戳我心。为了家庭,父母劳心劳力,付出了全部心血。现如今他们老了,我却没有什么可以弥补。  
年少不知世事,总是习以为常。随着年纪渐渐长大,才知道儿时的耳濡目染,是父母悉心的言传身教。采蕨那段时光,总是随季节而来,清晰而明亮,时常在心头涌动。

邹羽华,大冶市刘仁八镇人,文学爱好者,喜欢用简单的文字记录生活。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