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开篇 对于学区房的概念,一直以来隐隐约约、模模糊糊,没有那么急切,也没有特别强烈的需要。 就这样,在我们小家庭完成了一个阶段的家庭目标后开始了规划。 我和老公都是非成都五城区土著,我长在大成都的郊县,老公长在大重庆郊县。
依稀记得婚后我们讨论过孩子教育问题~ 我坚持一路私立读下去,坚持以后一定要接受国外高校的教育; 我老公坚持随遇而安,坚持一路靠自己奋斗出来,坚持大学也不要出国(我们俩的规划都挺极端的,这是个槽点,但是请喷子打住)。 对的,就是这么赤裸裸的反差,以至于之前聊到这个问题我们都聊不下去,每次不了了之。 婚前我们各自有一套房,都有贷款。 婚后搬去和老公住,我自己的小房子出租状态。 结婚这些年啥事也没干,挣的钱都还两个人的房贷了。 终于今年疫情期间,还完了两个人的房贷,然后就开始琢磨着下一步家庭规划。 改善房和学区房的选择就这样悄然降临在了我们家庭。 原本我心心念念的改善房至少在今年有资格去看、去想了,但是学区房的这个选项,在我从不知道到知道的这个过程里,又不得不将其作为唯一选择。 老公对我说,我们目前只有能力二选一,你决定,我同意。 疫情期间,正好也没事,我就开始做大量关于学区房相关资料的搜集工作。期间正好我老公的一个同学也在看学区房,准备下手,他们家在北京,孩子今年上小学,老公也和他同学多次沟通交流取经。 也是那个时候,才开始接触溜爸的公众号,发现里面的内容和我碎片化的信息搜集相比,更全面详细客观,于是乎,疫情期间的绝大部分时间,就是泡在了溜爸的公众号里,差不多翻了个底朝天。 现在回想起来,还挺感谢的,至少在我看房的路上,节约了很多时间成本。 在家庭决定好买学区房后,就根据自己家庭的需求喜好规划好,每个家庭会有自己不同的需求,自己小家庭商量好就行,不用去规劝别人,也不用给别人强加你们家的想法。 1、选学校 在我看来这就是不可争论的第一步,因为定义好是学区房,所以就是学校第一导向,既然要换,也就奔着第一梯队去,反正都是折腾。 这样我们选择就只有那五朵金花,换言之,就只有青二或者锦二。 我从高中倒推回来,定位在了锦二,锦二里的五朵金花就只有成师附小和盐小,最开始奔着盐小去,后来问了下成都土著的朋友们,推荐成师附小的占多数,所以最后就选择了成师附小。 2、划定拟购小区范围 选择成师附小后,可选小区范围也就有了,这时,溜爸的学区踩盘文章简直深入我心,我从之前的翻公众号到反复看这篇踩盘文章,没事就看,七七八八可以背下来了,然后把觉得看上去不是太差的都记在小本本上,准备中介复工的时候去实地考察,根据自己考察的结果再来做筛选。 终于3月份的一个周末,我和老公第一次走上了看房之路。 3、实地考察环境和看房 依然记得那个周末,中介约了好几个房源,我们带着宝宝实地看房,没房源的看小区环境。 这样一圈下来,我们大概想等哪些小区的房源出来,心里也有数了。 分享下我心中的几个可自住小区(下文会提到我们家的自住需求): 督院府邸、学道街42号、督院街54号、滨江公寓、学道街64号、科技苑、学之苑、南新街25号、西龙须巷3号、新半边街6号。 后来就反复密切关注这几个小区的新出房源: 督院府邸说它是周围第一我觉得不为过,但是无奈总价太高,我们看过后就不予考虑了; 4、多联系几个中介 看房期间我联系了好多个中介,和他们接触一圈下来我找到了我最想成交的中介,后来有什么问题也一直都问他,但最后也没有在他那里成交,因为房源不是他推给我的,在这里还是要谢谢他。 有的中介特别强势,帮客户做主做判断,觉得自己工龄8年有话语权(8年我乱说的,吴桂芳看多了,但是至少6-7年也有),一直劝我买挂户房以后再找他换自住房,还给我承诺几年后他一定在。 这样的中介遇见也挺可怕的,定力不强的,在看不到合适房源和房价蹭蹭蹭涨的前提下,被他这样劝说最后买挂户房的一定有人在,因为那个时候人的心态很容易崩。 期间我也崩过,然后和老公商量换决策,多了个备选方案。 5、符合自己家庭需求的房一定一定快速决策,争取到第一备案资格 我们最初的自住房要求是3楼以下套三,后来看了一圈无望后备选方案多了个不限楼层,套二三都行,只要不要溢价太高就行。 就这样,我们自己给自己的路多了一条,看的房源也就多了,遇见临时涨价的房东也多了。 两套亲身经历的涨价案例分享: 有一套三居室,户型很好,看完后我老公很喜欢(集中看房的时间我正在上班,我老公先去,看完后和业主聊天等我下班去看),然后我老公就和那个业主奶奶聊了一个多小时,可是我纠结环境,价钱也不算低,那个时候有个一个报备,一备谈完后次日中介告知房东立马涨价30w,我们也就没有去谈了。 避雷点:看上喜欢的房子千万千万不要当场表达,也不要和业主聊那么久,涨价面前无下限。 另外一套两居室,好巧也是同一个小区,总价很诱人,中午给我打电话说下午集中看房,我说好,先去协调下时间,10分钟后打电话给我说业主涨价20W,问我还看不看,看啥看,肯定不去了呗。 事实结局:两套房都已涨价后金额成交。 引发的思考:买学区房一定不缺有钱人,为了学位每个家庭还是很拼的,看到喜欢的价格合适的赶紧下手吧。 一套房源以涨价后价格卖出所带动的是这个小区既售业主的心理价位,从而带动该小区二手房房价的上涨。 另外一个,是关于购房资格的案例分享: 文章前介绍,婚前我和老公各有一套房,我们当时规划的是把我的房子卖了给首付,后来才发现,整个二手房市场,非学区房的二手房很难动,至少我那个房子是,价格还低,所以一时半会儿变现来不及,最快的低成本就是赠予。 赠予的流程我了解后觉得也不着急,毕竟合适的房源也还没有看到,看好后同时进行也来得及。 后来被啪啪打脸了。 中介推了一套正在安装电梯的老小区高层套三,去看后很是喜欢,小区环境比那两套临时涨价的好,但是另外一个弊端就是离学校稍微有点点远,离春熙路太近太近了(我考虑到以后要常住,出门就是春熙路,感觉也不是很好),看完后我就一直在这个点上纠结~ 当时排的是第二个报备,说实话真的还是很心水那个房子。 中介问我资格,他去争取看看能不能先谈,我说还没有。 这下我才恍然大悟,在学区房这个硬刚需市场,原来步骤一定要有先后顺序。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一备抱着全款买,业主象征性让价。 6、等着等着缘分来了 经历过以上的悲催故事,我对中介说,也是我自己内心坚信的话:和属于我们学区房的缘分还没有到,再等等。 之后就着手安排赠予的事宜腾出资格,这个确实很快,然后就是中介随叫随到的配合看房。 在一个工作日的午后,正在上班,中介给我发来一个房源,刚出的!两小时后集中看房! 小区是我最最心仪的小区,只是房源是高层。 我和老公大概联系了下,要了个户型图发给他,他看了后让我赶紧备案,下班后第一时间去看,不能再走之前的坑,至少我们要有谈判资格在手(这个时候女人是犹豫的,家里的顶梁柱是果敢的,比心心)。 于是放弃高层这个点,下班后立马赶过去。 一进去看了下户型,我心里就知道,稳了,就是这套了。 介于我老公上次的踩的雷,这次我就礼貌性的和业主打个招呼,说回去再和家人商量,讲明第二天再和家人一起来看。 晚上回家我们就商量了下,决定第二天签合同。 第二天下午,我们签完合同后,老公、宝宝还有妈妈才第一次去看。宝宝在房间里跑上跑下,我们问她,喜欢吗,喃喃学语的她点个头说,嗯,我和老公相视一笑。 从付定金到交房大概花了两个月,从交房到落户大概花了一个月。 前段时间,老公和女儿的户口搬到了锦江区,学区房的事也就告一段落。 后记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和我孩子一起学习的同学是在怎样的家庭环境里长大? 进了溜爸的群,和大家一起聊各种问题,关注大家对问题的看法,聊了一段时间下来,觉得大部分家长还是靠自己努力走出来的,有阅历、有学识、有见地,重视教育。 和这样一群人的孩子在一起学习知识,共同成长,本身不就是一件快乐和有意义的事吗? 刚刚生完宝宝的时候,我有教育焦虑,这种焦虑无时不刻的烦扰着我,我也一直在做自我调整。 后来我想明白一件事:我们大部分人的孩子大概率事件就是一个普通的孩子,成长的过程里,踏实认真的学习知识,健康快乐的成长,在一个有爱的家庭,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最后就算不是985、211,也会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这样的人生不也一样精彩吗? 爱你的爸爸妈妈 2020年8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