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语文高考诗歌鉴赏专项练习题

 老刘tdrhg 2021-04-30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1.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各题。  
________·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  , 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释】娇眼:指柳絮好似惺忪睡眼,似困似散欲开还闭。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            
A.沁园春
B.水龙吟
C.满江红
D.水调歌头
(2)下列对本词意境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哀怨缠绵
B.委婉端庄
C.雅逸鲜明
D.精微超旷
(3)有人说本词结尾“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写得最为精妙,请赏析其妙处。    
2.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岁杪放歌(节选)
李攀龙
劝君高枕且自爱,劝君浊醪且自沽。
何人不说宦游乐?如君弃官复不恶。
何处不说有炎凉?如君杜门复不妨。
纵然疏拙非时调,便是悠悠亦所长。
【注】李攀龙,明代文学家。嘉靖三十五年,任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到任不久,因难以忍受上司倨傲作风,辞官归乡,隐居白雪楼。岁杪,岁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中以“劝君”开头,直抒胸臆,既是诗人对世人的劝诫,也是诗人的自勉。
B.诗人运用第二人称“君”而不用“我”,更有利于抒情,感染力、鼓动性也更强。
C.末二句是诗人的自谦之词:歌声疏拙,不合时宜,缺乏韵味,因为放歌非其所长。
D.岁杪时分,最易令人心生感慨,这首诗正唱出了诗人的心声,如同诗人的自画像。
(2)中间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3.阅读《奉使行高邮道中(之一)》,完成(1)--(2)题。

奉使行高邮道中(之一)
党怀英(金)
野云来无际,风樯岸转迷。
潮吞淮泽小,云抱楚天低。
蹚跲船鸣浪,联翩路牵泥。
林鸟亦惊起,夜半傍人啼。
【注】高邮:今属江苏,南宋时为淮南东路高邮军治所,隔楚州与金朝的山东东路、山东西路相望。党怀英:金代文学家,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蹚跲:拟声词,船行进过程中发出的声音。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据《归潜志》卷八记载,党怀英曾向赵秉文传授诗法说:“律诗最难工,须要工巧周圆。”首联中的什么词与尾联中的什么词两词遥相呼应,形成首尾圆合的严谨格局,体现了作者在结构上的匠心独运。

(2)简析颔联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情感。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 过南剑双溪楼
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注)此词写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辛弃疾53岁,闲居11年后被起用,又受到主和派诬陷而落职。燃犀:点燃犀牛角。传说点燃犀牛角能照见水中鬼怪。元龙:陈元龙,三国时人,为人忠亮高爽,有扶世济民大志。冰壶凉簟:喝冷水,睡凉席,形容隐居自适的生活。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北浮云”既可能是如“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中真实的浮云,也可能是指大宋沦陷的北国江山。
B.“斗牛光焰”与苏轼《前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中“斗牛”都指斗宿和牛宿。
C.“我觉山高,潭空水冷”与陆游《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中“空”均是空荡的意思。
D.词最后三句与开篇战云密布的形象不同,夕阳中航船卸落白帆,在沙滩上抛锚,渲染一派和平景象。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反问,这首《水龙吟》中,也有“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的慨叹。两句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说明理由。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释】抽弦促柱: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而是精心刻画发出“悲怨声”的形象。
B.首联由秦筝联想到“秦人悲怨声”,以此渲染氛围,奠定全诗悲怨的情感基调。
C.颈联展开想象,连连发问,较颔联有参差变化之美,能激发读者的想象。
D.本诗着力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借此传达心声,抒发人世悲欢,真切感人。
(2)诗人说“听筝”听出了“无限秦人悲怨声”,试分析诗中都有哪些“悲怨声?    
6.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峤屿春潮
[明]高棅
瀛洲见海色,潮来如风雨。
初日照寒涛,春声在孤屿。
飞帆落镜中,望入桃花去。
【注释】峤:山岭;屿,有山的小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海水本来无色,诗人却说“见海色”,由此推测出潮水将至,与苏轼的“海上涛头一线来”、朱继芳的“潮来江水黑”有异曲同工之妙。
B.这首诗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描绘了“峤屿春潮”之势、之声、之力,富于变化,有立体感。
C.本诗中间用“春声在孤屿”应题,结尾又借“桃花”二字再次点明所写之景为春潮。
D.此诗与历来诗人观潮之作的雄放诗风有所不同,高棅笔下的“春潮”可谓声容多变,仪态万方。
(2)诗人对“潮”的描写与唐代诗人笔下的“惊涛来似雪”(孟浩然)、“潮来天地青”(王维)有何异同?请举例说明。    
(3)请对“瀛洲见海色,潮来如风雨”一句进行赏析。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冷朝阳还上元
韩翃(唐)
青丝缆引木兰船,名遂身归拜庆年。
落日澄江乌榜外,秋风疏柳白门前。
桥通小市家林近,山带平湖野寺连。
别后依依寒梦里,共君携手在东田。
【注释】冷朝阳:生卒年不详,金陵(今江苏南京)人,在中进士第之后,不待朝廷授官,即 于上元节归家省亲,韩翃等人即席赠诗,为之送行 乌榜:即用黑油涂饰的船。白门: 六朝皆定都建康,其正南门为宣阳门,俗称白门,后用以代指金陵。寒梦:一作“寒食”。东田:在金陵城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友人此时高中进士衣锦还乡,归舟饰以“青丝”,称“木兰船”,衬托冷朝阳中举之 后的畅爽之状,写其归途之乐。
B.颈联短短十四个字,却总共写了描绘出“桥”、“市”、“林”、“山”、“湖”、“寺”共六种景 象,笔力可谓深厚,更衬托出了所居之人的高雅情操。
C.“别后依依寒梦里”一句,在 “梦”之前着一“寒”字,写此刻诗人与后人别后的凄凉,只能 在“梦”中相见,反衬了相思之苦,友情深厚浓郁。
D.“共君携手在东田”一句,回忆自己曾经在寒夜梦里携友人手共赏东田山色的情景,书写 此刻别后的相思之情。
(2)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他的送别诗也体现出了这一特点。请以颔联为例,赏析这一特点。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注】郡斋:指苏州刺史韦应物官署中的斋舍。理会:通达事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宴厅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
B.“海上”以下四句续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虽然风驰雨骤令人厌烦,但是久病初愈,精神健旺,宾客满堂,诗人喜形于色。
C.七、八两句写诗人将未睹“斯民”之康与自惭“居处”之崇两相对比,表达了真切的反省之意。
D.最后两句诗人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暂时从是非纷纭中超脱,达到忘我的境界。
E.诗歌叙事、抒情、议论相间,既对聚会场景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也体现出诗人悲天悯人的襟怀。
(2)前人曾称赞“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最为警策”,白居易诗《观刈麦》也有类似的警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请指出二者情感内蕴的异同之处。    
9.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  , 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注释】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安北渭水上。辞汉月:指离开京城。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星芒尽:指战争结束。霍嫖姚:即霍去病。
(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场景,在“弯弓”“插羽”之间就迅速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紧张气氛消失,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D.全诗笔力雄健,气势雄浑,基调乐观高亢,意境壮美。
(2)作者采用哪些手法塑造将士们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长相思
(宋)林逋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长相思·山一程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两首词同写离别,但离别的对象不同,林词的离别对象是“________”,纳兰词的离别对象是“________”。    
(2)请分析两首词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之处。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对诗歌内容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B.诗的前四句虽然交代了弹奏的时间、地点、人物,但却并未按一般的顺序来写,而是先写琴、写声,突出了乐声,有先声夺人之妙。
C.“梦入”两句,用“老”和“瘦”两个看似干枯的字眼修饰鱼蚊,突出本己赢弱乏力,行动艰难的鱼蛟,竟伴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
D.整首诗想象奇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通过对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和自我感受的直接描述,既表达了对李凭演奏技艺的赞赏,也寄托了自己的情思。
(2)请赏析“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摹写声音之妙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风(其二)
杜 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B.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
C.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D.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2)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抒发诗人思归之情,  “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归  梦  杜甫
道路时通塞,江山日寂寥。
偷生唯一老,伐叛已三朝。
雨急青枫暮  , 云深黑水遥。
梦归归未得,不用楚辞招。
(注)伐叛:讨伐乱臣贼子,指安禄山、史思明等。“雨急青枫暮”和“不用楚辞招”均化用自《楚辞·招魂》。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联写历史叹身世,后两联述梦境发感叹,全诗以虚衬实,感人至深。
B.诗人通过对道路时通时阻,以及江山日见冷寂萧条的描写,揭示了战争带来的灾难。
C.诗的颈联写梦魂在急雨中难辨方向,难以飞越遥远的路途,隐喻着现实的艰难。
D.最后两联运用典故,暗示了诗人和屈原有相似的处境、命运和相同的忧国忧民情怀。
(2)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白帝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注】此诗写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这期间诗人还创作了《秋兴八首》《登高》等作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照应题目,写白帝城云雨翻腾的景象:云气从城门涌出,大雨倾盆而下。
B.颔联对句工巧,写出黑云压城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C.诗歌前两联以风雨起兴,为后两联展现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做铺垫。
D.尾联以孤苦无依的寡妇被搜刮尽净、哀愁恸哭的悲剧形象,控诉黑暗的社会现实。
E.全诗意象密集,语言含蓄蕴藉,以暴风骤雨喻动荡时局,更给人惊心动魄之感。
(2)诗歌的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秋风(其二)
杜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B.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
C.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D.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E.秋风起而动归思,对着眼前的风中衰景,诗人期待有朝一日回归故里,安慰家中白发苍苍倚树盼归的老人。
(2)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  寿阳楼八公山作
(南宋)叶梦得
    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  , 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转眄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
【注释】寿阳:今安徽寿县,曾为楚国都城。八公山:公元383年,东晋谢安以八万精兵大败前秦苻坚八十万众于此。芝兰秀发:比喻年轻有为的子弟。奔鲸:前秦溃兵,东山:指谢安,他曾隐居东山,桓筝:东晋桓伊善弹筝,曾抚筝而歌《怨歌》,以讽谏晋武帝猜忌谢安。
(1)上阕画线句写东晋谢安的风采与战功,与苏东坡笔下周瑜“________、________”的风采与战功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试赏析本词下阕的抒情艺术。    
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丁评事宅秋夜宴集
柳中庸
翠幕卷回廊,银灯开后堂。
风惊拥砌叶,月冷满庭霜。
绮席人将醉,繁弦夜未央。
共怜今促席  , 谁道客愁长。
【注】促席:坐席互相靠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写赴宴的人必须穿过回廊进入后堂,显出丁评事家有秩序,家规森严。
B.第三句的“惊”和“拥”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秋风的迅疾,形象如在眼前。
C.丰盛精美的宴席上,人不知不觉就要醉了,而长夜未尽,各种弦乐演奏正盛。
D.颈联表达了作者以酒浇愁的凄苦心理和因醉而不能尽情享受音乐的惋惜之意。
E.最后一句看似洒脱旷达,实为正话反说,表达作客异乡的绵长愁苦,深挚感人。
(2)赏析“月冷满庭霜”的精妙之处。    
18.阅读下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南宋)张榘
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满袖尘埃推不去。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
身名多被儒冠误。十载重来漫如许。且尽清樽公莫舞。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
【注释】张榘,宋理宗淳祐年间当过句容县县令,宝祐中又曾任江东制置使参议、机宜文字。 前后两次做官,均处于地位卑下的职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是一幅荒村行旅图,秋晨清冷,淡月当空,西风萧瑟,词人单骑独行。
B.尘埃不说“拂”而说“推”,用语新奇自然,极写词人行路的风尘仆仆之状。
C.霜打后,呈羞涩状的黄花,与《声声慢》一词中“满地黄花堆积”中“黄花”所抒情 感相同。
D.上片写词人一路所见之景;下片写其到达山居所抒之情,全词情景交融。
(2)词人以“万感天涯暮”收束全词,试结合作品分析词人的“万感”包含哪些深意。    
1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江城子·病起春尽
陈子龙【注】
一帘病枕五更钟。晓云空,卷残红。无情春色,去矣几时逢?添我几行清泪也,留不住,苦匆匆。
楚宫吴苑草茸茸。恋芳丛,绕游蜂。料得来年,相见画屏中。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
【注】陈子龙:明末文学家,本诗大约作于南明福王朝灭亡后一年。
(1)“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2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村 行
杜牧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
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
蓑唱牧牛儿,篱窥猜裙女。
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点明了事件,总领全诗各联内容是诗人路过村庄时的所历所见。
B."春半"点明了时节,"南阳西"点明了地点,"过"字照应了题目中的"行"。
C.第六句的"窥"字,生动表现了红裙女子看见披蓑唱歌的牧牛儿时的羞涩。
D.尾联写诗人进入农家暂憩,"馈鸡黍"表现出了村中人热情好客的特点。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颔联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1.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列小题。  
宿开封府后署
王 恽
拂拭残碑览德辉,
千年包范见留题。
惊乌绕匝中庭柏,
犹畏霜威不敢栖。
【注释】王恽:元朝诗人,为人刚正,著名谏臣。碑:包公祠内刻有北宋历任开封知府如包拯、范仲淹等人名字的石碑,人称“知府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连用“拂“拭”“览”三个动词。写出诗人面对“知府碑”时的谨恭之态;一个“残”字突出历经风雨的沧桑之感。
B.第二句中“包”“范”分别指包拯和范仲淹,写出诗人在许多知府名字中找出两人的虔诚,用以照应首句中的“德辉”。
C.第三句写抬头所见:一只受到惊吓的乌鸟围绕着府衙院落中的一株柏树飞而不止,一个“匝”字突出乌鸟被惊吓的程度。
D.第四句“犹”字紧扣“绕”字,“畏”紧扣“惊”字,用“不敢”重申“霜威”对乌鸟的震慑作用,又回扣了“德辉”。
(2)请结合全诗分析“乌”的形象。    
2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送郑户曹
宋·苏轼
游遍钱塘湖上山,归来文字带芳鲜。
羸僮瘦马从吾饮,陋巷何人似子贤。
公业有田常乏食,广文好客竟无毡。
东归不趁花时节,开尽春风谁与妍?
【注释】郑户曹:郑僅,时赴任大名府(又称北京大名府)。公业:东汉郑太的字。《后汉书》记载他“阴交结豪杰。家富余财,有田四百顷,而食物常不足,名闻山东。”广文:郑虔,在广文馆中任博士而被当时人称为“郑广文”,他在官贫约甚,淡如也。杜甫曾赠以诗曰:“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中所用郑太、郑虔的典故,都是郑姓的典故,切合被赠诗者之姓,可视为苏轼擅长用典的一个表现。
B.颈联用郑太因结交豪杰而食物不足的典故,意在表现郑户曹因为待朋友太大方,使得家中“僮羸马瘦”。
C.诗人用郑虔“在官贫约甚而淡如”的形象影射郑户曹虽处于贫困的境地,却不以贫困为忧的君子之风。
D.颈联承上写了郑户曹的贫困。诗人化用杜甫诗歌,表现郑户曹一直做小官,为他的怀才不遇而激愤。
E.苏轼与郑户曹朋友情深,在送别时,诗人想到友人的好客和贫困,既有离别的不舍也有对他的担心。
(2)本诗首联和尾联有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    
2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秋夜二首(其一 )
孔文仲
孤枕夜何永,破窗秋已寒。
雨声冲梦断,霜气袭衣单。
利剑摧锋锷,苍鹯缩羽翰。
平生冲斗气,变作泪汍澜。
【注释】孔文仲生性狷直,为官廉洁,但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因而被罢官。此诗写于被罢官后。苍鹯(zhàn):一种猛禽。羽翰:翅膀。汍澜:流泪的样子。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句诘问夜晚为何如此漫长,诗人以反问的语气强烈表达出内心之愁绪。
B.首联以季节、时间和居所的环境来作衬托,突出了诗人清贫的生活状况以及孤寂的心绪。
C.“雨声冲梦断”承“孤枕夜何永”而来,极写诗人难眠辗转反侧之苦;“霜气袭衣单”承“破窗秋已寒”而来,极写寒气逼人之甚。可见清廉为官的诗人被罢官后的痛楚。
D.尾联写出诗人平生气冲斗牛,志存高远,想不到却遭遇此种黯然神伤的落寞结果。此联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E.全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如颔联借秋夜冷雨打断睡意,抒发诗人衣单难以御寒的苦楚,又如尾联借泪水抒写了诗人内心的失望与痛苦。
(2)请分析作者在颈联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2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怀寄中朝往还
杜 牧
平生自许少尘埃,为吏尘中势自回。
朱绂久惭官借与  , 白头还叹老将来。
须知世路难轻进,岂是君门不大开。
霄汉几多同学伴,可怜头角尽卿材。
【注释】中朝:朝廷。往还:往来,此处指朋友。朱绂:古代系印章或玉佩的红色丝带。借与:即借绯。唐代五品以上官员穿绯衣,官阶不到五品而特许穿绯衣的称为借绯。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标题说明诗人想借写诗给在朝廷为官的朋友之机,表露自己的心声。
B.首联写诗人本自不愿为世俗沾染,却发现做官后自己仍然难免沦于世俗。
C.颔联写面对自己的官服感到惭愧,自责鬓角已白,却无所作为,白拿俸禄。
D.颈联写诗人明白仕途是艰难的,虽然朝廷大门对天下人才都是大大敞开的。
(2)诗歌后两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这首诗主要使用的抒情手法是________,表面写秋风,实际却是在感叹自己的际遇,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其妙处在于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而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
2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夜雨
黄景仁【注】
潇潇冷雨洒轻尘,僵卧空斋百感新。
旱久喜滋栽麦陇,泥深恐阻寄书人。
希声或变中宵雪,贵价先愁来日薪。
岁暮柴门寒较甚,可堪此夜倍思亲。
【注】黄景仁:清代诗人,文学家,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三年(1768)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
(1)诗歌颔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在表达的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27.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贼平后送人北归
唐代:司空曙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注释】贼平:指平定“安史之乱”。时清:指时局已安定。残垒:战争留下的军事壁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送人北归的原因,抒写自己不能还乡的痛苦,“独”字含义丰富,一指友人独自北还,一指自己独不得还,含有无限悲感。
B.“旧国”指故乡,“见青山”是实写友人回到故乡,田园庐舍一片废墟,所见也惟有青山如故。
C.尾联上句写景,正写出诗人心中对乱世的感受。下句直接写“愁”,既指友人之愁,也兼含作者之愁,这里与一、二两联遥相呼应,用笔娴熟。
D.这是一首酬赠诗,本诗独辟蹊径,通过送友人北归的感伤写出“旧国残垒”、“寒禽衰草”的乱后荒败之景,由送别的感伤推及时代的感伤、民族的感伤。
(2)清代王文濡在《历代诗评注读本》中评价本诗“描尽乱离之后荒乱风景”,请结合颈联和尾联简要赏析。    
2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咏梅
(宋)王安石
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后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鴻红袖趣传杯。
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借对梅花迟迟不肯开放的不解,突显梅花“有意待春来”的志向。
B.颔联用拟人手法写梅花的高洁幽香和不畏严寒傲雪独放的品格与神韵。
C.颈联写梅花触发作者诗兴,笔走龙蛇,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
D.该首诗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借物言志,意味深远。
(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小题。

晚登江楼有怀
唐·李嘉祐
独坐南楼佳兴新,青山绿水共为邻。
爽气遥分隔浦岫,斜光偏照渡江人。
心闲鸥鸟时相近,事简鱼竿私自亲。
只忆帝京不可到,秋琴一弄欲沾巾。
 【注】李嘉祐,天宝年间进士,授秘书正字。以罪谪鄱阳,贬为江阴令。
(1)诗歌前两联写了哪些景色? 这些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你怎样理解诗中的“心闲”与“欲沾巾”? 请加以赏析。

30.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越王台
文天祥
登临我向乱离来,落落千年一越台。
春事暗随流水去,潮声空逐暮天回。
烟横古道人行少,月堕荒村鬼哭哀。
莫作楚囚愁绝看,旧家歌舞此衔杯。
(注)越王台:在今广州市越秀山上。越王,指南越王赵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王台已逾千年“落落”既写冷落、荒疏的越王台,也映照作者此时的心境。
B.颈联营造了凄凉而壮阔的意境,寓情于景,和“山河破碎风飘絮”异曲同工。
C.虽已沦为“楚囚”,但作者以酌酒自我宽慰,悲伤之中透露出一丝自信的心绪。
D.这首怀古诗并非歌咏胜景,而是吊古伤今,寄寓了作者深深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叹。
(2)“春事暗随流水去”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部分
一、诗歌鉴赏
1.【答案】 (1)B
(2)A
(3)“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将春天杨花的最终归宿成为尘土被流水带走看成春天的归宿,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出作者的惜花伤春之情。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高潮。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   
【解析】【分析】(1)对于本类题型,学生应注意积累。词牌的格式是规定好的,有几句,每句多少字。有时句式虽然长短不同,但是同种词牌是固定的,据此来判断本词词牌名为“水龙吟”。故选B项。
 (2)本词借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故本题选A项。
 (3)作者以下“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兼以极度夸张的手法。这里,数字的妙用传达出作者的一番惜花伤春之情。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和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高潮。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句,总收上文,既干净利索,又余味无穷。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妙趣横生。这一情景交融的神来之笔,与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达成余音袅袅的效果。 
故答案为:B;A;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将春天杨花的最终归宿成为尘土被流水带走看成春天的归宿,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出作者的惜花伤春之情。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高潮。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词牌名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词牌名的特殊规律分析,重点理解,准确把握。 这首词分工102个汉字,根据规则,词牌名为“水龙吟”;“沁园春”114个汉字;“满江红”93个汉字;“水调歌头”95个汉字。故选B。
 本题考查题考查把握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本词结合“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可知,这首诗歌的意境风格为哀怨缠绵。故选A。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2.【答案】 (1)C
(2)反问、反复和对比。每句均先运用反问,强调世人皆说“宦游乐”“有炎凉”;再以“君”弃官不恶、杜门不妨与之对比,表现出“君(诗人)”鄙弃官位、超凡绝俗的可贵品质。两个“如君”形成反复,一唱三叹,突出了“君(诗人)”的美好形象。   
【解析】【分析】(1)C项,“缺乏韵味,因为放歌非其所长”赏析不正确。末二句意为:纵然歌声粗疏笨拙,不合时宜,却余韵悠悠,别有所长。看似自谦,实则自负。故选C。(2)“何人不说宦游乐”“何处不说有炎凉”,采用了反问句式,用“何人不说”“何处不说”写出人世常态,强调人人都认为“宦游乐”“有炎凉”;第二句以“复不恶”“复不妨”来与前一句的“宦游乐”“有炎凉”进行对比,体现出诗人认为“弃官”“杜门”远远好过世人皆觉“乐”的官场沉浮,也不必担忧世间炎凉的人生态度,反映他厌弃官场,不被凡尘俗事拖累身心的高洁品格;两个“如君”形成反复,音韵上一咏三叹,有回环往复的效果,同时层层加深地渲染出诗人高洁的形象。 
故答案为:(1)C
 (2) 反问、反复和对比。每句均先运用反问,强调世人皆说“宦游乐”“有炎凉”;再以“君”弃官不恶、杜门不妨与之对比,表现出“君(诗人)”鄙弃官位、超凡绝俗的可贵品质。两个“如君”形成反复,一唱三叹,突出了“君(诗人)”的美好形象。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3.【答案】 (1)转迷、夜半;


(2)吞”和“抱”两字采用了比拟的表现手法,描摹出潮水吞没高邮湖,南方天空云合天低的壮观场景,气魄宏大。诗人以淮泽为“小”,以楚天为“低”,显示了身为大金重臣雄视汀南的豪迈气度;此联境界阔大,也显示出诗人非凡的胸襟。全景勾勒淮水风急浪涌和楚地(南方)云笼四野的壮阔气势。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要紧紧抓住题干中所说的“遥相呼应”和“首尾圆合”二词,分别在首联和尾联中筛选。夜间发生“转迷”的可能性最大,因此得出答案。(2)要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一般多从表达方式(在“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五种表达方式中,古诗词最常用的是抒情和描写)、修辞方法(除常见修辞方法外,还包括炼字和用典)、写作技巧(如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等)三方面进行。本题限制范围是颔联,要特别注意对其中的动词或形容词进行分析。

【点评】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
4.【答案】 (1)C
(2)相同。都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悲叹。“廉颇老矣”句,借廉颇老了,还有人要启用他,而自己却无人过问,慨叹自己报国无门。“元龙老矣”句,则是借陈元龙代指自己,可是如今已经老了,还不如归隐,过“冰壶凉簟”的日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空怀壮志,报国无门的抑郁愤懑之情。   
【解析】【分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体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对“空”的理解错误。两个“空”的意思不一样,“潭空水冷”指空荡;“泪空流”中指徒劳的。说还没有灭胡鬓发就白了,白白地流了。陆游《诉衷情》中的“空”字既写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了对君臣尽醉的偏安东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这是一道比较分析词的情感的题目,是古诗词的常考的题目之一。此类试题解答时,回答词句表达的作者的情感,除了回答出具体的情感,还要根据上下文回答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回答词句的表现手法,要先答出具体的手法,然后再回答此手法的具体表现和表达效果。联系词文作答是鉴赏的必然步骤。本题需要明确观点——情感相同。然后结合词句内容分析情感相同的原因。本词中“廉颇老矣”句,运用廉颇的典故,“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显然是对廉颇当年人虽老而心犹壮的敬仰,同时也暗含对他最终未被任用的同情和感慨。联系词人自己的经历,词人慨叹自己报国无门的忧虑之情。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章”,用反语,以淡静之词,勉强抑遏自己飞腾的壮志。这时作者年已在五十二岁以后,任福建提点刑狱之职,是无从施展收复中原的抱负的。以下千古兴亡的感慨,低徊往复,表面看来,情绪似乎低沉,但隐藏在词句背后的,又正是不能忘怀国事的忧愤。两句情感相同,都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悲叹、愤懑之情。 
故答案为:C
  相同。都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悲叹。
 “廉颇老矣”句,借廉颇老了,还有人要启用他,而自己却无人过问,慨叹自己报国无门。“元龙老矣”句,则是借陈元龙代指自己,可是如今已经老了,还不如归隐,过“冰壶凉簟”的日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空怀壮志,报国无门的抑郁愤懑之情。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
5.【答案】 (1)D
(2)伤春惜别之情。颔联那柳条摇曳、柳絮纷飞、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强烈地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思亲之情(盼子思夫、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情。颈联想象白发老母枯坐灯前“愁灯影”、红颜少妇伫立楼头“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怎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怎能不“思”?“一愁”“一思”写尽了无限幽怨。第六句诗也可理解为游子楼头望远思乡。对远方身处困境的亲人的担忧之情。尾联写诗人怀着苦情听筝声,亲人南北远离,又遭厄运,怎不牵挂、担忧?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D. “着力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错,这首描写筝声的诗,着眼点不在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人世悲欢。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无限秦人悲怨声”是一个总起性的句子,所以解答时,要从颔联开始,逐联分析。
如颔联,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写到了暮春之景,而且写到了柳和杜鹃悲啼,春风、杨柳、花、鸟,情怀毕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因此抒发了伤春惜别的“悲怨”;
颈联,意思是好像谁家的白发老母黑夜里独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忧愁,又好像谁家的少妇独自守立空楼,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此联想象白发老母枯坐灯前“愁灯影”、红颜少妇伫立楼头“思月明”,“独”、“空”两字,尤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可见抒发了思亲的“悲怨”;
尾联,意思是,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南北远离,相隔千里,两地相思。亲人南北远离,又遭厄运,再抓住其中的“离别恨”,便能把握其中的“悲怨”了。
故答案为:D
  伤春惜别之情。颔联那柳条摇曳、柳絮纷飞、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强烈地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思亲之情(盼子思夫、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情。颈联想象白发老母枯坐灯前“愁灯影”、红颜少妇伫立楼头“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怎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怎能不“思”?“一愁”“一思”写尽了无限幽怨。第六句诗也可理解为游子楼头望远思乡。对远方身处困境的亲人的担忧之情。尾联写诗人怀着苦情听筝声,亲人南北远离,又遭厄运,怎不牵挂、担忧?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把选项带入诗歌语境即可判断。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联系诗人境遇、所用典故、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进行综合解读。
6.【答案】 (1)B
(2)相同点:都是从颜色来描写潮水;  
不同点:唐代诗人笔下“潮”的颜色是单调的、威严的。而这首诗诗人把镜头对准晨光下的潮头,如“初日照寒涛”,阳关照在潮头上,光线经过水的折射而呈现出瑰丽的七彩,缤纷耀眼。

(3)诗人说他在仙山瀛洲,忽见远处海水变了颜色。“潮来如风雨”紧承“见海色”。从潮来之前一瞬间着笔,运用比喻形象地点明春潮之迅猛,目的是为后文正面写海潮蓄势。   
【解析】【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描绘了“峤屿春潮”之势、之声、之力”表述不全面,还描绘了“峤屿春潮”之色,从“初日照寒涛”一句可知。故选B。
 (2)本诗中写“潮”的诗句是“初日照寒涛”,由此可以想象出阳光照在潮头上,光线经过水的折射而呈现出瑰丽的七彩,缤纷耀眼。“惊涛来似雪”写出“潮”的颜色是“白色”;“潮来天地青”写出“潮”之“碧”。由此可以知道,共同点都是从颜色的角度来描写的,但是具体的颜色不一样。
 (3)本题综合考查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瀛洲见海色,潮来如风雨”首句写潮起时远方海色有变,第二句再写潮来之时如风雨骤至。视、听结合写春潮之势;如风雨骤至,天地变色。“潮来如风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潮水的迅猛;从结构上看,“潮来如风雨”是对“海色”的具体描写,下文“初日照寒涛,春声在孤屿。飞帆落镜中,望入桃花去”具体写“海潮”。因此,此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故答案为:B;
  相同点:都是从颜色来描写潮水;不同点:唐代诗人笔下“潮”的颜色是单调的、威严的。而这首诗诗人把镜头对准晨光下的潮头,如“初日照寒涛”,阳关照在潮头上,光线经过水的折射而呈现出瑰丽的七彩,缤纷耀眼。
  诗人说他在仙山瀛洲,忽见远处海水变了颜色。“潮来如风雨”紧承“见海色”。从潮来之前一瞬间着笔,运用比喻形象地点明春潮之迅猛,目的是为后文正面写海潮蓄势。
【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的能力。比较鉴赏题有如下设题角度: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
 (3)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7.【答案】 (1)D
(2)用语精巧(或对仗工整、写景角度精巧、层次分明):“落日”、“秋风”、“澄江”、“疏柳”景物描写角度从大到小,从上到下,“外”与“前”对应,地点则以“乌榜”“白门”一一对应,写出眼前落日融融,秋风高爽,江水澄澈,柳条稀疏的迷人美景,衬托冷朝阳中举后还乡的畅爽愉悦。写景手法精巧别致,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借助想象写其归途所见景色,暗含对友人冷朝阳的赞赏构思精巧(或巧妙运用意象),不落俗套:“秋风”,“白门”,则点明送别的时节和友入所去之地。“折柳”是“送别”之意,诗人以“疏柳”暗扣题目中“送”别之意。“疏则指此刻景物特点,暗指季节为“秋”。   
【解析】【分析】(1)D项,“回忆自己曾经在寒夜梦里携友人手共赏东田山色的情景”,理解错误;“共君携手在东田”一句,是作者想象等到寒食节时与友人携手共游东田大好山色的情景。故选D。
 (2)颔联“落日澄江乌榜外,秋风疏柳白门前”,是作者在遥想冷朝阳归家省亲沿途见到的景色。作者运用想象的手法,虚实结合,借助想象写其归途所见景色,暗含对朋友的赞赏。并且,作者极力描写沿途美景:沿途中,落日归舟,景色多么诱人!“落日”、“秋风”、“澄江”、“疏柳”景物描写角度从大到小,从上到下,“外”与“前”对应,地点则以“乌榜”“白门”一一对应,写出眼前落日融融,秋风高爽,江水澄澈,柳条稀疏的迷人美景,正与冷朝阳金榜题名相照。诗中写到“秋风气”,“白门”,则是点明送别的时节和友人所去之地。古有折柳送别之俗。故诗人特意写到了“疏柳”,“疏”字照应“秋”,而“柳”又暗承题之“送”别,可谓衔接紧密构思奇巧。 
故答案为:D;
 用语精巧(或对仗工整、写景角度精巧、层次分明):“落日”、“秋风”、“澄江”、“疏柳”景物描写角度从大到小,从上到下,“外”与“前”对应,地点则以“乌榜”“白门”一一对应,写出眼前落日融融,秋风高爽,江水澄澈,柳条稀疏的迷人美景,衬托冷朝阳中举后还乡的畅爽愉悦。写景手法精巧别致,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借助想象写其归途所见景色,暗含对友人冷朝阳的赞赏构思精巧(或巧妙运用意象),不落俗套:“秋风”,“白门”,则点明送别的时节和友入所去之地。“折柳”是“送别”之意,诗人以“疏柳”暗扣题目中“送”别之意。“疏则指此刻景物特点,暗指季节为“秋”。 
 【点评】(1)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可以从诗歌内容、情感、手法等方面入手;本题所说“写景别致”,意欲要求从写景的角度赏析本诗,作答时,可从写景的手法入手回答。 
【参考译文】
    青丝绳牵引着幽雅的木兰船,船中之人是进士及第者,正归家省亲。
    波光粼粼的澄江上,斜日依偎着乌黑发亮的归舟;巍峨的白门前,秋风阵起,吹拂着萧疏的柳条。
    所居庄园,小桥流水,通往附近的集市;庄园的附近,青山绿水,湖光山色,闲云野寺,一线相连。
    此去一别,何日才能相见,恐怕只有等寒食节里与君携手共游东田的大好山色。
8.【答案】 (1)B,E
(2)相同之处:都体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都表达了自省愧疚之情。
不同之处:韦诗正面描写与嘉宾的宴饮之乐,反衬未见百姓安居的愧疚心理,偏重于对自身责任的警醒;白诗直接刻画百姓困苦的生活,抒发对底层民众的哀悯,含蓄表达对统治阶层的指责,情感内蕴更为深刻。
【解析】【分析】(1)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B项,“风驰雨骤令人厌烦”错。风雨让池阁变得清凉而适意,可见诗人并无厌烦。E项,诗中并无对聚会场景的详细描写。(2)该题要求分析诗句的情感内蕴的异同之处。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诗,然后分别理解诗句的情感内涵,再加以比较。“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意思是:惭愧啊,我的居室竟这样华丽,却不曾见百姓有多么安康。白居易诗《观刈麦》“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意思是,默念着这些,私下里越发感到羞愧,乃至终日都不能把它遗忘。作者感到惭愧的是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不能忘”的又是想到这些不能遗忘。相同之处:都体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都表达了自省愧疚之情。不同之处:韦诗偏重于对自身责任的警醒;白诗抒发对底层民众的哀悯,含蓄表达对统治阶层的指责。
故答案为:(1)BE(2)相同之处:都体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都表达了自省愧疚之情。不同之处:韦诗正面描写与嘉宾的宴饮之乐,反衬未见百姓安居的愧疚心理,偏重于对自身责任的警醒;白诗直接刻画百姓困苦的生活,抒发对底层民众的哀悯,含蓄表达对统治阶层的指责,情感内蕴更为深刻。
【点评】分析情感的题应从以下几点分析:(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9.【答案】 (1)C
(2)侧面描写(衬托、烘托):首联写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声,从侧面烘托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动作、细节描写:颔联通过弯弓搭箭的动作(细节)描写,表现将士们的神勇无比(骁勇);用典:尾联用霍去病建功立业的典故,即突出将士们报效祖国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   
【解析】【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紧张气氛消失,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错误,“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意思是:战争结束后天上的客星也为之暗淡,军营渐空,海雾已消。这两句描写“破天骄”后的战场景象。在正义之师面前,敌人不堪一击,土崩瓦解,望风而逃。写出战争胜利之后的情景。并非“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故选C。
 (2)此题考查把握诗歌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能力。结合诗歌关键词句判断诗人性格特征,然后从修辞、描写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首联意思是:骏马像一阵旋风驰骋,战士们鸣鞭纵马出了渭桥。首句写战马飞奔,有如风驰电掣。写“骏马”实际上是写驾驭骏马的健儿们,马壮是为了借喻兵强。借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声,从侧面烘托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颔联意思是:背着弓箭辞别了汉地的明月,在战场上弯弓射箭打败了胡人。“出渭桥”和“辞汉月”,是指出军队的出发点和行军路线。“出渭桥”而“鸣鞭”,正所谓快马加鞭,进一步烘托出健儿们的急切心情,也渲染了军事任务的紧迫和唐军士气的旺盛。气势雄浑,大有高唱入云之势。“弯弓”“插羽”是动作描写,表现将士们的神勇无比(骁勇);“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意思是:功成之后,在麒麟阁的功臣像上,却只有霍嫖姚的画像。麟阁,即麒麟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绘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后即以此代表卓越的功勋和最高荣誉。霍嫖姚,指霍去病,汉武帝时大将,曾任“嫖姚校尉”。这两句用典,写战士们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图形麟阁,但他们仍因能报效国家、民族而感到自豪和满足。功业不朽不一定必须画像麟阁。这更能体现健儿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 
故答案为:C;
  侧面描写(衬托、烘托):首联写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声,从侧面烘托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动作、细节描写:颔联通过弯弓搭箭的动作(细节)描写,表现将士们的神勇无比(骁勇);用典:尾联用霍去病建功立业的典故,即突出将士们报效祖国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10.【答案】 (1)君;故园或家乡
(2)情景交融。林词通过吴山、越山、江水之景,抒发分别时的伤感;纳兰词通过行程中的山水、千帐灯、风雪之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烘托、渲染亦可)对比。林词将自然之无情(“江头潮已平”)和人之多情(“罗带同心结未成”)形成对比,纳兰词将风雪的聒噪声与“故园无此声”形成对比。(反衬亦可)反复。林词“吴山青,越山青”“君泪盈,妾泪盈”,纳兰词“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在节奏上产生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在情感上更加细腻缠绵。(复沓亦可)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结合题目、作者、注释、句子含义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长相思·吴山青》是宋代文学家林逋的词作。此词拟一女子与情人诀别的情景,运用《诗经》中回环咏唱即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 ,以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节奏和清新优美的语言,托为一个女子声口,抒写了她因爱情生活受到破坏,被迫与心上人在江边诀别的悲怀。林词的离别对象是对方,“君”。《长相思·山一程》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创作的一首词。词作上片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纳兰词的离别对象是“故园或家乡”。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林词翻译:青翠的吴山和越山耸立在钱塘江的北岸和南岸,两两相对,隔江呼应,却是不懂恋人分别的愁绪。离别的人儿双双热泪盈眶,两人相爱却没办法在一起。而钱江潮过后水面已经恢复平静了,是指两个没办法在一起的人的心冷了。纳兰词翻译: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外面风声不断,雪花不住,扰得思乡的将士们无法入睡,在我温暖宁静的故乡,没有这般寒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情景交融。“吴山青,越山青”,叠下两个“青”字,色彩鲜明地描画出一片江南特有的青山胜景。吴越自古山明水秀,风光宜人,却也阅尽了人间的悲欢。“谁知别离情?”歇拍处用拟人手法,向亘古如斯的青山发出嗔怨,借自然的无情反衬人生有恨,使感情色彩由轻盈转向深沉,巧妙地托出了送别的主旨。“山一程,水一程。”描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对比,林词“谁知别离情?”向亘古如斯的青山发出嗔怨,借自然的无情反衬人生有恨,使感情色彩由轻盈转向深沉,巧妙地托出了送别的主旨;纳兰词“聒碎乡心梦不成”与上片“夜深千帐灯”相呼应,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寐的原因,结句的“聒”字用得很灵脱,写出了风狂雪骤的气势,表现了词人对狂风暴雪极为厌恶的情感,“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反复,林词“吴山青,越山青”“君泪盈,妾泪盈”,在节奏上产生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纳兰词“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 
故答案为: 君  故园或家乡
  情景交融。林词通过吴山、越山、江水之景,抒发分别时的伤感;纳兰词通过行程中的山水、千帐灯、风雪之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烘托、渲染亦可)对比。林词将自然之无情(“江头潮已平”)和人之多情(“罗带同心结未成”)形成对比,纳兰词将风雪的聒噪声与“故园无此声”形成对比。(反衬亦可)反复。林词“吴山青,越山青”“君泪盈,妾泪盈”,纳兰词“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在节奏上产生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在情感上更加细腻缠绵。(复沓亦可)
【点评】 (1)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结合题目、作者、注释、句子含义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11.【答案】 (1)D
(2)“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表观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以形写声,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写声音的重浊,“凤凰叫”写声音的清脆,“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有形神兼备之妙。   
【解析】【分析】(1)D项,“直接描述”错误。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箜篌声的抽象感受、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进行直接的评价,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全文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选项中“直接描述”错误。故选D。
 (2)根据理解本题可以有以上分析:“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直接描写乐曲的句子这两句运用形象化的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乐曲声的优美动听。箜篌声有时清脆得像昆仑山上玉碎,有时又柔和得像凤凰的呜叫,有时凄伤哀怨得像是芙蓉花在哭泣,有时又明朗欢快得像是盛开的兰花在微笑。诗人选择了形象感特别强的一些优美的事物,以视觉感受的美来写听觉感受的美,从而引发听者的想象与联想,让人能够同样感觉到乐曲丰富的层次和乐声的优美。结合以上分析,行文作答。 
故答案为:D;
 “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表观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以形写声,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写声音的重浊,“凤凰叫”写声音的清脆,“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有形神兼备之妙。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12.【答案】 (1)C
(2)最后四句,句句饱含悲情,望月思归而难归为悲,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为悲,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华发满头为悲,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为悲。但悲情中却有乐笔,  “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忌妒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后四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悲情是主调,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让人更觉不归的心酸。   
【解析】【分析】C项,“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理解有误,“ 捣练 ”是捣洗丝绢,意指家中人为远行人备置寒衣。故答案选C。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还要品诗句,悟情感,把握流露诗人情感的关键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故答案为:C
  最后四句,句句饱含悲情,望月思归而难归为悲,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为悲,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华发满头为悲,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为悲。但悲情中却有乐笔,  “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忌妒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后四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悲情是主调,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让人更觉不归的心酸。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把选项带入诗歌语境即可判断。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联系诗人境遇、所用典故、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进行综合解读。
13.【答案】 (1)A
(2)感时伤世。长期战乱、江山冷寂萧条,诗人内心深感忧虑。感叹身世。迟暮之年,孤独地四处漂泊,只能苟且求活。思念家乡。对家乡(长安)魂牵梦绕,但归乡之路艰难、遥远。   
【解析】【分析】(1)诗的前两联是写“现实”而不是“历史”,而且全诗是虚实结合,不是“以虚衬实”。(2)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抓住诗中对现实的描写、典故的运用,以及关键词如“寂寥”“偷生”“梦归”等分析思想感情即可。每条答案由两部分组成,即先归纳情感,再结合诗句作分析。 
故答案为:(1)A(2) 感时伤世。长期战乱、江山冷寂萧条,诗人内心深感忧虑。感叹身世。迟暮之年,孤独地四处漂泊,只能苟且求活。思念家乡。对家乡(长安)魂牵梦绕,但归乡之路艰难、遥远。
【点评】(1)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
 
 (2)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14.【答案】 (1)B,E
(2)诗的颈联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以“归马”的安逸,反衬“戎马”的劳累、紧张,突出了战乱对百姓生活的侵扰;以往昔“千家”和战乱后仅余“百家”对比,描写了战乱造成的生灵涂炭、十室九空的荒村景象。  
表达了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思;对安宁的渴望,对战争的厌恶;对乱世百姓的同情。
【解析】【分析】(1)B项,写“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错,首联“雨翻盆”写大雨已至,“雷霆斗”也非“沉寂”;E项,“语言含蓄蕴藉”错,诗歌后两句表达情感已经非常明显直露。
 (2)首先,分析颈联“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的表达技巧,这两句意思是“战马不如归耕的牧马闲逸,战乱使原有千户人家而今只有百家尚存”,诗人俯视雨后的蜀郡大地,眼前是荒芜空旷的土地,一匹疲惫懒散的归马,在荒原上闲蹓。山村之内比荒原更显清冷,人烟寥寥,从前的千户中如今只剩下百户,这情景怎不叫人触目惊心。这是以“归马”的安逸,反衬“戎马”的劳累、紧张,突出了战乱对百姓生活的侵扰;以往昔“千家”和战乱后仅余“百家”对比,可见表达技巧主要是对比(反衬),以此来描写战乱造成的生灵涂炭、十室九空的荒村景象。分析思想情感可以结合景象特点来写,这景象如此凄凉悲惨,乡村如此荒芜凋敝,人民生活可想而知,而这一切都是战争导致的,结合知人论世,作者杜甫又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自然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思;对安宁的渴望,对战争的厌恶;对乱世百姓的同情。 
故答案为:(1)BE;
 (2)诗的颈联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以“归马”的安逸,反衬“戎马”的劳累、紧张,突出了战乱对百姓生活的侵扰;以往昔“千家”和战乱后仅余“百家”对比,描写了战乱造成的生灵涂炭、十室九空的荒村景象。
 表达了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思;对安宁的渴望,对战争的厌恶;对乱世百姓的同情。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此题考查鉴赏诗人思想感情和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意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写作背景及注释,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回答本题,应先读懂诗句内容,然后根据诗中所表达的意象进行分析。注意回答手法,一定先要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最后点明诗人的情感。
15.【答案】 (1)C,E
(2)最后四句,句句饱含悲情,望月思归而难归为悲,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为悲,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华发满头为悲,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为悲。
但悲情中却有乐笔,“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妒忌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
后四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悲情是主调,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让人更觉不归的心酸。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理解。C.“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理解有误,“捣练”是捣洗丝绢,意指家中人为远行人备置寒衣。E.“安慰家中倚树盼归白发苍苍的老人”,理解有误,此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归家之日早已白发满头,极写心中悲苦。
(2)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诗后四句用语俏皮,妒忌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诗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
故答案为:(1)C、E
(2)最后四句,句句饱含悲情,望月思归而难归为悲,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为悲,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华发满头为悲,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为悲。但悲情中却有乐笔,“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妒忌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后四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悲情是主调,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让人更觉不归的心酸。
【点评】根据《考试大纲》要求,高考古诗词鉴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评价就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能力层级为E级。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其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其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地分析评价。要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义、似是而非的问题。命题形式主要有:请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内涵);请概括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归纳本诗的思想内容;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答题要点应包括:所塑造的形象;作者的情感(或作者观点、态度,作品中蕴含的哲理、思想意义等。)
16.【答案】 (1)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2)前五句借景抒情(意到即可),借千年之后八公山风景依然而豪杰却无处可寻了,抒发了词人对当朝无英雄的失望之情(意到即可);“信劳生”两句直抒胸臆,抒发了词人辛劳一生却壮志未酬、功业无成的悲怆(意到即可);最后三句借典故抒情(意到即可),词人自比谢安,委婉地抒发了自己知音难觅、年华老去、思为国所用却被弃用的悲愤之情(意到即可)。   
【解析】【分析】(1)本题需要理解上阕画线句子的意思,然后结合积累的素材,分析苏东坡笔下的内容。“转眄东流水,一顾功成”,突出谢石、谢玄的才能和他们少年豪杰的风采,同时也表现出胜利者特有的淡定自若。与苏东坡笔下周瑜“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风采与战功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题前五句借景抒情,抓住“无处问豪英”分析,借千年之后八公山风景依然而豪杰却无处可寻了,抒发了词人对当朝无英雄的失望之情;“信劳生、空成今古”,谢氏子弟劳碌一生,他们建立的功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殒,如今只空余“孤城”、“长淮”、“八公山”,向人话说当年。一切终将成空,所以词人“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以自嘲的口气笑自己太过执著纠结。直抒胸臆。“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一句,借典故抒情,暗含谢安晚年的一段历史典故。同样是忠信见疑,词人拿谢安和自己进行对比,突出了自身处境的悲惨,谢安虽被猜疑,但尚能与孝武帝一同饮酒,且有桓伊为他仗义执言;而自己却只能暮年“独听桓筝”。词人以谢安晚年被疏远自比,表达了自己被冷落的寂寞与愤懑之情,也寄予了自己为国效力的愿望。 
故答案为: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前五句借景抒情(意到即可),借千年之后八公山风景依然而豪杰却无处可寻了,抒发了词人对当朝无英雄的失望之情(意到即可);“信劳生”两句直抒胸臆,抒发了词人辛劳一生却壮志未酬、功业无成的悲怆(意到即可);最后三句借典故抒情(意到即可),词人自比谢安,委婉地抒发了自己知音难觅、年华老去、思为国所用却被弃用的悲愤之情(意到即可)。
【点评】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形象的能力。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转眄东流水,一顾功成”与苏东坡笔下周瑜“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风采与战功有异曲同工之妙,
 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和抒情,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 、象征、用典等,修辞包括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分析诗句的手法理解诗句是第一位的,做题时首先要准确指出手法,接着要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的具体运用,并指出手法的作用。
17.【答案】 (1)A,D
(2)运用比喻手法,将“月光”比喻为“霜”,生动贴切;“冷”既指月光的清冷,又指诗人身心之冷,强化了诗人作客异乡的悲凉;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意境,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解析】【分析】(1)A项,“显出丁评事家有秩序,家规森严”不当。首联“翠幕卷回廊,银灯开后堂”说的是回廊上翠色的帷幕卷起,后堂内银灯高照,写的是丁评事家宴会的场景,与“家规”无关。D项,“以酒浇愁的凄苦心理和因醉而不能尽情享受音乐的惋惜之意”不当。颈联“绮席人将醉,繁弦夜未央”意思是华美丰盛的宴席上人们很快就要醉了,各种乐器演奏彻夜不停,描绘出宴会的热闹景象。
(2)“月冷满庭霜”意思是清冷的月光照射在庭院里,庭院里就像铺上了一层霜一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来看,月光像霜,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贴切。从表达的情感来看,由诗歌的结尾“谁道客愁长”,可知诗人此时身在异乡,所以这里的“冷”一语双关,既实月光的清冷,又暗写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冷落。从表达效果来看,这一句诗是写景的句子,选取了“月光”“霜”这样的意象,就营造出了一种冷寂的意境。
故答案为:(1)AD;(2)运用比喻手法,将“月光”比喻为“霜”,生动贴切;“冷”既指月光的清冷,又指诗人身心之冷,强化了诗人作客异乡的悲凉;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意境,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对选项进行判断。
(2)本题主要考查词句内容赏析。注意表达技巧及情感分析。
18.【答案】 (1)C
(2)旅途奔波的艰辛与孤寂。“满袖尘埃”句写出了作者风尘仆仆的状态和长时间奔波的疲乏。“寂历荒村路”写出了词人独行在荒凉的小路上的孤寂。官场失意久居低位志不得伸的愤慨。“身名多被儒冠误”句写出了作者多年仕途坎坷官职卑微,无名无地位只有儒生身份的愤慨。人生盛衰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六朝旧事,一江流水”写六朝往事,无论盛衰都已随滚滚流水逝去,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解析】【分析】(1)C项,“霜打后,呈羞涩状的黄花,与'满地黄花堆积’中'黄花’所抒情感相同”说法错误,两首词中“黄花”所抒情感不同。本词是说黄花经过一夜浓霜摧打,尚未抬起头来,似乎有些羞答答、苦涩涩的神态,同时又恰好表现出词人此时的羞愤苦涩的心情。“满地黄花堆积”是说庭院里菊花遍地开放。可是菊花遍地开放,自己却憔悴瘦损,没有心思赏玩采摘,表达了词人内心孤苦无依的凄苦心境。故选C。
(2)本词上片是一幅荒村行路图,西风吹落了枝头的枯叶,路边羞答答开着的菊花透露出一丝秋意,时候尚早,却已有人骑着马,踏着晨露,行走在寂寥的荒村路上。这行客便是词人自己。“满袖尘埃推不去”写出词人旅途的艰辛,风尘仆仆。“寂历荒村路”是说身处荒村陌路,满怀孤寂,写出了词人旅途的孤独寂寞。下片写词人到达陈氏山居之后所发的感慨。时隔十载,旧地逡巡,风物如故,然物是人非,怎能不引起“身名都被儒冠误”的强烈感慨!这里词人借杜甫的诗意来表明自己的遭遇心情,并进一步说“身”与“名”都被儒冠所误,足见愤慨之深!“身名多被儒冠误”表面是说自己的身和名都被儒生这个身份耽误了,结合注释,其此处实是词人是在为自己多年仕途坎坷官职卑微,无名无地位只有儒生身份的愤慨,所以此句抒发了词人官场失意久居低位志不得伸的愤慨之情。“且尽清樽”与上片“推不去”相呼应,表现出作者无可奈何,以酒解忧,聊以自慰的情态。“公莫舞”之“公”,乃指官场得势者,一时得势之人不必那么轻狂得意,你看“六朝旧事”,已如“一江流水”,正“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所以什么荣辱,成败啦,在沧桑瞬变的历史长河中又算得了 什么呢?即使像奢侈腐化,醉生梦死的六朝不也随风而逝,了无痕迹了吗!“且尽清樽公莫舞。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三句既表达出对对得势者的警告,国家命运的担心忧虑,又抒发了词人对人生盛衰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
故答案为:C;
旅途奔波的艰辛与孤寂。“满袖尘埃”句写出了作者风尘仆仆的状态和长时间奔波的疲乏。“寂历荒村路”写出了词人独行在荒凉的小路上的孤寂。官场失意久居低位志不得伸的愤慨。“身名多被儒冠误”句写出了作者多年仕途坎坷官职卑微,无名无地位只有儒生身份的愤慨。人生盛衰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六朝旧事,一江流水”写六朝往事,无论盛衰都已随滚滚流水逝去,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19.【答案】 (1)拟人。花在春风中欢笑,燕子在东风中欢舞,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地描绘了“楚宫吴苑”的无边春色。

反衬(衬托、以乐景写哀情)。用春花的欢笑和燕子的歌舞来反衬作者的伤心。
对比。花的笑、燕子的舞与作者的伤心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

(2)伤春之情。作者“病起”发现春色已匆匆逝去,无法挽留,只能用“几行清泪”来表达对春天逝去的伤感。

亡国之恨、故国之思(对故国的悼念、怀念之情)。由“卷残红”想到故国的覆亡如同这无情春色一样逝去难留,不觉悲从中来,泪水潸然;楚宫吴苑的昔日春景来年只能在画屏中相见,更添故国之思和思而不得见的酸楚(或“作者想到楚宫吴苑长满丰茸的芳草,百花盛开,游蜂盘绕,而来年又会见到这画屏般秀丽的春色,可南明福王朝灭亡,故国不在,只能独自伤心”)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常见表现手法的理解与把握,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花自笑、燕欢舞,用拟人手法;花的欢笑,燕的欢舞,反衬出作者的伤心;欢快的场景与作者痛苦的内心形成对比。然后再结合着第一题答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可。
(2)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诗歌注释及写作背景,结合着意境氛围,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晓云空,卷残红”渲染出凄凉的氛围,“清泪”“苦”“伤心”等则直抒胸臆,面对逝去的春景,自然引发作者的伤春之情,进而由“卷残红”“楚宫吴苑草茸茸”而联想到亡国之恨、故国之思。综合起来组织答案即可。
【点评】首先,要熟悉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与内涵。其次,审清题干要求比较的方向(是求同还是求异)、角度(是从哪个角度比较),比较到哪一步, 是只要答出术语还是兼有效果的分析比较。最后,鉴于表达技巧的复杂性,表达技巧的比较还是定位于常见常用的表达技巧。因此,要立足于原诗准确的判断,尤其 注意甄别那些易混淆的表达技巧,如表现手法中的对比与衬托、修辞手法中的借代与借喻。
20.【答案】 (1)C
(2)感情诗人从村庄中经过时的轻松欢悦之情,以及对农村的生活、美景的喜爱之情。作用颔联写的是路途中的景色风吹袅袅柳丝,小雨点点落塘,景中透露出欢快的情调。它以乐景衬乐情,强化了诗人的感情。(感情 2 分,作用4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1)C.“红裙女子看见披蓑唱歌的牧牛儿时的羞涩”错。颈联两句,上句写的是诗人村行时见到牧牛儿在披着蓑衣唱歌,下句写的是农户中的女子对诗人这样一个生客感到好奇,所以在篱中偷看。两句中两个人物并没有关联。
(2)《村行》首联叙写道经南阳,颔联描述秀丽风光,颈联表现农村儿女生活,尾联感激主人热情招待。表达了诗人从村庄中经过时的轻松欢悦之情。虽全用白描,但洋溢着对农村风光的热爱和对农家真情的感激。
颔联写景,“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垂柳扶风,娉娉袅袅,春雨点点,回落塘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情趣。诗人笔下之柳,不是呈一种动势,而是呈多种动势。它不仅下垂,而且随风摇动,仿佛少女娉娉的腰肢一样,左右摆动。此外,作者所写的雨,不是大雨,而是点点细雨。“点点”,还呈现出落雨的动势。雨落水塘,溅起圆圆的水花,“回”字,与前面的“垂”字对照,“点点”与前面的“娉娉”对照,更加强了风景的动态美。此句以乐景衬乐情,强化了诗人的感情。 
故答案为:C;
  感情诗人从村庄中经过时的轻松欢悦之情,以及对农村的生活、美景的喜爱之情。作用颔联写的是路途中的景色风吹袅袅柳丝,小雨点点落塘,景中透露出欢快的情调。它以乐景衬乐情,强化了诗人的感情。
【点评】 (1)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题目,几乎涵盖了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
21.【答案】 (1)C
(2)表面看来,乌鸟是实写的准备栖息的鸟,但联系全诗来看,“乌”在诗歌中应该是那些作奸犯科之人、奸佞小人的象征;诗歌开头两句突出包拯、范仲淹的人格辉耀千年,后两句以眼前景象来表达他们的影响力之大,连那些”乌”都被他们的秸神震慑,这些说明诗人赋予了“乌”以象征意义;诗人作为一个忠直谏臣,痛恨怍奸犯科、奸佞小人,对包拯、范仲淹充满敬仰之情,我们可以推知诗歌中“乌”的形象应该是那些作奸犯科、奸佞小人的象征。   
【解析】【分析】(1)C项,“被惊吓的程度”理解肤浅。从诗作来看,诗人是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乌鸟受惊吓是因为畏惧包拯、范仲淹这些正直之士的精神,显示他们德耀人间的巨大影响力。故选C。
 (2)要理解诗句“惊乌绕匝中庭柏,犹畏霜威不敢栖”中的“乌”的形象,需要联系前面的两句。“拂拭残碑览德辉,千年包范见留题” 突出包拯、范仲淹的人格辉耀千年,对后世影响之大,导致了受惊的乌鸟因为惧怕包拯、范仲淹这些正直之士的精神,而不敢栖息在庭中的柏枝上。分析可知,诗人是运用拟人手法,这里“乌鸟”象征那些作奸犯科、奸佞小人。 
故答案为:C;
 表面看来,乌鸟是实写的准备栖息的鸟,但联系全诗来看,“乌”在诗歌中应该是那些作奸犯科之人、奸佞小人的象征;诗歌开头两句突出包拯、范仲淹的人格辉耀千年,后两句以眼前景象来表达他们的影响力之大,连那些”乌”都被他们的秸神震慑,这些说明诗人赋予了“乌”以象征意义;诗人作为一个忠直谏臣,痛恨怍奸犯科、奸佞小人,对包拯、范仲淹充满敬仰之情,我们可以推知诗歌中“乌”的形象应该是那些作奸犯科、奸佞小人的象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乌鸟是实写的准备栖息的鸟,“乌”在诗歌中应该是那些作奸犯科之人、奸佞小人的象征。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2.【答案】 (1)B,D
(2)内容上相互关联,都紧扣赏景作文之事,首联写郑户曹游遍钱塘湖众山的美好往事,以及写出的优美文章,尾联写叮嘱归去应趁春天,以与美景相互辉映;情感上形成反复,这两联都表达了对郑户曹的赞美之情;结构上前后照应,使诗歌浑然一体。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诗歌的理解和赏析。B项,强加因果。诗人用郑太、郑虔的典故,均表现郑户曹的好客。从第四句,用颜回的典故称赞郑户曹来看,郑户曹的家境本不宽裕。D项,引杜甫诗是为表现郑户曹居官清寒,是对其清廉品质的赞叹,而非“一直做小官,为他的怀才不遇感到激愤”。(2)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分析。本诗首联和尾联的关系,“游遍”,郑僅游遍钱塘湖众山的美好往事;“文字带芳鲜”,写出的优美文章。“东归不趁花时节”,归去应趁春天。内容上相互关联。诗人用“在陋巷”而“不改其乐”之典,将郑户比作颜回,赞颂他地位低微而品德高尚;用汉代郑公业虽家富于财,但因喜于结交而自己“食常不足”的典故称赞郑彦能的豪放仗义;最后又用唐代郑虔(曾任广文馆博士)在官清贫,家中无毡可供客坐的情形来比郑彦能的廉洁高尚。“归来文字带芳鲜”“开尽春风谁与妍”都表达了对郑僅的赞美之情。结构上前后照应。
故答案为:(1)BD;(2)内容上相互关联,都紧扣赏景作文之事,首联写郑户曹游遍钱塘湖众山的美好往事,以及写出的优美文章,尾联写叮嘱归去应趁春天,以与美景相互辉映;情感上形成反复,这两联都表达了对郑户曹的赞美之情;结构上前后照应,使诗歌浑然一体。
【点评】诗歌中的选择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分别是从词语、诗句、表现手法等方面来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分析判断
23.【答案】 (1)D,E
(2)运用了形象贴切的比喻手法。此联以“利剑”“苍鹯”自喻,既写出了心志的高远,要为国家出力,又写出了遭遇现实之挫折,壮志之难酬。   
【解析】【分析】(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及手法分析。D项是对比的手法;E项尾联是直抒胸臆。(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及作用。“利剑摧锋锷,苍鹯缩羽翰”,以“利剑”“苍鹯”自喻,既写出了心志的高远,要为国家出力。 
点睛: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
故答案为:DE;
  运用了形象贴切的比喻手法。此联以“利剑”“苍鹯”自喻,既写出了心志的高远,要为国家出力,又写出了遭遇现实之挫折,壮志之难酬。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24.【答案】 (1)C
(2)对自己官场不得志的抑郁和不满。颈联说朝廷对天下打开了大门而自己仕途难进,其实是反嘲自己不获重用,表达了不得志的抑郁。尾联写自己的同窗好友都在朝廷做了大官。看似称赞居高位者必有其材,实则表露自己对未受重用的不满。   
【解析】【分析】(1)C项,“颔联写面对自己的官服感到惭愧,自责鬓角已白,却无所作为,白拿俸禄”错误,从诗中来看,颔联“朱绂久惭官借与,白头还叹老将来”,“朱绂”是以系印章的丝带来代指官职,而“久”则说明身处该官职的时间之长,“借与”则暗示官职不高,为官时间之久与官位之低形成反差,这里要表达的是对为官已久却未得重用的痛心。故选C。
 (2)颈联“须知世路难轻进,岂是君门不大开”意思是要知道仕途是难以轻易进入,(我仕途不顺)难道是朝廷的大门没有打开吗?表面看来诗人认为朝廷的大门大开,而自己却仕途难进,实际上却是借这样的反嘲来表达自己不得重用的抑郁和不满;尾联“霄汉几多同学伴,可怜头角尽卿材”意思是朝廷上有很多官员都是自己的同窗好友,他们能够身在高位一定是身怀其材,表面看来是夸赞友人的才华,而实际上借写友人的得志来展示自己的不得志,借以表露自己不受重用怀才不遇的不满。 
故答案为:C;
 对自己官场不得志的抑郁和不满。颈联说朝廷对天下打开了大门而自己仕途难进,其实是反嘲自己不获重用,表达了不得志的抑郁。尾联写自己的同窗好友都在朝廷做了大官。看似称赞居高位者必有其材,实则表露自己对未受重用的不满。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25.【答案】 借景抒情;孤独和思乡/羁旅和思归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这首诗借景抒情,主要表达的其实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随处存在,风吹树动,萧萧木叶,那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结合“孤客最先闻”分析可知,他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如照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而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 
故答案为:借景抒情;孤独和思乡/羁旅和思归 
 【点评】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情感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26.【答案】 (1)颔联运用对比手法,把久旱逢雨后为农人感到的喜悦与害怕雨后道路泥泞为自己寄信的人难以到来的担忧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当时矛盾的心情。


(2)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开头两句表达孤寂之情和对亲友深深的思念,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愉,反衬今夜的孤寂和不能回家的无奈。而黄景仁的这首《夜雨》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既有对夜雨的喜爱,又有漂泊在外的孤独、书信受阻的担忧、生计没有着落的痛苦,还有深切的思乡念家之情。

【解析】【分析】(1)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休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等。表达技巧的一般答题思路是:准确地判定的手法,然后对手法进行解说,最后指出表达效果。而表达效果的表述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内容本身,一是所表达的清感。(2)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点评】(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7.【答案】 (1)B
(2)想象(虚写/对写)。从友人方面落笔,“晓月”句想象其早行情景,“繁星”句虚拟其晚宿情景。“残垒”,“故关”,残破不堪。着重写“贼平”后残破、荒凉之景。寓情于景。”上句写景,“寒禽”、“衰草”,正写出诗人心中对乱世的感受。下句直接写“愁”,言愁无处不在,“愁”既指友人之愁,也兼含作者之愁。诗歌通过残垒、寒禽、衰草等意象,写出战后荒凉破败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故园残破的哀痛之情;多年流落他乡、无法归家的惆怅之绪,饱含了诗人战争的痛恨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B项,“'见青山’是实写友人回到故乡”错。非实写,是虚写友人见闻。故选B。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和表达方式的能力。本题,题干是“清代王文濡在《历代诗评注读本》中评价本诗'描尽乱离之后荒乱风景’,请结合颈联和尾联简要赏析”,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分析答题的角度。本题要抓住“描尽乱离之后荒乱风景”“颈联和尾联”等关键词,实际上是要求分析写景句,即赏析颈联和尾联。颈联“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意思是:晓行要经过许多残破的营垒,夜里只能披星露宿荒凉故关。“晓月”句想象其早行情景,“繁星”句虚拟其晚宿情景。这一联点明“残垒”,即残破的壁垒,泛指战争遗留下来的痕迹。“故关”,为兵家必争之地,估计也残破不堪了。因而这一联着重写“贼平”后残破、荒凉之景,笔力所致,“描尽乱离之后荒乱风景”。尾联“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意思是:旷野里的飞禽与枯黄的野草,将处处伴随着你的悲苦愁颜。尾联继续虚写友人归途中所见所感。上句写景,“禽”和“草”本无知觉,而曰“寒禽”、“衰草”,正写出诗人心中对乱世的感受。下句直接写“愁”,言愁无处不在,“愁”既指友人之愁,也兼含作者之愁,这里与一、二两联遥相呼应,针线细密,用笔娴熟。这是一首酬赠诗,这类题材在“大历十才子”集中比比皆是,但多数思想平庸,艺术才力贫乏,缺少真情实感,这首诗却能独辟蹊径,通过送北归的感伤写出“旧国残垒”、“寒禽衰草”的乱后荒败之景,由送别的感伤推及时代的感伤、民族的感伤。 
故答案为:B;
  想象(虚写/对写)。从友人方面落笔,“晓月”句想象其早行情景,“繁星”句虚拟其晚宿情景。“残垒”,“故关”,残破不堪。着重写“贼平”后残破、荒凉之景。寓情于景。”上句写景,“寒禽”、“衰草”,正写出诗人心中对乱世的感受。下句直接写“愁”,言愁无处不在,“愁”既指友人之愁,也兼含作者之愁。诗歌通过残垒、寒禽、衰草等意象,写出战后荒凉破败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故园残破的哀痛之情;多年流落他乡、无法归家的惆怅之绪,饱含了诗人战争的痛恨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28.【答案】 (1)C
(2)意为世俗之人满眼看到的只是艳丽的桃杏,却不识凌寒独放色香俱佳的梅花。诗人把世俗之人对桃杏和梅花的态度作对比,讥讽世俗之人的浅薄与庸俗。借梅花自喻,暗示自己的改革志向不被世人理解的复杂心情。   
【解析】【分析】(1)C项,“作者……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不对。“红袖”不是诗人自己的衣袖,而是指女子的衣袖。意思是梅花绽放,让闺阁中的女子也趣味盎然地聚在一起传杯饮酒,以致于酒泼洒出来沾湿了衣袖。故选C。
 (2)“望尘俗眼那知此”,反面讥诮俗人眼光低俗,不解梅花,“只买夭桃艳杏栽”。拿俗眼不“知此”而“颇怪”“只买”与梅花实际情形形成对比,突出梅花形象与气质;同时,不“知此”又暗中与“议论者”(“我”)形成对比,突出“我”之眼光与追求。由此,我们看到了作者王安石的独特的眼光与不同凡俗的追求。联系作者的政治追求与作为,我们不难由此诗感受到他的确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同时感受到诗人改革志向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落寞等复杂心理。 
故答案为:C;
  意为世俗之人满眼看到的只是艳丽的桃杏,却不识凌寒独放色香俱佳的梅花。诗人把世俗之人对桃杏和梅花的态度作对比,讥讽世俗之人的浅薄与庸俗。借梅花自喻,暗示自己的改革志向不被世人理解的复杂心情。
 【点评】此题是综合考核诗歌鉴赏能力,做题时要注意全面理解诗歌。诗歌鉴赏的技巧:一是读题目,推测诗歌内容;二是读作者,了解作者生活的朝代和思想;三是读注释,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四是抓关键词,推出诗歌的内容。
 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注意题干要求。做题时,先要全面理解诗歌内容,抓住关键词句弄清诗歌表达的中心主旨;其次根据题目找到重点词句,结合全诗组织答案。
29.【答案】 (1)碧水边青山矗立,夕阳下有人渡江。喜悦之情。


(2)“心闲”,表层是悠闲,深层则是苦闷、失意。(或答:初始尚有悠闲心境,但想起际遇,则苦闷、无奈。)“欲沾巾”,表现出眷恋京城、渴望再得任用的心理。

“心闲”与“欲沾巾”并不矛盾,心闲更衬内心的苦闷。
【解析】【分析】(1)这是一道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概括的题目,题干的提问非常明确,“诗歌前两联写了哪些景色”“些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注意诗中意象的描述,然后概括意境,最后概括情感,情感注意诗中的“佳兴”“爽气”两个词语。“独坐南楼佳兴新,青山绿水共为邻”,首联中有“南楼”“青山绿水”;“爽气遥分隔浦岫,斜光偏照渡江人” ,颔联中有“浦岫”“斜光”“渡江人”(2)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诗歌情感表达的方式分为两大种: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从题干所问中可以知道,应是找直抒胸臆的诗句。这是一道诗歌情感探究的题目,诗歌的情感要结合诗歌的题目、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探究,注释注意“以罪谪鄱阳”,关键的词语注意“帝京不可到”。这首诗表面上写自然景物山水景色秀丽,绮靡婉丽,通过“狎鸥”典咏江上实景,实则借表现自己忘世的情怀。

【点评】“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之描绘画面: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抓住主要景物或关键词,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
30.【答案】 (1)B
(2)落花随流水而去,美好的春天已消逝。南越王的盛世已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南宋已亡,抗元大业已付东流。   
【解析】【分析】(1)B项,“壮阔”错,颈联描写了人烟稀少的苍茫古道,残月照耀的荒村以及阴森的悲鸣,营造的意境只是凄凉,没有壮阔。故选B。
 (2)题目是,“春事暗随流水去”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春事暗随流水去”,“春事……去”,落花随流水而去,指美好的春天已消逝;这是站在越王台上生发的感慨,当年盛极一时的南越王以及他所建立的伟业也如这流水一样逝去,此句也暗指南越王的盛世已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再联系作者的年代背景,这是作者被囚之后的作品,这首怀古诗并非歌咏胜景,而是吊古伤今,寄寓了作者深深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叹,此处的流水落花,也当指南宋已亡,抗元大业已付东流。。 
故答案为:B
 落花随流水而去,美好的春天已消逝。南越王的盛世已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南宋已亡,抗元大业已付东流。
【点评】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诗句的含义以及鉴赏诗歌的情感主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