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穿凿会通,中医的唯一出路,是夸张还是事实?

 四气五味480524 2021-04-30

导读:中医传承发展,已经成为了一项国家战略,最近人民日报整版报道了“促进中医传承创新发展”,其中各个专家教授建言献策,更是为中医的快速发展,极大的添油助力。然而中医人在欢欣鼓舞的同时,还需要看到,中医目前还没有找到一条融传承与创新为一体的发展道路。在这里,周医生分享一个新的理论体系,看看这个新的“穿凿会通”理论,是不是未来中医发展的唯一出路。


穿凿会通,中医的唯一出路,是夸张还是事实?

医学必走之路

在网络中,提到中医、中西医结合,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赞同者有,反对者也有,众口难调!中医粉往往会排斥西医,排斥中西医结合,而中医黑则会反对中医,更加反对中医与他们的西医结合!故而,中医的发展之路,中西医结合之路,是有一定曲折的!

我们抛开各种的私心,以宏观的视角来回顾及预测中医的发展之路,包括其它学科的发展之路,会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中医如果失去根基和根本,就会如空中楼阁,虚无缥缈;而中医如果固守根基,墨守成规,没有创新发展,那么就会是一潭死水,最终发臭!

国家提出中医发展,既要传承、又要创新,是一种非常科学的现实及远景规划,而实现这一规划目标的方法,就是中西医并重,并且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及结合,是中医创新的必走之路,而通过现代医学的研究,更加能够明晰中医的根基,从而保证中医的有效传承。

寻找中医的根基,为什么需要借助于现代医学?这是很多朋友疑惑的地方。从目前的主流中医、中医主流教材来看,中医的根基是五脏六腑,并在此基础上衍化出来各种各样的诊疗模式,如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八方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等,形成了中医丰富的诊疗系统。但是在目前的临证中,很多人开始追随医圣仲景的伤寒六经辨证,认为其是中医的根基,但是伤寒六经的实质是什么?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中医无法有效确定统一伤寒六经实质的情况下,就需要借助现代医学的知识,来厘清这一问题,如果伤寒六经的实质是五脏六腑,则中医大一统的根基就找到了,根基和辨证也就统一了。

穿凿会通,中医的唯一出路,是夸张还是事实?

五脏六腑 医学根基

如前面所说,我们设定医圣仲景伤寒六经的实质是五脏六腑的集合及分类,那么五脏六腑就成为了中医的根据,五脏六腑与六经辨证就统一了起来,现代中医学与经方医学也取得了一致,中医就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还有最好的一点,那就是中医与西医也完成了对照及对应。因此,我们就把中医传承与创新聚焦到了一点,即伤寒六经的实质,是不是五脏六腑?

医圣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提到了两个非常关键的词语,来对自己的伤寒六经进行总结概括,即“经络府俞、阴阳会通”,其中阴阳会通是理解伤寒六经实质的关键词语。以脏腑经络为根基,一手一足、一阴一阳,对应相通,我们会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

足太阳膀胱-手太阴肺

足少阳胆-手少阴心

足阳明胃-手厥阴心包

足太阴脾-手太阳小肠

足少阴肾-手少阳三焦

足厥阴肝-手阳明大肠

以医圣仲景“阴阳会通”得出来的脏腑经络对应表,按照内经的思想,经络以为核心,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大体系疾病,即伤寒六经。故而,五脏六腑集合分类,才是医圣仲景伤寒六经的实质。在明代《医学入门》这篇文章中,据说收集了一个《黄帝内经》的核心遗篇,叫做五脏穿凿论,其所讲的内容,与我们从阴阳会通中得出了结论,几乎一致。

在易学中,《说卦传》云:“天地定位,山(艮)泽(兑)通气,雷(震)风(巽)相薄,水(坎)火(离)不相射”,与医圣仲景“阴阳会通”得出的脏腑对应关系,也是一致的。而从传统儒学的角度讲,其修身理论中的很多内容,都可以使用阴阳会通、五脏穿凿的理论做出合理解释。

穿凿会通,中医的唯一出路,是夸张还是事实?

穿凿会通

医圣仲景的阴阳会通,《医学入门》的五脏穿凿论,我们前后融合,命名为“穿凿会通”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可以解决伤寒六经的实质问题,还可以解读后续的各类医学流派,包括现代的《中医内科学》,同时可以把中医和西医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中医诊断疾病的准确性、治疗疾病的有效性。

一个符合易学、内经、儒学的中医理论,一个符合医圣仲景阴阳会通的理论体系,一个符合所谓内经遗篇五脏穿凿的理论体系,一个可以解决中医流派融合的理论体系,一个可以完成中西医结合的理论体系,我认为,必然是中医发展的唯一出路,不知道你怎么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