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古人的眼睛看世界

 野狐中医 2021-05-02

医易系列谈之

用古人的眼睛看世界


中医和西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三观的不同。

这种三观的不同根源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就像表现人在天上飞这一主题一样,东方用衣带飘飘来象征神仙的御风而行,而西方一定要给天使安上一对小翅膀。

从这里,我们能够品味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西方文化——外在、物质、还原、演绎归纳

中国文化——内在、精神、整体、取类比象

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在一山相隔的中国和印度,脚跟脚出现了三个超nb的人物——老子、释加牟尼和孔子,他们开山立派,分别成了道、佛和儒三家的鼻祖,一举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大概稍晚一些时候,西方同样也诞生了很多伟大的哲学家,比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他们一起创立了今天的西方哲学思想。

这个巨人扎堆的时期,被称为世界文化史上的“文化轴心时代”。这种神奇的文化现象的出现,其实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民智开启,智力爆发的结果。

这个阶段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中医理论建立的时期。

中西方文化从这个时期,就开始了差异性的发展,也导致了中西医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根据西方哲学的观点,传统意义上,物质与精神被划分为绝对不相干的两个领域。这就是著名的笛卡尔的二元论思想。简要来说,笛卡尔是以一种两分法来解决这一哲学认识问题。也就是主体与客体的两分法,或说精神与物质的两分法。二元论思想认为,所有物质的东西,都是为同一机械规律所支配的机器,甚至人体也是如此。同时他又认为,除了机械的世界外,还有一个精神世界存在。

这种二元论的观点后来成了欧洲人的根本思想方法。正是在二元论的哲学基石上,近现代西方社会建立起了一整套以客观性著称的科学体系。笛卡尔也因此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

在二元论的影响下,欧洲哲学思想出现了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本体)与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体)的两大阵营观点的对立与分裂。

中国道家的哲学思想和西方文化的“二元论”,有着极大的差别。中国古人对待精神与物质的问题上,基本上是秉持一元论的观点。即“物我一体”或称“心物一元”。道家人在认识上从来没有向笛卡尔一样做切割,试图分开心物,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所以也无所谓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我们看看道家的老祖宗老子在《道德经》里是怎么说的: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道德经》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中的这个“物”字,并不等同于现代人所理解的“物质”。古代“物”字的含义,可指物质之“物”,也可指非物质的存在,如精神、心理等。

道,“寂兮!寥兮!”,清虚寂静,广阔无边,没有形象声色可寻,永远看不见、摸不着;“独立而不改”,超越于一切万有之外,悄然自立,不动声色,不因现象界的物理变化而变化,不因物理世界的生灭而生灭。“周行而不殆”,它无所不在,在在处处都有道。不论“物”也好,“心”也好,都有它的存在,永远无穷无尽,遍一切处。“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这个东西是一切宇宙万有的根本,具足一切的可能性,实在很难用一般世间的语言文字来形容,所以我们中国古代的老祖宗们,不得已,姑且叫它做“道”,以“道”来统括宇宙万法的究竟归处。

老子在《道德经》中自始至终所表达的理念,就是:“道”是宇宙的本体和本源,道非物质,也非精神,道是“心物一元”的。

现代中国人,由于受到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科学的双重影响,形成了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和以分割和还原为基础的方法论。

现代人学习中医,最大的困难并不在于文辞的艰涩,而在于有没有理解中医的哲学基础,也就是说能不能用古人的眼睛去看世界。

当下中医发展的最大障碍,在于披着科学的外衣,用西方哲学“二元论”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国传统医学,而不知两者眼中的世界根本不同。

用古人的眼睛去看世界,就能真正理解“精气”和“阴阳五行”的概念,就能真正理解中医的众多理论内涵,也就不会费尽心思去通过解剖去寻找“气”的物质基础,也就不会将五行的相生相克粗浅地认为只是五种物质的相互作用,从而陷入许多难以自圆其说的理论陷阱。

那么,古人眼中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