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昂故里位于距射洪市城北20公里的千年古镇——金华镇,这里是一个“半城山水半城诗”的灵秀古镇。因为陈子昂的缘故,这里草木生辉,云霞晕染。
射洪市金华镇 图据网络
不知是这里的青山绿水滋润了子昂,还是子昂的逼人才气辐射了这里,被誉为海内文宗的青年子昂,从这里离开父母,一路走向繁华的京城,一路走向了长安的庙堂,以自己独有的人格魅力和实实在在的才华,点燃了唐诗革新的火苗,书写了大唐盛世的新篇章,成为傲然挺立在巴山蜀水的文坛巨匠。
金华古镇的金华山位于射洪境内的涪江之滨,因其“山贵重而华美”得名,秀美古镇自然得名于此山,一传千年,名震八方。
在金华山一带,有不少关于陈子昂的遗迹,更有不少年少子昂的故事流传,被后来的文人墨客誉为“千山景色此间有,万古书台别地无”。金华古镇内及周边分布有“九宫十八庙”等老建筑群落,以及大名鼎鼎的子昂前辈,这些窖藏般的袅绕书香,都吸引着无数寻幽访古的人们争相而来。
陈子昂故里 图据网络
伯玉毁琴——金子总会发光的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四川射洪市人。陈子昂出身富家,性格豪爽,喜爱游乐,并且才华横溢,这一切的一切,都铸就了他日后必然名扬天下的基础。
公元679年,在蜀地已经是小有名气的陈子昂,深感于“不为人知”的苦恼,便决意到更广阔的天地去施展自己的才华。于是,他一路乘舟楫顺涪江而出三峡,骑骏马而辗转北上长安,并有幸进入了大唐帝国的最高学府,当时全球排名第一的顶级大学——国子监学习。
在国子监辛辛苦苦地复习了一年,信心满满的陈子昂参加了当年的“高考”,本以为“清华北大”是囊中之物的他,却出乎意料地落第而归。不甘就此沉沦的陈子昂,担心京城漂久了而淡忘初心,于是干脆回到家乡闭门“复读”。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陈子昂“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赅览。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其熊熊的希望之火再次点燃。公元682年,经过头悬梁、针刺骨1000多天的陈子昂,再次告别家乡,告别父母,又信心满怀地入京应试,结果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万万没想到自己仍旧名落孙山,铩羽而归。怀才不遇的陈子昂,碰得鼻青脸肿的陈子昂,似乎也开始怀疑起人生了。
一天,心情郁闷的陈子昂正在大街上闲逛,突然看到一群人,里三层外三层地围在一处看热闹。好奇心推动着陈子昂不由得也挤进圈内一看,原来是个卖胡琴的人在漫天要价——在圈子正中央,一把看似普通的胡琴,此君居然要价一千缗。是物有所值,还是故弄玄虚?京城的豪绅贵族们都争着看,却没人能够评估这把胡琴的真正价值,连大唐帝国的“物价局”都不得不持保留意见,不予评价。
这时,陈子昂左挤右钻,好不容易成为了“核心圈”里的人。只见他瞄了一下这把胡琴,就对卖琴人说:“货卖识相人,这琴不止千缗,我出一千二百缗,卖给我了。”
众人见此情景,纷纷愕然,知道遇到了玩胡琴的顶级高手,于是纷纷围住陈子昂,一定要他讲出这琴精妙之处。结果,陈子昂故弄玄虚地对大家说:“此琴精妙何在?有兴趣的朋友,明天可以集中在宣阳里,听我弹奏弹奏,大家一下子就自然明白了。”
好奇的街坊邻居一传十,十传百地将陈子昂这一掷千金的故事传开了,几乎弄得大街小巷,京城的千家万户都知道了。第二天,京城有点钱,还有点音乐细胞的人,大家三三两两地约在一起,成群结队到宣阳里一看究竟。结果,陈子昂早早地命人准备好酒菜,还把那加了价的胡琴摆在桌前,半天不登台演奏,狠狠地吊足了众人的胃口。
等众人聚得差不多了,陈子昂也觉得该来的都来了,于是便焚香弹起了胡琴,还一边弹,一边唱,开起了自己的个人原创演唱会。大家听了几曲之后,感觉这场免费演出虽然没收门票,但表演水平却不低——不但琴声优雅,而且唱辞新奇,格调高雅,于是纷纷打听辞句是谁作的。
陈子昂本是一位才子,自然不想被人误认为是戏子,就捧着琴对众人说道:“我是陈子昂,四川遂宁人,作有文章一百卷,驰走京城,碌碌尘土,不为人知,此乐是低贱的乐工所演奏的,我怎能对这有兴趣呢?”说完,陈子昂举起胡琴,一摔而碎,然后把自己誊抄好的文章——赠给在场的诸位。这样一来,一日之内,陈子昂的名字就传遍整个京城,赢得了京城“青年才俊”的荣誉称号。
激愤之音——《登幽州台歌》
万岁通天元年(696)五月,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等起兵反唐,叛军一路攻陷营州,肆无忌惮地掠夺冀州、幽州(今北京市)等地,残害百姓,藐视大唐,甚至窥视国器。
作为当时大唐帝国的当家人——武则天,估计是觉得李尽忠等不足以畏惧,随便找个人就可以收拾得他满地找牙。她便以任人唯亲的方式,任命建安郡王武攸宜为大将军,让他带兵东征契丹。36岁血气方刚的左拾遗陈子昂,投笔从戎,有幸被武攸宜任为随军参谋,主管草拟军用文书等机要事务。
本以为自己可以建功立业的陈子昂,以笔为刀枪,以智慧化为锋芒,满腔热血地写了《为建安王誓众词》《为建安王与诸将书》等军用文书,尽情展现他一副渴望扫尽敌虏、捍卫边防的爱国热忱。结果,在万岁通天二年(697)三月的渔阳之战,大唐军队在庸懦无能的一把手武攸宜的错误指挥下一败涂地,先锋王孝杰力战身亡。
吃了败仗的武攸宜,一听前锋失利,更是畏缩不前。作为军中一份子的陈子昂立即对武攸宜请愿道:“分麾下万人为前驱,契丹小丑,指日可擒”。然而,一向是对事不对人的陈子昂,在多次进谏后,却因“言多切直”惹恼了武攸宜——此君打仗不行,踩人倒是一套一套的,简直就是心狠手也辣,竟把陈子昂从参谋一下子就降为军曹,几乎是一撸到底。满腔热血的陈子昂接连受挫,眼看小人当道,自己报国无门,就愤懑地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黄金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文思泉涌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寥寥22字,气概豪放,音节高古,沉郁悲壮,既饱含人生哲理,又彰显诗篇风格,明朗刚健,颇具“汉魏风骨”,被后人誉为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令人一唱三叹。
《登幽州台歌》全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结构紧凑连贯,又留有充分的拓展空间:前二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读来酣畅淋漓又余音缭绕,是唐诗中一流之佳作。
读书台——文人寄放心灵的处所
陈子昂读书台位于射洪市城北23公里处的金华山上,据说是诗人陈子昂青年时代读书的地方,原名读书堂,或称陈公学堂。时光荏苒,林木森森,古迹虽然难觅,但书香依旧弥漫。有射洪学者考证,陈子昂读书台的旧址,应该在金华山古观之后,今祖师殿一带。
陈子昂读书台 图据网络
如今的读书台内,山上古松苍柏窥云表、下瞰长河,林间亭台楼阁依山而建,随物赋形。台内各朝各代的匾对甚多,而且多数都出自古今名家手迹,是书法艺术的殿堂,更是怀古凭吊的圣地。
特别是镌刻着陈子昂开启盛唐诗风的《三十八首感遇诗》及幽州台绝唱,使得这读书台增添了不少灵气,也使得此低矮的小山“有仙则名”。据说诗圣杜甫曾杖策前来,还挥毫写下留存于世的唯一手迹——这诗碑立韵于纯阳阁楼前,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前来此山此地的人,把那远去的故事娓娓道来。
唐大历年间,东川节度使鲜于叔明曾为陈子昂立旌德碑于读书堂前,掀开了打造陈子昂读书台的大幕。后来,时局变换,读书台也兴败交替,变化难测。直到光绪六年(1880年),知县文芳等捐资劝募,拆去短垣,芟除荆莽,于亭前新建厅三间,翼以回廊曲槛,外置甬道门阁;亭右立精舍三间,亭后辟地增葺大厅三间,额拟留云山馆,游廊环绕,外蔽缭垣;最后砌台竖荷叶亭一大间,额拟涵波临江,建船房三间,小榭一间,使得读书台初具规模,成为远近文人的思古圣地。
自此以后,无论朝代更替,读书台依旧基本保持原状,成为中华文化地标的一颗耀眼珍珠。2006年5月25日,陈子昂读书台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更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前往。
陈子昂的为人,以其伟岸的形象,一直备受各代文人墨客敬仰;陈子昂的诗歌,以其进步、充实的思想内容,质朴、刚健的语言风格,对后世诗歌创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据说张九龄的《感遇》诗、李白的《古风》,都以陈子昂的《感遇》诗为学习物件,可见其诗风引领的张力所在。杜甫对陈子昂评价极高:“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文:水泉
编审:赵霞
图片来源于网络
投稿邮箱:cd3000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