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化学性骨髓炎:双磷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

 昵称74274318 2021-05-02

双磷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

【简介】

药物性骨坏死(medicated osteonecrosis)主要是由于药物机制导致颌骨坏死,并引起相关骨髓炎的病理过程

图1  双磷酸盐相关骨坏死病理表现

粗细不一的骨小梁间可见多核巨细胞(HE,x40)。

本节主要介绍双磷酸盐相关骨坏死,是与双磷酸盐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其机制尚不明确,主要认为双磷酸盐可诱导破骨细胞凋亡,抑制破骨细胞对骨的重吸收,从而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转化和骨吸收。下颌骨发病率高于上颌骨。本病好发因素包括拔牙、手术、活检和修复体压力过大等。

【病理基础】

由于双磷酸盐相关性骨坏死是由于骨重建出现异常,故镜下骨小梁的改变与佩吉特病类似,骨小梁粗细不均,周围可见增大和不规则的破骨细胞(图1),胞质内可见许多空泡,坏死区骨呈板层样小梁骨,并伴菌落形成。

【影像学表现】

影像表现分为双磷酸盐相关的骨改变和继发颌骨感染的影像学表现。骨改变包括骨质硬化、下颌神经管壁增厚,在X线和CT上均可见条状高密度影(见本节“病例”),下颌骨双侧均有累及;若继发颌骨感染则表现为骨质破坏,死骨形成,有时可有病理性骨折。

【典型病例】

病例

患者,女,62岁。乳腺癌治疗后3年,左上后牙区不适1年。诊断为左上颌骨双磷酸盐相关骨坏死,见图2

图2  左上颌骨双磷酸盐相关骨坏死

轴位CT软组织窗(A、B)示左上颌骨颊侧软组织不规则增厚,局部颊间隙模糊。轴位CT骨窗(C、D) 示左上颌骨骨质吸收破坏,且无明显骨膜反应。冠状位CT骨窗(E、F)能够进一步观察骨质破坏范围,该病例左上颌骨骨质破坏,但上颌窦底壁完整。

【诊断思路及诊断要点】

双磷酸盐相关骨坏死的诊断关键在于患者必须有明确的药物接触史。其影像表现无明显特异性,与牙源性骨髓炎、放射性骨坏死较难鉴别,影像学的主要鉴别点在于早期出现骨硬化的表现,以及骨沉积导致的颌骨膨隆性改变。

|| 作者:曹代荣、陶晓峰、李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