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水大法:从仲景治眩晕的8法理解治水之道

 三和行者 2021-05-03

1
健脾利水,温阳蠲饮
本法适用于脾虚水停之眩晕。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恶心呕吐涎沫,倦怠懒言,少气无力,胸胁痞满,或见咳嗽痰多,气促心悸,面白少华,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淡胖边有齿印、苔白腻,脉弦紧或沉弦。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认为是因“心下有痰饮”所引起的,代表方为苓桂术甘汤和泽泻汤。
其中苓桂术甘汤是治疗脾胃阳虚所致眩晕的主要方剂,方中重用茯苓配白术健脾利水,以淡渗逐饮出下窍而防水饮上泛;桂枝辛温能化膀胧之气,补心阳而制水寒,与茯苓相伍一利一温,尤宜于水饮滞留而偏寒者,更有温化渗利之妙用,与炙甘草配伍则通阳化气,更助苓术健脾以制水邪。药仅四味,健脾逐水之力甚专,水邪去,阳气通,清阳升,眩晕自除。
若是脾虚运化失常,胃中痰饮内停,水湿之邪上冒蒙蔽清阳,眩晕且昏昏沉沉,或头重如裹,耳鸣,恶心,可选用泽泻汤以涤痰利水,降逆和胃,方中“泽泻能使清气上升,除头目诸疾”,配白术健脾利水,尤其对耳部闷胀不适、耳鸣、听力下降所致的眩晕效果显著。
临床所见,眩晕、耳鸣同时发生属水饮内停所致者,治以温阳蠲饮、健脾利水为法,选用苓桂术甘汤、泽泻汤合方为佳,两方均有健脾利水之功效,其中白术、茯苓、泽泻均以健脾除湿为主,健脾为治本以杜绝生痰之源,除湿为治标而解除脾之湿困且利脾之运化,使水气下行,浊阴不再上扰清阳,则冒眩自止,耳鸣亦止;耳鸣告愈,则眩晕亦止。

2
温肾化气利水

本法适用于肾阳虚弱,水气上泛之眩晕。症见头晕目眩,时时欲仆,心悸,耳鸣,头面浮肿,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面色苍白,乏力倦怠,怕冷,腰膝酸软,小便不利,舌淡胖、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细或沉微。
真武汤为温阳行水之首选方,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对其配伍规律有较中肯的阐释:“用附子之辛温壮肾之元阳,则水有所主矣。白术之温燥,建立中土,则水有所制矣。生姜之辛散,佐附子以补阳,于补水中寓散水之意。茯苓之淡渗,佐白术以建土,于制水之中寓利水之道焉。而尤重在芍药之苦降,其旨甚微。盖人身阳根于阴,若徒以辛热补阳,不少佐以苦降之品,恐真阳飞越矣。”? 识别上方二维码,阅读《医学衷中参西录》原书
诸药共奏温肾化气利水之功,使肾寒得温,水饮得利,清阳升,髓窍通。则眩晕、耳鸣、心悸、浮肿等症皆去。


3
和解少阳,硫肝利胆

本法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胆郁结之眩晕。症见头晕目眩,呈晕胀感或有旋转感,耳鸣耳聋,口苦咽干,性情急躁,胸胁苦满,心烦善叹息,舌红、苔少。脉弦等。治以和解少阳、疏肝利胆立法,方用小柴胡汤斡旋少阳枢机,透达郁火,升清降浊,则眩晕诸症自除。
方中柴胡可升阳达表,疏肝木之滞机,解郁透邪;黄芩善清少阳相火,二药合用,既能和解少阳之邪,又可疏利肝胆之郁热。从而调畅少阳气机。法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治胸胁烦满而呕;人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扶助正气以祛邪。全方配伍严谨,相辅相成,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兼施,既能清解少阳邪热,又能调杨气机升降出入,使少阳之邪得去,肝胆郁结得解,三焦气机疏利,用其治疗邪犯少阳、肝胆郁结之眩晕收效颇佳。

4
降逆止呕,化饮利水

本法适用于胃逆水停之眩晕。症见头晕目眩,心悸短气,呕吐清水痰涎,胸胁胀满,或脘痞不舒,纳呆,舌质淡或舌体胖大、苔白或白厚腻滑,脉沉或弦滑,尤以眩晕、呕吐、心悸为特征症状。? 识别上方二维码,看名老中医治眩晕医案
眩晕与呕吐的关系极为密切,眩晕越剧烈,呕吐越频繁。若呕吐止,水饮除,往往眩晕随之而缓解。可选用具有止呕降逆功效的小半夏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呕、悸证。
小半夏汤是止呕的基本方,方中半夏具有降胃气而止呕吐之功,为临床止呕要药,各种原因的呕吐皆可随证配伍应用;半夏与生姜配伍尤擅长于治疗痰饮犯胃之眩晕呕吐。《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有云:“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该方以小半夏汤温寒散饮消痞、和胃降逆止呕。加茯苓健脾益气,渗利水湿,导水下行,降浊升清。凡见水饮滞留于胃导致胃气不降、浊阴上逆之呕吐不食,心悸眩晕,选小半夏加茯苓汤尤重用法半夏、生姜降胃中逆气,化膈间痰饮,可获良效。
两方均为寒饮内停致呕吐清水或眩晕,但前者以呕而不渴为要点,寒多饮少,重在降逆蠲饮;后者以心下痞、眩晕、卒呕吐为主,寒饮并重,意在散寒祛饮,降逆止呕。


5
温中散寒,健脾补盛

本方适用于脾胃虚寒、气机阻滞之眩晕。症见头晕目眩,呕吐,院腹胀痛,纳呆,舌淡或淡胖、苔白腻,脉缓弱。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中气不足,则清阳不升,上气不足则头目眩晕,其本在于中气亏虚。
治当健脾以求其本,以温中散寒补脾之理中汤为首选方。方中干姜温中散寒;白术甘温健脾燥湿;人参、炙甘草健脾益气补虚。诸药合用,共奏温中散寒、健脾补虚之功。使中阳恢复,脾虚得健,湿浊得除,则眩晕等症皆去。临证若见脾肾阳虚者,可用本方加附子而成附子理中汤,其温健脾肾、补虚止眩之功更著。
若频频呕吐白稀涎沫,且与头晕头痛、胃脘疼痛相兼,实由肝胃寒凝使然,张仲景所谓“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甚为对症。其病之根本,在于寒滞肝脉,横逆克土,寒邪犯胃,浊气上逆。而见呕恶呃逆,寒邪循肝经上扰而致头晕头痛,肝阳不振,寒浊乘脾,脾阳不化,水湿不散,聚而生涎,随胃气上逆,吐涎不止,故以吴茱萸汤温暖肝胃,化饮降逆化浊。? 识别上方二维码,搜索方名,查看详情


6
补肾益精,温阳化气

本法适用于肾阴阳两虚之眩晕。症见眩晕欲仆,头重脚轻,精神萎靡,耳鸣失眠,记忆力减退,腰膝酸软,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等。
治疗当以补肾为主,肾阴虚者补肾滋阴,肾阳虚者补肾壮阳。而阴阳双补的代表方则为金匮肾气丸,方中重用生地黄、山药、山茱萸滋阴补肾、补肝脾、益精血;茯苓、泽泻、牡丹皮淡渗利湿;再以少量桂、附之温药入滋阴药中,取其“从阴引阳”、“少火生气”之意,起温肾助阳作用,乃阴中求阳之治。金匮肾气丸既能温补肾阳以恢复肾气,又能蒸化水气以利尿,在补肾阳的同时,尚有兼顾他脏的作用,故眩晕耳呜、腰膝酸痛、小便不利等症可愈。


7
镇肝和胃,降逆化痰

本法适用于肝气犯胃,痰浊壅阻中焦之眩晕。中焦脾胃主运化水湿,升清降浊,因中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湿,湿困脾土致中阳不伸而聚湿生痰,痰浊内蕴,胃失和降,气机不畅,复因劳累或七情过度致忧烦扰肝,则厥阴气逆夹痰浊上扰,蒙蔽清窍而发为眩晕,其病机关键在于“上逆”。
症见眩晕,头重如蒙,胸脘满闷,恶心反胃,呕吐痰涎,嗳气呃逆频作,肢体倦怠,夜卧不安,食后脘胀,舌淡、苔白滑,脉弦或弦滑。
治当化痰和中降逆,俾浊阴得降,胃和自安。代表方为旋复代赭汤。方中旋复花温化痰饮,降逆和胃理气;代赭石甘寒质重,有镇肝降逆之功,并助旋复花降逆化痰。《本草新编》云:“代赭石虽能旋转逆气,然非旋复花助之,亦不能成功,二味并用为佳”;人参、大枣、炙甘草补益胃气,扶正和中;生姜、半夏降逆和胃、化痰止呕以散结气。? 识别上方二维码,阅读《本草新编》原书
本方配伍精当,虚实兼顾,有扶正益胃、镇肝降逆、化痰涤饮、调补脾胃、扶正祛邪之功,使上逆之气得降,胃虚得补,痰饮得化,中焦气机畅利,肝气得疏,则眩晕、恶心呕逆等症可除。


8
化气行水,逐饮降逆

本法适用于水蓄下焦,气化不行,水饮上逆之眩晕。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少腹胀满,脐下动悸,或吐涎沫,小便不利,舌淡或胖、苔白或白滑,脉浮滑或弦滑。因水蓄膀胧,气化不利,水饮上逆致眩晕。辨证要点还应有小便不利、少腹胀满,若兼有渴饮呕吐更是膀胱蓄水无疑。
治以化气行水,逐饮降逆。代表方为五苓散,功专化气行水,重在“通、化”二字。方中茯苓甘温,助阳益脾,淡渗利窍除湿,入肺泻热而下通膀胱;猪苓甘淡,入肺而通膀胱,利湿行水与茯苓同;泽泻甘淡微咸,入膀胱,利小便,功专祛湿行水。三者皆有利水化饮而导水下行、通行小便之功。白术益土而制水,故以其健脾燥湿而制水;更巧用桂枝通阳化膀胱气机,使膀胱津液得以通调,外则输津于皮毛,内则通行于上下,气机畅自然小便利,痰饮除,水逆去,眩晕自停。临床所见,五苓散治疗水饮所致之眩晕效果颇好,其他类型之眩晕,亦可配合应用本方而取效。
综上所述,仲景治疗眩晕内容广泛、丰富,归纳起来不外为虚实两端,虚证多责之脾肾,实证多为痰浊水饮为患。临证时需细心辨之,实则攻之,虚则补之,万不可偏执一端,延误病情。

治则:病邪初起,正气上强,邪气尚浅,则宜速攻。中者,受病较久,邪气渐深,正气渐弱,宜攻兼扶。末者,病已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宜扶正气。

一、脑积水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金匮言头中寒湿,就是脑积水,治法就是内药鼻中。经方家倪海厦先生补充鼻药两种:菖蒲辛夷散、麝香矾石散。菖蒲灰在蒲灰散中出现(菖蒲加滑石),有宣窍泻热之功,辛夷为升阳治上,治脑及鼻渊鼻塞之药,有辛散的功能。不能有效地除脑积水,只能当除湿的预防药。

麝香矾石散:麝香一,矾石五十。

麝香有开窍之功,当诛邪深入,诸窍闭塞神志为蒙,就一定要用麝香。矾石是燥剂。二者合之能深入病灶,所以湿症、炎症自消。此方治中耳炎、鼻窦炎均有效。

脑瘤积水,若水跑到脑部就发痉、抽筋,所以要先除水,用麝香矾石散可排出脑积水,形成干燥的脑部环境,脑瘤就会逐渐变小。小孩的脑积水证,初起用五苓散即可。

二、心积水

隔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熏黑,其脉沉紧,得知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肚子肿大,腹部心下痞硬,严重腹水,心积水会有,肝硬化、肝癌、胰脏肿大、脾脏肿大的病人也会有,辨证面色黎黑,脸黑的是心积水,脸黄、暗黄者是其他的积水。

木防己汤:木防己、桂枝各三两,人参四两,石膏如鸡子大十二枚,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防己是木防己不是汉防己,防己外行腠理,内行三焦,能通水气利水行,三焦水肿几乎都会用到木防己。桂枝扶心阳、人参补虚,石膏是去伏热。久病者必有瘀、宿食,因此易有伏热。不用甘草清宿食主要是有水。虚者这时会好,实者不会好,去石膏,用芒硝攻实、茯苓排水。

支饮与肺有关,有时与心积水有关,治疗时与支饮必须清楚辨证。否则心下或胁下有支饮好几个方(泽泻汤、厚朴大黄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小半夏汤、十枣汤、甚至小青龙汤证都是),如何区分?在痰饮咳嗽病脉有清楚地说明。水病灵活应用即可,根源都是表证失治引起的。有表还是以发汗为主。腰下肿当利小便,腰上肿当发汗。所以上焦有水都会看到阳药、发汗的药。

三、肺积水

用麻黄汤发发汗就解了。没用麻黄汤,就变成小青龙汤证,心下有水,里寒之证。如果再失治,或是表证未解,太阳伤寒误下也就变成十枣汤证。

十枣汤在各种严重的水病中,只要确定没有表证,很多积水都可用,包括肺积水、心积水、肝积水都有好功效。所以这里特别介绍十枣汤方,未来介绍各种癌症治疗时,前期都会用十枣汤来攻水,水没去除就会提供利于肿瘤生长的环境,导致治疗失败,所以致癌先治水。

如果没有干燥的环境,要谈治癌无异缘木求鱼。许多癌症,末期无策治疗,其实不是癌,而是水证无法去除。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鞭满,引胁下痛,呕即短气,短气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脉浮而细滑,伤饮。脉弦数者,有寒饮,冬夏难治。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水跟饮都是水、湿。停在肺里的饮跟水,综合饮证与水证的症状: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肺饮不弦,苦喘短气。支饮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很简单的辨证,肺底下有水,病人喘不能平躺,就用温药。温药就是十枣汤。

十枣汤方: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共研末,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八合,去渣,纳药末,强人服3克,嬴人服1·5克,平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匙。得快利后,糜粥自养。

十枣汤又名朱雀汤,属很峻很强排水攻水药。芫花有小毒,治咳逆上气,为行水去痰要药,主水肿去水气寒痰,主要去除胸腹积水。甘遂有毒,能去痰水、泻十二种水疾,破证坚积聚,利水谷道。当水渗入脏腑间的三焦,只有靠甘遂才能打通,治肺积水与子宫积水。大戟有小毒,为泻脏腑水湿要药。三药都有毒,用方要小心。通常用等量各1/3钱,一次只给一剂,早上六时服,因为此时开大肠经,大肠与肺相表里,效果较好。吃下十枣汤会上吐下泻,会一直上厕所,连续好几次近三个小时才会排空。如果下少者,第二天再服。用大枣是补其津液,为避免伤胃气,下利后一定要调理肠胃,所以吃稀饭顾脾胃,有胃气则无死证。

用十枣汤要速攻速养,无表证有水饮,就速攻。攻完就保养肠胃,甚至开用护肠胃的汤药来保护。临床上庸医不懂辨证,尚有表证就攻,又不知止护肠胃,结果就被攻死了。有了案例,越发的不敢用十枣汤,结果还能医治的也变成无法医治。这里肺、肝、脾产生的腹水,都可以遵照此准则医治。

病人阳气虚脱,流出油油的汗,是胃气很虚弱甚至没有了,不能再攻,要以扶正为主。

倪海厦先生台湾中医界是非常认可,学子普遍以其讲学教材作为导读伤寒经方的重要参考。

吴克潜:毛孔闭塞用麻黄。腠理闭塞用葛根。荣卫闭塞用桂枝。风塞用羌活独活。血塞用延胡郁金。肺气塞用桔梗前胡。心气塞用菖蒲远志。卫气塞用藿香川朴。肝气塞用香附川芎。

四、脾、胃积水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辨证: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主之。隔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熏黑,其脉沉紧,得知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

心下痞坚,辨证:木防己汤辨认,是脸黑、心病。前两条几乎相同如何分别?前者水饮所作、后者气分所作。前者因脾腹积水,所以胃部会很不舒服。后者胃没有不舒服,只是阳气循环不畅,阴阳不相得之证,造成寒湿凝聚,让肠胃的津液无法生化,所以肿起,用桂、姜、麻、辛、附子等阳药去寒。

方名、枳术汤:枳实七枚,白术二两。水煎分温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

分析:枳实破结实、消胀满、心下胀满、除寒热结。白术除湿,很简单的两味药。特别是枳实去胃中湿浊,常用记之。

五、肾积水

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肾水病很容易辨认,腹大脐肿、足逆冷面瘦。金匱没给药方,在伤寒里给了:真武汤。少阴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此为有水气。所以用真武汤加减来治少阴水病。

严重的肾积水会加生硫磺利水。生硫磺是很热的药,为温下焦肝肾之猛药,中病即止,不可强攻,速攻当止。全身性水肿、水肿很严重、或是金属矿物质挡住的,都用生硫磺才有功效。但是因为生硫磺有毒,一般医生不敢用,就错过救治时机。

六、肝积水

肝积水最难治,不同积水治法不同,初始积水和严重积水治法也不相同,主要讨论肝阴实证引起的腹水。这种腹水常常是肝癌、肝硬化患者。其他的肝积水,前面提到的很多适应的方子,但肝阴实证书上没写,宜搜集各家之说。

1、辨阴实阴虚

肝癌腹水症一兼证归结为脾肾阳虚或肝肾阴虚,治法多为健脾滋阴养肝。经方家不可思议。首先辨证阴实还是阴虚。病在阴无争议,肝堵了,邪气盛,当然是实证,怎会当成阴虚治疗。

2、治法

肝病开始(少阳证),多是表未解误下,导致水病。最初应是解表发汗,就不会有水证。误下后又失治,或滋阴药物,阴越来越实,水证越来越严重,终于回天乏术。

肝积水初期,会有犯肺之兆,此时没有做化疗、没有切片,阴实证不算严重,所以可以速攻。用十枣汤速攻(水症严重还可重用大戟甚至生硫磺),但是要立刻补其脾胃。

十枣汤三个小时内就把水排掉了,排掉后立刻健脾(柏子仁、黄芩、当归、白术、茯苓),依证治主证即可。攻养同用,很多肝硬化、肝癌初期的腹水都可以治好。如果阴实不重,没有腹水,应以少阳病来医,柴胡、黄芩、郁金、龙胆草等加减可以治好。

肝实到了晚期,就很难医了。脉得诸沉者,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肝癌末期腹水严重,脉反洪大者是死证。这时胃气虚不能再攻,肝邪犯脾要先扶正,以强脾实脾抵抗肝邪来犯,用甘淡渗利之法(如分消汤、补气枳实汤),去水扶正。还要去阴实,滋阴去实同用,选生附子、石硫磺、桂枝等阳药与炙鳖甲、茜草、川穹等破坚活血化瘀等药合开。有热、有黄证,则视证加减。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运用治水法所治病证达十六种,涉及原文27条。笔者就其部分原文概括为治水十法,浅谈如下:

一、温通心阳,化气行水

《太阳病变证·心阳虚欲作奔豚证》:“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65)。

太阳病发汗后,虚其心阳,心火不能下蛰于肾,肾水无以蒸化,则水停下焦,复有上逆之势,故脐下筑筑然跳动,如奔豚之将作。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温通心阳,化气行水。

方中重用茯苓以淡渗利水,且能宁心,以防水邪下逆;大枣健脾,脾健则有利于水湿之运化;桂枝、甘草温通心阳,并能助茯苓化气行水;心阳复,水饮去,则悸动可止。

二、温运脾阳,淡渗利水

《太阳病变证·脾虚水停证》:“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67)。

邪在太阳当汗,若施吐下,损伤脾胃之阳,致中虚水气上逆而心下逆满。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上蒙清阳,故起则头眩;脉沉主水,紧主寒,水寒为病,故以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温阳健脾利水。

方中茯苓淡渗利水,白术健脾燥湿,炙甘草补益脾胃,配桂枝更能温阳化气,平冲降逆,正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精神。若病水饮而误发其汗,不仅水饮不去,而阳气益虚,经脉失养,故身体振摇不能自持。

三、温胃化饮,通阳行水

《太阳病变证·胃虚水停证》:“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

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于胃必作利也”(355)。

茯苓甘草汤证为胃阳不足,水饮停于胃中所致,故口不渴而心下悸;水饮内停,胸阳被遏,不能达于四末,故四肢厥冷,治拟茯苓甘草汤温阳化饮,通阳行水。

方中茯苓淡渗利水,桂枝通阳化气,甘草和中,重用生姜温胃而宣散水气,合为温胃化饮、通阳行水之剂。悸而厥,均是水饮为患,故应先治水,是不治悸而悸自安,不治厥而厥自回之法。倘若水饮不去,阳气一时不能恢复,仍可再议治厥之法,否则水饮停胃,必浸渍胃肠,而发生下利。

四、温肺化饮,解表散寒

《太阳伤寒表实证·兼水饮咳喘证》:“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

伤寒表不解,是言其发热恶寒、头项强痛、无汗等证不解,为风寒外束之象。因其人素有水饮内停,外寒内饮、相互搏击,壅塞于肺,肺失肃降,则咳嗽喘息。水停心下,干犯胃腑,以致升降失常,故令干呕。然水饮为患,随气机升降,所到之处皆可发生病变,如水饮趋于肠胃则下利;壅塞于上,阻碍气机,则咽喉有噎塞感。若水饮内停,以致气不化津,亦有口渴之象,然而毕竟属寒饮,故渴而不能多饮,或喜饮热汤。治以小青龙汤外散风寒,内化水饮。

方中麻黄发汗平喘,兼能利水;配桂枝则增强通阳宣散之功;芍药与桂枝配伍,功能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散寒化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半夏降逆化痰,甘草和中;凡水寒射肺之咳喘,用之多验。《金匮要略》中,用本方治溢饮及咳逆倚息不得卧等证,重点在治寒饮咳喘,不论有无表证,恒可酌情用之。

五、和解少阳,温化水饮

《少阳病兼水饮证》:“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152)。

盖少阳手足常互相影响,少阳枢机不利,疏泄失常,则三焦因之壅塞而失决渎之职,故使水饮停内,小便不利。饮结于胸,胸胁满微结,水饮停蓄,气不化津,故口渴。病在三焦,尚未涉及胃腑,故不呕。但头汗出是气机不畅,阳气不能宣发,郁而上蒸所致,故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以和解少阳,温化水饮。

方中柴胡、茯苓合用,和解少阳之邪;瓜蒌根、牡蛎同用,能逐饮开结;桂枝、干姜、甘草同用,能温化水饮。少阳和解,三焦通利,则水饮可除。

六、温肾散寒,以利水气

《少阴寒化证·阳虚水泛证》:“少阴病,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真武汤主之”(316)。

少阴阳虚,下焦寒盛,水气不化,浸淫肌体,故四肢沉重疼痛。脾肾阳虚,水气侵渍胃肠,故腹痛下利。水寒之气停蓄于内,则见小便不利。水饮内停,随气机升降,无所不到,或上逆犯肺为咳,或冲逆于胃而呕,或水寒下趋大肠而下利更甚,或下焦阳虚不能制水而小便不利。这些证候都是肾阳虚,水气不化所致,故用真武汤温阳散寒,以利水气。

方中附子辛热以壮肾阳,使水有所主;白术燥湿健脾,使水有所制;生姜宜散佐附子之助阳,是于主水有散水之意;茯苓淡渗,佐白术健脾,是制水中利水之用;芍药既可敛阴和营,又可制附子刚燥之性。肾阳复,水气化,则诸症可愈。

七、化气行水,表里同治

《太阳腑证·蓄水证》:“太阳病,发汗后……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五苓散主之”(71)。

表邪未尽,太阳之邪随经入腑,影响膀胱气化功能,水道失调,邪与水结而成蓄水之证。外邪不解,故脉浮、身有微热。膀胱气化不利,津液无以输布,故小便不利而渴欲饮水,用五苓散化气行水,兼以解表。

方中桂枝通阳行水,能散肌表之邪;白术健脾燥湿;猪苓、茯苓、泽泻利小便,导水下行,合为化气行水、表里同治之方。本方重在化气行水,无论有无表证,只要膀胱气化失常,水饮内停,小便不利,即可酌情应用。膀胱之气化,则蓄水可行。

八、疏泄肝胆,清热利湿

《阳明腑证·湿热兼里发黄》:“……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38)。

若汗出仅限于头部,至颈而止,身体无汗,是热邪不及外散而郁蒸于上,加之小便不利,则湿无下行之道。因内热而渴欲饮水浆,因小便不利更增湿邪,以致湿热薰蒸,影响肝胆疏泄,胆汗外溢,发为黄疸,故以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苦寒清热利湿,并有疏泄肝胆,推陈致新的作用,为清热除黄之要药;栀子苦寒以除烦热,清泄三焦而通调水道;大黄导热下行,以泄湿热壅遏毒邪。湿热得去,三焦通利,肝胆不受熏灼,故小便当利,“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九、养阴润燥,清热利水

《阳明腑辨证·辨阳明清法三证》:“……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猪苓汤主之”(226)。《少阴热化证.阴虚水热互结论》:“少阴病,下利六七月,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319)。

前条指阳明病误下后,余热未清,津液受伤引起水热互结。后条为少阴病邪从热化,既耗伤津液,又影响水道通利。然二者病机主证相同,故治法一致,均以猪苓汤养阴清热利水,阿胶滋阴润燥,滑石清热利水而不伤阴,猪苓、茯苓、泽泻渗淡利水。诸药合用,共奏养阴润燥、清热利水之功。

十、泻下逐水

《太阳病类似证·悬饮证》:“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鞭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157)。

外有风邪,内有悬饮,应当先解表,表解后,方可攻逐饮邪。饮为有形之邪,停结于胸胁之间,以致胸阳被遏,气机壅滞,故心下痞鞭而满,牵引胸胁疼痛。水饮在胸,肺气不利,所以呼吸短气。肺合皮毛,因肺气不利,毛窍之开合失常,故汗出。由正邪相争,故发作有时。饮逆于胃则干呕,下趋于肠则下利,上攻于头则头痛,这都是水饮内结,走窜上下,充斥内外,泛溢周身所致,故以十枣汤峻逐水饮。

方中芫花、甘遂、大戟是逐水剧药,而以甘遂之力最峻。三药合而用之,其力尤猛,故用大枣十枚煎汤服下,以顾护胃气。

综上所述,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述治水虽有十法,然其治水总则不外扶正与祛邪。如健脾利水、温肾利水是以扶正为主;而泻下逐水、清热利湿是以祛邪为主。其所治病证为脏腑功能失调、水饮痰湿为患的病证,如心阳虚,肾水不化,水停下焦之欲作奔豚证;胃阳不足,水饮停于胃中所致的茯苓甘草汤证;膀胱气化失常,水饮停蓄之蓄水证。由此可见,《伤寒论》不愧为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的古代医学著作。

头晕、眩晕、晕厥的区别

晕有很多种晕法,一般分为三种——头晕、眩晕、晕厥。晕不是病,只是身体发出的一个危险信号。但你得注意,不同的晕,往往意味着不同的病情。

头晕

几种晕里,“头晕”是程度最轻的一种。医学定义的头晕是这样的——一种昏昏沉沉的感觉,也就是一些人所描述的“头昏脑涨”、“头重脚轻”。再形象些说,高血压病人发病时的感觉、睡眠不足及饮酒过量时头昏沉沉的感觉,就是头晕。头晕时你不会感觉到天旋地转,不会突然倾倒,眼球也不会震颤。如果你的晕,属于“头晕”,那么一般而言,你应该去医院看内科。因为,头晕多为内科各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各种原因贫血、多种原因的供血不足等所致。

眩晕

判断你是不是眩晕,方法很简单。只要留心自己晕的时候有没有“天旋地转”就可以,如果感到周边的东西都在转,或者上下浮动、左右摆动,那么就是眩晕。症状虽然严重,但是人的意识是清醒的。如果出现眩晕,患者应该考虑去看耳鼻喉科或神经内科。平时不要蹲下后立即站立,这是一种危险的动作,当人突然从低位站起来时,颅内的血压较低,血液灌注不足,导致大脑暂时性缺血,一直眩晕。

晕厥

晕厥,就是通常所说的晕倒、昏迷、不省人事。它是突发暂时性脑缺血引起的短暂意识丧失。晕厥发作的病因很多,可分为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性晕厥、心源性晕厥和脑源性晕厥。如果你的晕,是“晕厥”的那种,当你出现晕厥情况时,一定不要疏忽大意,要及时就诊。应当去医院看神经内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