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985废物的集体失意及其超越》的文章又在网上引发热议。 缘由在于2020年5月,豆瓣网上成立了一个“985废物引进计划”的研究小组。 短短半年不到的时间,就聚集了11万国内双一流院校的在校生和毕业生。 这些自嘲为“985废物”的同学在线上分享学业、生活、求职等方面的失败故事。 豆瓣小组中的不少成员吐槽讲自己只能是“小镇做题家”,并不是什么社会精英。 文章在分析当前文化背景下,深层的原因在于: 985高校毕业生往往被视为教育精英的形象,却受到阶层固化、市场经济物化的冲击,由此而成为新的阶层焦虑群体。 小组中的不少网友纷纷吐槽: 所谓“985废物”,多是被外在的社会氛围和不良的家庭环境所“废”。 不少网友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人生:“青年时的捧杀,被捧得越高就摔得越惨”。 他们强烈地指出: “985的学历,在20岁的阶段是父母在亲友之间炫耀的资本, 而一旦从高校毕业,在30岁时便成为大家嘲讽一事无成的枷锁”。 更多的同学把“985之废”的原因归结为自己的家庭教育。 “小镇做题家”的出身、从小到大乖巧的性格, 都成为成年之后“不会来事儿”、“混不开”的根源。 “学生时代给家庭省下的心,全都在成年后反扑”。 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大学生作为社会精英的形象, 和改革开放的40年进程全面紧密相连。 985大学在制造大学生精英的过程中,也不断地稀释着社会公众对精英概念的理解: 一般性的精英不再成为众人羡慕的对象,被淹没在市场经济的氛围中。 只有一小部分胜者通吃的精英成为耀眼的明星。 “小镇做题家”也成为“985废物”群吐槽的对象: 不少985高校在校大学生,上大学前通过题海战术获得了暂时的学习优势, 但进入大学后,这种小镇优势被大城市的创新文化逐渐消解。 文章中指出: 985精英学校往往强调,优秀的学生应该具有开放的特点, 如家庭教养、学识广博、思想前瞻等, 而“小镇做题家”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不具备这种特点。 此外,“小镇做题家”的群体往往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表现出任性的个性, 和原生家庭的父母有着更多的冲突和矛盾, 父母身上往往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急迫感,由此而导致代际冲突加剧。 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的认知要理性的看待: 首先,985名校光环被消解是社会正常发展的一个产物。 对青年人评价仅从985作为唯一的维度, 对其他的青年显然不甚公平。 理性看待名校光环,认识到进入大学并非一劳永逸的终点, 这才是社会成熟的一种表现。 其次,自信的群体才勇于自我调侃。 985的群体把自己视为废物,显然是有自嘲的成分在里边。 某种程度上,这也意味着该群体的年轻人既能自信面对困境,也在寻找东山再起的机会。 第三,给各位备考的同学要永不妥协。 不能在焦灼恐惧和忧虑中“自废武功”, 既要知行合一,把自己对人生未来的梦想落实到行动努力中, 也要逐渐学会和世俗社会的和谐,改变“不成功则废掉”的极端思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