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病例投稿分享!

 23流星23 2021-05-03

医学影像APP,打造伴随医生快速成长的影像学习社区。与影像园(Xctmr.com)一起提供最全面的影像案例库、基础(解剖、病理、影像诊断)知识、影像技术及考题等,为医生提供最佳的医学影像参考。

经典病例

【所属科室】泌尿外科

【基本资料】患者,男,62岁

【主诉】发现右肾占位2年

【现病史】患者2年前在当地医院彩超体检发现右肾占位,未予治疗。

【影像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影像表现】双肾大小、形态尚可,右肾上极见类圆形等密度结节影,大小约1.8×1.6cm,CT值 43HU,皮质期、髓质期及肾盂分泌期CT值分别约55HU、67HU、61HU,病变边缘与肾实质分界欠清,右肾动静脉显影良好。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影。

【本病例分析】老年男性,右肾上极见类圆形等密度结节影,大小约1.8×1.6cm,CT值 43HU,增强扫描呈轻度延迟强化,病变与肾实质分界不清,插入肾实质(红箭头),需要考虑到淋巴瘤。

【结果】

手术记录:右肾上部偏腹侧可见一个突出于肾实质表面的肿物,直径约2.0cm,质地较硬,血运差。

病理诊断:大B细胞淋巴瘤

【病例小结】

原发肾脏淋巴瘤( primary renal lymph oma, PRL)患者全身浅表及深部淋巴结不肿大,骨髓穿刺检查无异常细胞,绝大多数肾脏淋巴瘤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大B 细胞淋巴瘤占绝大多数;霍奇金淋巴瘤罕见,也有黏膜相关淋巴瘤累及肾脏的报道。PRL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由于肾脏缺乏淋巴组织,可能原发于肾脏或由造血细胞迁移到肾脏后形成肿瘤,也有学者认为肾脏淋巴瘤可能起源于肾包膜或肾周脂肪组织,浸润肾间质后形成肾脏淋巴瘤;原发肾淋巴瘤罕见,其中多灶性原发淋巴瘤更为罕见。

肿瘤多双侧发生,肿瘤密实,但占位效应相对不明显,边界欠清,无包膜,瘤内可见相对正常的血管,部分病变形态不规则,且病灶与肾脏交界面不规则,瘤肾互为穿插;肿瘤沿着包膜爬行生长,形成被膜尾征;部分肿块跨越肾脏包膜,形成肾周软组织肿块。肾脏淋巴瘤一般不出现肾孟积水,即使肾门被肿瘤包绕,肾脏的血供和排泄受影响也较轻,但肾窦淋巴瘤可影响肾功能。部分淋巴瘤组织主要位于肾脏周围,形成不规则软组织肿块,肾脏被肿瘤“封入”,类似于铠甲征。肾周淋巴瘤可以跨越肾脏被膜生长,可以侵犯或者不侵犯肾脏皮质。MDCT动态增强表现及其病理基础肾脏淋巴瘤多为少血供肿瘤,动态增强扫描时多呈轻度~中度渐进性延迟强化,皮髓交界期病灶呈轻度强化,强化欠均匀;实质期病变呈轻度中度强化,较皮髓交界期时强化明显,且强化均匀。肾脏淋巴瘤的强化特征与淋巴瘤以单一细胞堆积为主而肿瘤间质血管相对较少有关。其它少见强化方式包括病灶内点状或结节状强化、一过性片状强化和环状强化等。累及肾门的病灶可显示肾脏动脉和静脉,其形态和走行均相对正常,即“血管漂浮征”。巨大肾脏淋巴瘤于皮髓交界期扫描时可在肿瘤内显示残余的肾皮髓质,后者似乎残留于肿瘤内。皮质期增强有助于显示肿瘤与肾脏和肾实质被膜的关系。实质期是检出肾脏多发淋巴瘤的最佳时机,不仅能显示病灶的具体数目,且可显示病变的形态、境界、均匀度等,皮髓交界期有助于显示病灶的性质,但检出病灶的能力明显不及实质期。

需要与以下疾病鉴别:转移性肿瘤,一般呈环形强化,强化不均匀,病灶内常可见坏死区。透明细胞癌,透明细胞癌坏死、出血和囊变常见,其强化程度高于淋巴瘤。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好发于中老年女性,可出现反复尿路感染、上尿路结石及梗阻,CT表现为肾内局限性或弥漫性囊状低密度病变伴肾周筋膜增厚。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