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释义】 本穴位于第4腰椎棘突下,命门之下二椎,是人体真火阳气到达命门所必须经过之关隘,故叫阳关。因该穴位于腰部,故名腰阳关。 【定位取法】 该穴位于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左右双髂嵴连线经过第4腰椎棘突下,即是该穴。如臀部肥胖或体形特殊的患者,则可从骶椎用手指向上按压,从骶椎向上出现明显凹陷处即是第5腰椎棘突下(因骶椎棘突形成的凹陷不明显) ,再向上1椎的凹陷即腰阳关。另用简便取穴法,双髂嵴连线约过第4腰椎棘突下,此处即为腰阳关,但此法不甚准确,尤其腰臀部肥胖的患者,临床应用时要特别注意。 【穴性特点】 督脉主一身之阳,又称“阳脉之海”,督脉所辖经穴阳气特别旺盛,其中腰阳关、命门、至阳、百会等是典型代表,而腰阳关是补充下焦及腰部阳气的要穴。该穴位居腰骶部,为人体上下左右活动的最大承受力之处,亦为人体督脉阳气必经之关隘。阳气至此,最易受到阴邪所滞,故凡疲劳或人体阳气不足者,多首先表现为此处特别酸痛,故此穴为治疗腰痛和通调督脉的重要穴位。具有通调腰骶部阳气、固肾精、壮腰膝、祛除下腰部寒湿、舒筋活络止痛的作用。 【主治概要】 1.本穴居腰骶部,其深面为盆腔生殖、消化系统之所在,可用以治疗因下焦阳气亏虚或感受寒湿之邪阻遏腰部阳气所致的泌尿生殖、消化系统疾病,如月经不调、带下、遗精、阳痿、泄泻等。 2.本穴位于下腰部,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腰扭伤,腰肌劳损,腰骶疼痛,下肢痿痹等症,这是腧穴的局部治疗作用。 【临床应用举例】 1.坐骨神经痛 指坐骨神经通路沿腰、臀、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以及足背外侧疼痛,疼痛常呈持续性钝痛,阵发性加剧,也可表现为烧灼样痛、刺痛,导致行走弯腰困难。根据病变位置本病可分根性与干性2种:根性病位来源于椎管内神经根受刺激,如椎间盘突出症压迫神经根等;干性可来源于椎管外坐骨神经通路上任何一个部位的炎症或压迫等刺激,如梨状肌综合征等。腰阳关主要适用于腰骶部病变的根性坐骨神经痛。 电针法:患者侧卧位,常规消毒局部皮肤,以腰阳关为主穴,酌配环跳或足三里穴,取28~30号2~3寸毫针,快速直刺入穴位约2寸。得气后再深刺至针下有空虚感处,将电针治疗仪接于针柄上,先以密波(50~100赫兹)高频脉冲电流刺激5分钟,再换以疏密波(2/100赫兹)电刺激20~30分钟,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宜。每日1次, 10次为1疗程。 2.遗精 遗精以非性交时发生精液遗泄为主要特征,有梦遗、滑精的区别。梦遗为夜间有淫梦,精随梦泄;滑精为无梦而滑泄,甚或清醒时精液自流,或有所思慕而精液自流,或见色而精液自流。梦遗和滑精均有各自的特征,相比较而言,遗精病轻,滑精病重。患者多伴有头昏失眠,精神萎靡,腰腿酸软等症状。中医学认为其病机为肾之封藏失职,精关不固。 悬灸法:嘱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术者站于其侧面,用艾条对准腰阳关穴(距离以患者能忍受为度) ,施行悬灸法,时间10~15分钟。每日1次, 10次为1疗程。 3.痛经 指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并有全身不适,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2种。经过详细妇科临床检查未能发现盆腔器官有明显异常者,称原发性痛经,也称功能性痛经。继发性痛经则指生殖器官有明显病变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肿瘤等。本病临床以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发生阵发性下腹疼痛,或痛引腰骶为主症。痛剧者可放射至股内侧及阴道、肛门,多数患者小腹有凉感,喜温喜按。除腹痛外,可伴有恶心、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还可伴有头昏、头痛、肢体乏力等。本病属于中医学“经行腹痛”范畴,多由情志不遂,肝郁气滞,感受风寒而致,素体阳虚多见。 (1)毫针刺法:在痛经发作时,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腰部,常规消毒后,用30号2~3寸毫针在第4腰椎棘突下进针直刺,深刺至硬脊膜,施捻转手法,刺激量要大。一般5分钟左右即可止痛。 (2)穴位贴敷法:取当归、川芎、吴茱萸各等份,共研细末,以白凡士林调成膏状,于经前3日敷于穴位上,每日1次,直至经净。 4.急性腰扭伤 为导致腰痛常见原因之一,属中医“腰痛”病范畴。本病多有外伤史,表现为下腰部肌肉痉挛,剧烈疼痛,活动困难,甚至不能下床,有明显局部压痛。X线摄片应排除腰椎骨折等。由于急性腰扭伤发病突然,局部剧痛,病因病机属闪挫伤筋及血瘀经脉。 毫针刺法: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后,用30号2寸毫针在第4腰椎棘突下进针,直刺或向上倾斜进针,施捻转补泻法。每日1次,一般两三天即可见明显疗效。要注意的是腰阳关适合治疗急性腰扭伤出现腰部正中压痛明显的患者。如以腰部两侧肌肉压痛明显者,则常取委中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