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盼:找寻根的方向

 彳亍的浪漫 2021-05-06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后思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是文学史上非常著名的辩论之文,惠子抓住事物的本质,而庄子则巧妙的避过,用他的智慧,或者说用故意岔开话题的方式说了理,辨了论。基于此,我们要带领学生学习什么呢?要像谁学习呢?

我的设计思路是:先解决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文言文的关打通;然后,把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引申到实际生活中,(刚好班级里发生了一件事,一位女生因不理解其母亲而对其母亲出言不逊)让学生们把两件事放在一起讨论;最后,根据讨论的结果写出能表达自己观点的文字。

课堂上,我按照设计的思路进行着,微笑着(满面和善)对学生说话,积极地把学生引到所设计的生活情境中,也如期的让学生讨论,写作。可是,自己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课后的同组交流,评课。一位老大哥先是夸赞我教态好,能一直温和对待学生;普通话标准,板书漂亮;学生讨论很积极,老师很会引导等。但是他也很直接的提出了一个问题:“你的课想表达什么?课文表达了什么?二者是一直的吗?语文课的作用是什么?”这让本来笑容满面的我顿时僵住了。

按照他的提问,我重新坐下来静静地思考我的课,果然,自己发现了大问题。
一:我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上成了思想教育课。
       在课堂上,我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故事上,用在了生活中。忽略了课文本身,注重了借课文引发的思考,很片面的把文章和教育孩子如何看问题,该怎么样和母亲交流,忘记了课文本身所想要表现和表达的。
二:语文课的功能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结合我的设计和课堂教学,回头看看我是怎么样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用了听、说、读、写的方式,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老师循循善诱等,但所有的这些都是建立在错误的理解了文章的基础之上,用了非语文的方式来上语文课。试想,一个刚开始就错误的决定,能得到正确的结果吗?
三:把握住文章的主旨是关键。
      本文是著名的世纪之辩论,是辩论的典范。我们应该带领学生走进两人,看他们是如何说话,如何正确、适当的实用语言去进行辩论。应该主抓的是语言的赏析,当然这需要前面的一些基础作保证。但是,我并没有抓住。
四:课堂里的细节处理。
      同事的评课里提到一个小问题,其实是个大问题。那就是我在课堂上的提问存在问题。意思表达不够清楚且指向不明确,语言不精练,拖泥带水。不仅让学生听着迷迷糊糊,就是听课的老师也是是是而非了。

介于此,我是重新的又把这一刻学习了一遍,而且是最用心的学习了一遍。
我要学习的是庄子与惠子如何正确,恰当的使用语言、如何抓住对方的问题进行辩论、如何抓住事物的本质,把握问题的主旨进行叙说、如何利用智慧把问题解决掉。其根本就在于抓住根本。简言之,就是教学要有根,并能循着根的方向。
不然,就会胡乱的瞎撞,即使有最好的身体,最充实的补给,和最善于思考的头脑也无济于事。
因为,语文课要做语文的事,仅此而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