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这谁说的,不是我!

 桑田沧海d8984d 2021-05-06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出自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中,原文为:

宫大惊曰:“适才误耳,今何为也?”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千百年来,因为罗贯中的这句话直接把曹操给抹黑了。加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称霸于北方,而人们也就认定了曹操就是心狠手辣、残暴不仁的奸臣。那历史上究竟有没有曹操杀吕伯奢全家这档子事呢?曹操又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

一、正史中的曹操

在正史陈寿的《三国志》中并无曹操杀吕伯奢全家的记载。众所周知,陈寿是三国时的蜀汉及西晋时期人,曾在蜀汉任职黄门侍郎及观阁令史等,公元263年,曹魏灭掉了蜀汉,按说最先抹黑曹操的也该是陈寿了,可他在《三国志》中却是客观公正地评价了曹操。

陈寿评价曹操为“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又引用了他人对曹操的评价:梁国的桥玄认为“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的何颙认为“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南阳的许劭说曹操为“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曹操20岁举孝廉,入京都洛阳为郎。他申明禁令,严肃法纪,不畏权贵,敢用五色棒将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处死;黄巾起义爆发后,与皇甫嵩等平定叛乱,因功封为济南相,期间整饬贪赃枉法的权贵们,使“政教大行,一郡清平”;当冀州刺史王芬等趁天下大乱欲拉拢曹操加入时,被曹操果断拒绝,后来王芬果然兵败自杀;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与宦官“十常侍”火拼,西凉董卓乘机进京,倒行逆施,身为典军校尉的曹操不愿与董卓同流合污,于是逃出京师洛阳,到陈留起义兵讨伐董卓。

这些都说明曹操有胆有谋、不畏权贵、吏治严明以及眼光长远等等,起码也不是奸诈残忍的小人所为吧。

二、其他史料中关于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记载

关于曹操杀吕伯奢的记载出现在东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中,其中有三个版本:

第一种《魏书》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第二种《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第三种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第一种是曹魏编写的史书,自然是站在曹操的立场之上,说曹操杀吕伯奢家人是因为吕伯奢的儿子和家客们先动手抢劫曹操的马匹物品的,所以曹操才杀了他们。

第二种和第三种意思差不多,都是曹操以为吕伯奢的家人要谋害自己,故而先下手为强,把他们杀死了。第三种还说了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正是这句话演变为后来《三国演义》中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同时,从以上三种记载中我们还发现:1.三种情况中吕伯奢本人都不在家,曹操杀的是吕伯奢的家人;2.陈宫并未跟随曹操一起逃。

三、《三国演义》中曹操杀吕伯奢全家

曹操刺董卓未成后,就一路逃出了京城洛阳,路过中牟县时,被守城士兵捉住,县令陈宫感其豪义,救出曹操与他一起出逃。

逃到成皋(今河南汜水县西北)时投在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家中,吕安顿好家人后往西村沽酒,曹听见庄后有磨刀之声,又听见里面人说“缚而杀之,何如?”曹操以为是杀自己,就先下手为强,一连杀死吕家八口人,再看时,原来是准备杀猪来款待自己的。

陈宫说道:“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二人立马就走,路上碰到买好酒菜往回走的吕伯奢,曹操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又将吕伯奢杀死。陈宫气得说:“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看了《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罗贯中是明显的亲蜀汉而排斥曹魏的,他在演义中将刘备诸葛亮等蜀汉君臣标榜的如何如何的勤政爱民和以“克复中原,恢复汉室”为己任,而曹魏则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乃至曹操的儿子曹丕篡汉称帝等等,对汉室都是大不敬之罪,故而再加上一些奸诈狡猾、心狠手辣之类的等等来更进一步渲染曹操的“奸雄”。 

与正史不同的是,演义中的曹操不仅杀了吕伯奢的家人,还明知故犯赶尽杀绝地杀了好心买回酒菜的吕伯奢,进一步彰显了曹操的心狠手辣和残暴不仁。同时以陈宫作为杀人的见证又为日后曹操杀陈宫埋下伏笔,这也显露出曹操的心胸狭隘和杀人灭口的心机。罗贯中将曹操形容为“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文章有神霸有气,岂能苟尔化为群?”

不能不说,文学的渲染力远比正史的传播更为广泛、更为深得人心。这使很多人们忽略了曹操的功绩,是的,曹操挟持穷途末路的汉献帝迁都许昌后,以武力逐步统一了混战不休的北方;他兴修水利,施行屯田,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唯才是举,打破世族门第观念,起用有才能的人;治军严整,法令严明,文韬武略,统一北方,远征乌桓。这些都为曹魏的强盛和最终灭蜀亡吴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近代伟人毛主席就多次与人谈论三国中的故事,说到曹操时,他充分肯定曹孟德的历史功绩,说曹操绝非“奸雄”,而是对历史发展颇有建树的“英雄人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