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迈锡尼时期经济迈锡尼文明是希腊本土的青铜文化,考古学上通称为希腊底文化。在青铜文化的早期,迈锡尼文明和米诺斯早期基本上是同步发展的,都属于原始公社制度的最后阶段,奴隶制国家尚在孕育中。早期希腊底文化是从希腊本土的新石器文化逐步发展而来的,又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来自巴尔干半岛、小亚等地移民文化的影响。当时,伯罗奔尼撒的经济与文化可能与基克拉底斯群岛的关系更为密切。 约公元前2500- 前2200年的早期希腊底文化第二阶段,伯罗奔尼撒半岛上已出现设防的城堡,城内建筑包括陶瓦盖顶的高大住宅,文明的萌芽已经出现;公元前2000- 前1600年的中期希腊底文化时期,北方的印欧语族人南下,并逐渐布满希腊。移民的浪潮此起彼伏,米诺斯文明也同时对希腊南部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作用,突出表现在各地相继发现了特色鲜明的米诺斯陶器。当中期希腊底文化结束之时,迈锡尼文明诞生了,于是米诺斯文明与迈锡尼文明共同构成了爱琴文明,古代希腊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迈锡尼文明主要是通过考古发掘得到了解的。著名的考古学家谢里曼通过对古希腊传统故事的研究,在迈锡尼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发掘工作,获得了震惊世界的发现,证实了许多传说中的历史。在考古文化中,迈锡尼包括晚期希腊底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公元前1600- 前1500年,根据迈锡尼的王族墓葬称为" 竖穴墓王朝时期" ,这一时期出土的许多泥版文书记载了当时奴隶制生产和生活的一些情况;第二阶段在公元前1500- 前1400年间;第三阶段为公元前1400-前1100年左右,这两个阶段称为" 圆顶墓王朝时期".第一阶段是迈锡尼文明的初期阶段,到圆顶墓王朝时期,迈锡尼的经济发展到繁盛阶段。 由于迈锡尼时期国家制度还不十分完备,原始公社的军事民主制度仍有一定影响,所以当时希腊的经济处于私有制在公有制逐渐解体的基础上迅速发展的状况。希腊的土地制度在这一时期基本上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公社所有地或公有地,一类是不属于公社掌管的土地或私人土地。由于多山,希腊的耕地十分缺乏,只占国土面积1 /6 左右。群山分割成的各个小块土地往往就是一个古代城邦的领土范围,仅有沿海平原或内陆的河流两岸可提供一些耕地,所以农业产量不高,农业经济始终不很发达,占城邦土地一大半的山谷丘陵地带则宜于放牧,因此每个城邦都有平原与山地之分。平原地区人口较为密集,组成了村镇和城市,以农业和手工业、商业为主,沿海的渔业也是重要的经济生产手段;山区的居民相对零散稀少,生活贫苦,交通不便,以林、牧业为主。由于气候温和,沿海平原盛产橄榄、葡萄和小麦等,不过农产品很难满足工商业城市的需要,所以许多大城市的一部分粮食依靠海外进口提供。当时的耕地不论公地还是私地,都有租佃的制度,可由私人租种。 公社的公地还有一种负担义务的占有制,叫做"卡马" ,即耕种这种土地要为公社负担某种义务劳动。公地佃耕者和卡马地耕种者的土地基本上都是小块的,大面积的土地则属于国王、宫廷贵族和地方贵族、神庙和僧侣集团等;也有一些私地属于公社的上层分子和有特殊技艺的人。大部分农村的土地都由当地平民租的耕种。土地的计算方法是以一定容量的小麦为单位。当时,国王可以用各种借口对公社以外的土地无限制的占领,贵族兼并土地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土地私有制度正在发展和完善。 竖穴墓王朝时期,迈锡尼的手工业和商业已相当发达,其中金属制造工业、制陶业和建筑业比米诺斯文明有了显著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区别。当时,宫廷、神庙和贵族都拥有不少奴隶,一些技艺高超的手工业者也有少量奴隶,为迈锡尼的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在国王和贵族的墓葬中,出土了大批青铜武器和金银器,包括用金银镶嵌的青铜短剑及金面具、金额带、金角杯、金指环、金印章、金杯、银罐等。数量极为丰富,有一座墓出土器物达870 件,工艺之精美令人赞叹。这时期的金属制品大都仿效米诺斯文明的风格,也有一些受到埃及和西亚的影响。考古发掘清楚地表明,当时的金属制造业与埃及、西亚和古代中国商王朝的金属加工业发展水平是不相上下的。 制陶业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圆顶墓时期制陶业发展很快,迈锡尼的陶器大量远销海外,爱琴海地区和东方许多国家都发现了迈锡尼的陶器。在埃及、叙利亚、腓尼基、塞浦路斯、意大利南部、利巴拉群岛等地的考古发掘中,都有迈锡尼陶器出土,数量超过了各地曾发现的米诺斯陶器。 迈锡尼时期的建筑与米诺斯文明有类似的风格,但也有显著的区别。公元前1400- 前1300年间的迈锡尼城几经扩建,达到空前宏伟的规模。这座城市与克里特王宫全无防御设施的情况完全不同,有巨石砌筑的高大城墙环山为屏,石墙厚达5 米,高约8 米,城堡大门置于城墙凹道的尽头,便于攻守。门楣上立有三角形石刻,表现的是双狮拱卫一柱的形象,此即著名的" 狮门".城堡内的王宫建筑层楼曲折、厅房众多,且喜用上粗下细的园柱,这些特点与米诺斯王宫的建筑风格相近。不过,迈锡尼王宫以中央大厅为主的对称布局却与米诺斯不同,表现出自己的特色。迈锡尼文明的遗址至今已发现1000多处,其中迈锡尼附近的著名城堡梯林斯,也反映出当时建筑业的巨大成就。这座城堡的巨石城墙平均厚7.5 米,最厚处达17米,有的城墙内设有隐蔽的通道、武器库和守军营房,城堡内也有规模宏大的王宫,反映出当时社会进步的状况。 迈锡尼文明时期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商业,其中海外贸易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公元前1700- 前1600年间,古代埃及正处于第二中间期,国内政局混乱,经济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西亚的叙利亚、巴勒斯坦一带也战乱频繁。这时,迈锡尼的印欧语族诸部在商业活动中常伴有海上劫掠,使得部落头领迅速积累了大量财富,从而在私有财产急剧增加的基础上出现了早期国家的雏形。海外贸易是迈锡尼文明与周围地区交往的主要途径,也是古希腊经济的特点。当时不仅迈锡尼的陶器远销地中海沿岸各国和埃及,而且橄榄油、葡萄酒等希腊特产也都成为大宗出口的商品。迈锡尼商人依靠海上武装力量和越来越雄厚的经济实力,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自己的商站,并逐渐形成长期的、固定的海外贸易市场,通过海外市场的渠道与许多国家联系,为希腊本土带来不断增长的财源,进一步促进了古代希腊的经济发展。 考古发掘出的迈锡尼古老的线形文字,大部分记录了王宫库藏和各地贡物的情况,是极其重要的古希腊经济文献,对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有重大的意义。在派罗斯发现的泥板文书中,记载了公元前1660- 前1450年间宫廷内的经济资料,如其中A 类泥板记载了女奴631 人,女童376 人,男童261 人,总计1268人;A类另一种泥板记录了女奴370 人,男女童共339 人,总计709 人。这些人都是奴隶及其子女。有一块泥板记录了一个奴隶主拥有成年女奴32人,少年女奴5 人,男女童19人,反映出奴隶占有的基本状况。这些奴隶的来源有外地俘虏,也有些是通过买卖交换得到的。当时奴隶和自由民结婚所生的子女也是奴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奴隶的境遇十分低下。 公元前1250年之后,迈锡尼文明逐渐走向衰微凋落,其原因有内外两个方面。从外部的影响来说,这时与迈锡尼有密切交往的埃及和赫梯两个东方大国正面临盛极而衰的局面,使迈锡尼经济的重要来源海上贸易收入大减,同时,迈锡尼各城邦也不断受到外族侵扰;从内部来说,在外族入侵的压力下,随着奴隶和贵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希腊各地的阶级斗争越来越剧烈。 经济衰落迫使贵族统治集团更热衷于武力掠夺财富,于是各城邦之间的战争也日益频繁,规模越来越大了。 公元前12世纪初爆发的特洛伊战争,使迈锡尼的经济蒙受了重大损失,希腊北部的多利亚人乘虚而入,南下占领了伯罗奔尼撒,迈锡尼文明各国的中心城市先后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被毁,使古代希腊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曲折发展的新阶段,即荷马时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