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师——静下心来与自己真正的对话

 袁占舵 2021-05-07

名师——静下心来与自己真正的对话

李素怀老师负责爱研会“五个一工程”中的沟通主题,心中有点忐忑,担心她自己设计的活动内容不会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学习和成长。李素怀咨询了王军老师,之前他负责观影聊教育活动,李素怀蛮喜欢从一些视频或是影视剧中找到学习的素材,来进行自我成长。

小军老师马上发给李素怀202015[面对面]谭文斐:给父亲的一封信节目视频,看完后,很受触动,决定从这部采访视频中去捕捉李素怀们自身存在的局限和困惑。去疗愈李素怀们未曾疗愈的痛。

采访视频讲述的是20191226日,国际顶级医学期刊之一的《柳叶刀》在其官网首次以中文形式发布了一篇中国学者的文章《给父亲的一封信》,这封写给已经去世的父亲隔空家书通过媒体的传播感动了无数人,这封信的作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副主任谭文斐,在采访中他讲述了他与父亲两代行医人的故事。

父亲两次手术事故,成为父亲无法释怀的心结,但是却在谭文斐心中栽种下抗拒,暗下决心不去从医,还是在父母强烈的要求下,报考了医学院,谭文斐用他自己的方式抗拒这份选择,与父亲有了无法逾越的隔阂,但最终妥协报考了医学院。父亲临终嘱托让文斐做麻醉医生。

医学的基因在文菲的骨髓里发芽生根后,文菲也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终于了了父亲的遗愿,挑起了麻醉这份重任,几年后,他成了他父亲希望的样子,也成为了自己想成为的自己。也终于了理解了父亲两次手术故事的真正原因,可惜的是时光不能倒流,如果时间重来,一定要与父亲同台手术。

20多年过去,埋藏在心中的这份结终于以一封信和解,这是父子间的和解,也是自我的和解。

谭文斐也算幸运,毕竟他与父亲这场冲突中勇于担起了这份责任,也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使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也会遇见与自己价值观和想法冲突的事情,那如何和解,怎么样确定自己的使命,突破障碍,排除内在的干扰?

谭文斐与父亲虽然生活在一起,但是他们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同,所以造成不同的实相,父亲两次事故,责任并不在于他,却承受了所有的委屈,父亲竭尽所能的救死扶伤。也缺失了对儿子的陪伴,而青春期的谭文斐看到父亲辛苦,无法陪伴家人,所以坚决不做和父亲一样的人。也就造成了父子间的隔阂。

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出现矛盾和冲突,人们各自视角不同,视角造成各自的实相,就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念经阻止悟空的行为,他们关注问题的方向不同,悟空是保护师傅,斩妖除魔,而唐僧普诸众生,杜绝杀生。所以造成了冲突。

如果人们能够放下评判,真正的与彼此产生联结,就会澄清人们看错的实相,而试着去理解对方,看清对方的世界,可以早日和解,免受伤害。

显然谭文斐是经历了一些阅历后,才真正感受来自父亲的爱和对他的希望。这些阅历让他做了深刻地反省,才真正的领悟到父亲对麻醉医术的渴望。

这封信也是一种自我对话,剖析了父亲当年经历,和自己看到的“实相”。人们也会有同样的经历,常常遇见人们不愿意看到的一些现象,或是也会经历一些舆论和评价让人们无所适从,可能原本人们早已坚定了内心的想法,还会因为一些想法,左右自己的选择,让自己无法正常发挥。阻碍了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

《给父亲的一封信》是一个迟到的对话,他应该发生在20多年前,晚饭散步两个人面对面交谈。父子间说出自己的想法,也许就不会留下遗憾。父子的爱埋藏在心里,他对医学的看法和想法可以和儿子聊聊,让他看到另外一个真相,也许文菲也不会躲过父母在家时间,错过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如果文菲那时能够洞悉到父亲在工作上对品质的追求,也许他看到了可能是另一个真相。

文菲经历了父亲的经历,才读懂了父亲,如果一开始就读懂了父亲,也许他们会以另外一种方式相处,交流。不管亲子,还是其他关系,人们都应该去接纳对方的经历,敞开自己,能够做到真正的交流,看到对方的需要,也看到自己的需要,顺畅的聊着彼此的想法,他会变成人们美丽的回忆。

给对方一个机会,去聆听他内心的真正需要,去觉察他经历了什么,去感知他要做什么,和他同在,也表达你内心真正的声音,不仅与别人和解,也是与自己和解。

经历很多,也是在努力和自己和解,也是与这个世界和解,李素怀看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静下心来与自己真正的对话,当李素怀学会了与自己对话,也就学会了与他人对话,当李素怀学会倾听自己,李素怀也学会了倾听别人。人们创造了自己的现实,在所有的发生的经历里学会学习和成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