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口气读懂中国美术史上的文人画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21-05-07

(一)文人画鼻祖画家——唐代诗人王维

在中国古代,唐代有一位全才田园诗人,他创作出许多千古流传的经典诗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等诗句,被后世千古传颂。

宋代文人苏轼,高度评价他“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在王维的田园诗中,你能体会到诗情画意的画面感。

他就是唐代著名的田园诗人——王维。

但是,千万不要以为,王维仅仅是一个精通诗词创作的诗人,田园诗人王维,如同西方美术史上的文艺复兴天才巨匠达芬奇,是一位综合全才,王维不仅精通田园诗歌的创作,同时还精通绘画,书法,音律。

对于唐代诗人王维,在书画上的艺术成就,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丝毫不亚于诗词创作上的成就。

为什么说王维在书画上的成就是功不可没?想必王维的书画作品,相比同时期唐朝的绘画作品,蕴含许多突破创新之处。

接下来,我们先欣赏一下同是唐朝的画家,宫廷画家周昉的作品《簪花仕女图》和王维的作品《伏生授经图》。

一口气读懂中国美术史上的文人画

周昉《簪花仕女图卷》 王维《伏生授经图卷》

在唐代,虽然涌现出了许多经典历史题材的宫廷绘画作品,如宫廷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职贡图》,但是,在唐玄宗之后,由于国势渐衰,鲜有重大历史题材画的诞生,画家们开始把绘画视角转向创作宫廷妇女的宫中生活,比如画家周昉的作品《簪花仕女图》,就是描绘宫廷妇女悠闲的生活,而王维的作品《伏生授经图》,画中描绘了一个努力教书的先生,孜孜不倦地把知识,学问传授给学生。

那么,对于画家王维的作品《伏生授经图》和周昉的作品,其区别在哪里?

1从创作取材而言,由于画家周昉,是宫廷画家,在中国古代的宫廷画家,如同西方的美术史上的宫廷画家,所以作画完全没有自己的自由,宫廷画家作画,必须迎合皇宫贵族的审美口味,宫廷画家,必须为皇帝贵族作画,用画笔记录重大历史事件,记录宫廷贵族生活。

如周昉的作品《簪花仕女图》,正是描绘宫廷妇女悠闲惬意的生活,而画家王维的作品《伏生授经图》,画中孜孜不倦耐心传授知识学问的老先生,是画家王维自身有感而发的灵感。

自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伏生依靠自己记忆中的知识和学问,一点一滴地记录下来,传授给后人,画家王维觉得用画笔记录伏生传授学问意义重大,于是有感而发创作,所以相比宫廷画家,王维创作是自由自在,不受任何约束的绘画创作。

2从两幅画面的设色上来看,周昉画笔下的仕女,设色浓艳,以朱砂色为画面主色调,渲染富丽堂皇,绚烂华贵,尽显宫廷的奢华富贵的风格,而王维画笔下的盘膝而坐的伏生,仅用墨分五彩着色,不着浓艳华丽的色彩,仅以水墨营造画面淡雅的氛围,为以后文人画朴素,简淡,素雅的意境提供了铺垫。

一口气读懂中国美术史上的文人画

周昉《簪花仕女图》 王维《伏生授经图》

3从两幅画中的的人物形象而言,在周昉画笔下,或拈花,或拍蝶,或戏犬,或赏鹤的宫廷妇女,其面部肌肤被画家严谨细致的笔法,晕染成娇嫩丰腴的肌肤,衣着薄纱,如绮罗女子般,尽显宫廷贵妇的丰腴脂粉味,罗薄透凝脂的轻柔,富态雍容的华贵。

而王维画笔下的伏生,盘膝坐在蒲团上,一副瘦骨嶙峋的形象,不及周昉画中宫廷妇女艳丽华贵的服饰,也不及宫廷绘画中帝王将相的尊贵之气, 但是却显秀骨清像的读书人气质。

诗人兼书画家王维,是中国美术史上,文人画的鼻祖,是因为王维的画作中,其自由自在,不受院体画的创作束缚,其画中素雅,简淡,朴素的意境,为以后文人画的技法,思想,表达方式,意境,影响深远,做好了铺垫,所以王维是文人画的先驱画家。

(二)文人画,宫廷院体画的区别

一口气读懂中国美术史上的文人画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 赵孟坚《墨兰图卷》

1从创作主题而言

宫廷院体画,通俗地说,宫廷画家们是为皇宫贵族创作的,自然取材于宫廷贵族的日常生活,如作品《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簪花仕女图》,或是用画笔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如作品《职贡图》《步辇图》,或是为帝王将相画像,如《历代帝王图》。

而文人画创作,由于文人画家,创作不是如宫廷画家般受皇室的束缚,所以创作取材是自由自在的,文人画家,大多不画宫廷帝王贵族的生活,而喜欢以大自然中的梅花,兰花,竹子创作。

2从表现风格,技法,创作思想而言

宫廷院体画,正如西方美术史上的学院派正统绘画,提倡形似,严谨的法度,如西方学院派油画,要求画家遵循严谨的法度,要求画家具备很强的写实功力,对物象进行精细,工整的描绘。

五代画家黄筌父子的花鸟画作品,代表了宫廷院体画的要求,宫廷贵族的审美风尚,黄筌父子画笔下的花鸟,勾勒晕色,注重精细,严谨,精巧的画风,在黄筌画笔下的珍禽瑞鸟,经过画家的勾勒,填彩,精细到每一只鸟的形体特征,组织结构,羽毛鳞甲都描绘得严谨准确,可见宫廷院体画家,特别注重画面的形似和质感,形象的生动逼真,精密不苟的刻画。

一口气读懂中国美术史上的文人画

宫廷院体画家,创作必须按照宫廷的要求和法度,不能越雷池半步,所以宫廷院体画,难免会限制画家的思想和个性,宫廷院体画,难免流于刻板,柔媚,平庸的死胡同。

而文人画家,由于不受宫廷院体画,其规矩法度的约束,所以文人画家,无论是从创作取材,表现手法,创作思想而言,都是自由自在的。

对于宫廷院体画家,由于皇宫画院的要求和法度,绘画创作不敢越雷池半步,而文人画家,自王维以来,一直提倡随性地画画,不受约束地画画,所以文人画家,是不及宫廷院体画家那么注重写实功力的技巧。

对于文人画,是读书人自我消遣,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突破院体画对形似的要求,文人画,是画家借助笔墨情趣,抒发自己主观情感,借物抒情,借景抒情的笔墨意趣。

如文同画竹,并不是为了画竹而画竹,是为了寄情于墨竹,把竹子人格化,文同画竹,画笔下的墨竹,象征文人高洁的气节,正如苏轼所说:“君子可以寓意于物”,正好表达了文人画,其超然物外的思想。

以上三幅国画作品,一幅是宫廷院体画家黄筌的作品《写生珍禽图》,一幅是其子黄居寀的作品《山鹧棘雀图》,一幅是大文豪苏轼的画作《竹石图卷》,你是否就能分辨出哪一幅是文人画,哪一幅是宫廷院体画?

一口气读懂中国美术史上的文人画

赵昌《岁朝图轴》 杨无咎《四梅图卷》 牧溪《渔村夕照图》

3从画面设色而言

宫廷院体画,一般画面设色浓艳,呈现宫廷富丽堂皇,华贵艳丽的审美风尚,比如宋代宫廷画家赵昌的作品《岁朝图轴》,画家以精细入微的笔法,设色大胆采用红色,绿色对比色的强烈对比,营造一个丰富华丽的宫廷色彩效果,处处散发宫廷华丽芬芳的气息。

而自文人画兴起之后,你是否发现,国画作品中,其浓艳丰富的色彩已经逐渐被素颜的水墨画取而代之。

在唐代时期,涌现许多色彩艳丽的国画,如《明皇幸蜀图》,李思训父子的青绿山水画作品,金碧山水画作品,但是文人画作品,通常不着浓艳亮丽的色彩,通常以墨色替代五彩缤纷的色彩。

但是,在文人画家画笔下,以墨分五彩,如淡墨,浓墨,湿墨,干墨表达画面丰富的层次,正如文人画家文同画笔下的墨竹,深墨为面,淡墨为背。

文人画,追求笔墨意趣,追求画家主观营造的意境,文人画,之所以以墨色取代艳丽丰富的色彩,正如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哪怕文人画家钱选,文征明,唐寅,赵孟頫,黄公望,王蒙等画家,在绘画创作中复兴了色彩的运用,但是多表现优雅恬淡的色彩,略施丹朱,杜绝艳丽富贵的色彩。

一口气读懂中国美术史上的文人画

文同《墨竹图》

(三)文人画的发展史

对于文人画而言,发展到元代时期,在元代时期,文人画已经发展成了绘画的主流,但是,文人画鼻祖是唐代画家王维,后经苏轼,文同极度推崇的文人画思潮,在元代形成了文人画主流。

但是,在北宋后期,经苏轼,米芾,文同的大力倡导,文人画已经形成了一种艺术思潮。

宋代的文人画,对后世元代的文人画发展,影响深远。

1宋代文人画

在宋代的文人画家,包括苏轼,文同,米芾,牧溪,郑思肖等等。

其中苏轼的作品《枯木怪石图》,其画中的文人画表现技法,思想风格,深刻影响了后世文人画的发展。

苏轼的名言:“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充分说明画家苏轼,是极度反对形似,严谨,细腻精致的院体画中规中矩的风格,在绘画中追求主观意趣,不求形似,以物寄情,抒发文人修养和品格,不求形似,抒发胸臆,寓意抒情。

正如苏轼画笔下的枯木,虬屈的姿态,如顽强挣扎,气势雄浑的身躯,似冲破画外,苏轼画笔下的怪石,盘旋如涡,强烈的运动感,迸发出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苏轼画笔下的枯木,怪石,处处散发苏轼内心的不平之气,正如他提倡的文人画的追求“象外之意”,寄情于枯木怪石,展现自己豁达,豪放的真性情。

而画中沉郁,荒凉的意境,深刻影响了后世文人画的意境。

一口气读懂中国美术史上的文人画

苏轼《枯木怪石图》

米芾父子是宋朝有名的文人画家,米芾父子首创的米家山水,独具艺术特色,对后世的文人画发展影响深远。

在米友仁的作品《潇湘奇观图》,是米点山水的典范作品。

在唐代的青绿山水作品中,通常以勾线填彩的传统造型方式创作山水画,而米家山水,之所以是独具艺术特色,如米友仁画笔下的山水表现风格,一改唐宋以来的勾线填彩技法,而不取青绿山水的工细,不仅仅以墨分无色取代青绿山水的繁琐色彩,运用墨分无色的浓淡变化,营造烟云氤氲,雾气升腾的意境。

一口气读懂中国美术史上的文人画

李昭道《明皇幸蜀图》 米友仁《潇湘奇观图》

画家米友仁,突破勾线填彩对形似的束缚,墨色渲染,营造云烟空灵飘渺的意境,远山隐于淡墨中,或是粗线勾勒,再以大笔触渲染,这种大肆渲染,墨水相融,营造画面气势恢宏,云雾缭绕,天地苍茫的意境。

你是否发现,相比唐朝青绿山水画,米点山水绘画风格,大肆墨色渲染的写意风格,显得更加简淡大气,以一当十,以简代繁,以少胜多,为后世文人画发展奠定了基础。

2元代文人画

为什么在元代时期,文人画,会发展成绘画的主流?有以下原因

首先,因为南宋灭亡之后,从事宫廷院体画创作的画院,由于江山易主,所以逐步衰败,而归隐山林的文人画家,自然而然成为绘画艺术创作的主流画家。

其次,由于元代,皇家御用画院的解体,所以画家们创作绘画作品,不再受画院的束缚,所以绘画创作,是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的创作,其创作技法,创作思想,表现风格都是由画家自己自由创作。

最重要的是,在元代,统治者不重视文化艺术的发展,许多郁郁不得志的文人,选择归隐山林,文人隐居成为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不得志的文人士大夫,在书画艺术的世界中,尽情地抒发自己的主观意兴,畅游在山水间自由的书画艺术中。

说起元代文人画家,不得不提元代重要的画家——元四家之一画家倪云林。

一口气读懂中国美术史上的文人画

倪瓒《安处斋图》

不难发现,画家倪瓒的山水画作品,尽显简淡,朴素,淡雅,荒寒的意境,画家倪瓒的传世经典作品,是文人画的典范。

对于画家倪瓒的山水画作品,不难发现,对于画面构图,通常是固定的三段式程式化的构图,近景几株枯树,中景不着笔墨的留白江水,远景淡淡的远山。

在倪瓒“一河两岸”的程式化构图中,近景的几株疏树旁,通常着一座毫无人际的孤亭,画中的孤亭,是画家倪瓒在画面表达心灵寄托的画眼。

孤亭,四面皆空,供人休息,却不是人类最终的归宿,更不是人类最终的心灵寄托的归宿。

画中孤亭,是画家倪瓒表达寄情于物,象外之意的孤亭,是画家内心漂泊无依,孤苦无依的寂寞的心境。

一口气读懂中国美术史上的文人画

倪瓒《容膝斋图》《紫芝山房图轴》《江亭山色图》

画家倪瓒,年少生活富足优越,养成清高孤傲,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终日饱读诗书,不问世事,但是无奈家道中落,晚年老无所依,深受漂泊天涯之苦。

所以画家在绘画创作中,常画孤亭,暗喻人的一生犹如一座孤亭,一生居无定所,在浩瀚苍茫的宇宙中,独临空荡荡的浩瀚宇宙,画家倪瓒的作品,虽然不及北宋全景式山水恢宏博大的气势,但是画家以自身漂泊无依的孤苦命运,以小见大,在画中思考着整个宇宙,人类整体的命运和归宿。

在倪瓒的作品中,呈现寂寞,空旷,荒寒萧条的无人之境,尽显繁华落幕,万物,万籁归于静寂的心境,在倪瓒画中的无人之境,尽显文人画中静气的意境。

一口气读懂中国美术史上的文人画

宋代米友仁《云山图卷》 元代倪瓒《安处斋图》

你是否发现,元代文人画,相比宋代,更加注重作品的文学系,诗情画意,元代山水画中的诗词,相比宋代文人画中的诗词,占画面很大比重,多达百十字数十行,以此彻底突出画面的诗情画意。

所以古代文人画家,是集作诗,作画,书法身兼三任的全才画家。

3明代文人画

在元代文人画家倪瓒的作品中,逸笔草草,惜墨如金的绘画世界中,尽显寒冷寂静,淡泊宁静,不食人间烟火的无人意境。

而欣赏明代文人画家,文征明的国画作品,却不难发现,作品《松声一榻图》《茂林清泉图》《林榭煎茶图》《溪亭客话图轴》中,相比画家倪云林作品中的无人之境,画家文征明在山水画的创作中,恢复了人物的描绘,相比倪瓒画中空旷,荒寒,孤寂的无人之境,增添一丝人间烟火气,在气势恢宏浩瀚的大自然山川中,人物却显得渺小,实现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境界。

一口气读懂中国美术史上的文人画

文征明《林榭煎茶图》《西亭客话图轴》《茂林清泉图》

在元代时期,画家倪瓒的作品的空旷之境,而在明代的文人画,如画家文征明的文人画作品,多是用画笔描绘画家自身当下最直观的心灵感受,他时常创作生活中的场景,如会友,喝茶,荡舟,送别。

如作品《东园图卷》中,画家描绘了各色文人雅士的活动场景,或是赏玩书画,或是品茗抚琴,或是宴乐对弈,充分表达了文人雅士隐居的惬意生活。

相比元代文人画家倪瓒画中,其淡墨素雅,简淡朴素的萧瑟之境,明代的文人画,发展成了画家们的即兴创作,如画家文征明,绘画创作注重当下最直接的即兴创作方式,画现实生活中感发自己心灵的契机。

虽然,在文征明的绘画作品中,恢复人物的描绘,注重画面的活趣,但是在明代文人画作品中,包括文征明的绘画作品,其画面依然延续了元代文人画,如倪瓒国画作品中的“静气”。

一口气读懂中国美术史上的文人画

文征明《东园图卷》

对于文人画中所追求的“静气”,并不是单纯粗浅地追求外在环境的安静,也不是单纯追求心灵上的宁静,而是追求一种超脱的宁静,消解一切心灵的束缚,赢得心灵深处的宁静和平和。

正如文征明的作品《真赏斋图》,画家采用苍劲,沉稳的笔触中,营造一个无隐的世界,荡去时间变幻的因素,仿佛一个静止的世界,营造恒古不变的寂静,超越尘世充满静气的真实。

一口气读懂中国美术史上的文人画

文征明《真赏斋图》

4清代文人画

在元代文人画家,倪瓒的作品中,其无人之境,无时无刻都在呈现画面不沾染一丝人间风尘的静气,在明代文人画家,文征明在国画创作中又延续发扬了文人画作品中的“静气”。

但是至清代的文人画作品,如清代文人画家石涛的国画作品,却别有一番风味。

文人画,追求静气,自许多文人士大夫隐居之后,更加注重文人画中表达画家自身远离尘世纷扰,追求内心安静淡泊避世的静气,正如画家南田曾说,画至神妙处,必有静气,画家倪云林,在画中无时无刻追求无人间烟火的静气。

但是在清代文人画家石涛的作品中,不难发现,石涛画笔下塑造的山体,其一圈一圈的笔墨,充满躁动豪放的笔触,是与文人画所追求的静气是大相径庭的。

一口气读懂中国美术史上的文人画

石涛《金山龙游寺册之一》《金山农游寺册之二》

对于画家石涛,是一位创新型的文人画家,突破形似,突破法度,突破文人画一贯以来的静气。

照理说,石涛画笔下,其笔墨的躁动之气,是不符合文人画静气的意境,但是,如果细看,画家石涛作品中的意境,是在躁动旋转中追求静气。

如作品《金山龙游寺册之一》,山体以干笔横扫出一致的趋势,营造画面飞动的气势,而江水留白,仅一叶扁舟,泛舟湖上,营造一动一静中的意境。

画家石涛,画中笔墨的躁动之气,飞扬灵动的豪气,是画家进行绘画创作中,真性情的真实流露,直抒性灵。

画家作品中的躁动,体现在笔墨的躁动,还体现在画面怪诞的风格上,作品《山水册之一》中,画家画一峰突起,怪石嶙峋的怪诞造型如五指,营造千年奇崛的恒古宁静。

一口气读懂中国美术史上的文人画

石涛《山水册之一》

对于画家石涛,其山水画中的躁动,不仅仅体现在他躁动的笔墨,怪诞的造型上,还体现在他对文人画中色彩的突破创新之处。

对于文人画而言,如王维,倪瓒,苏轼,董其昌,米芾,徐渭的文人画作品,以墨分无色,或者淡逸之色,营造画面素雅,高洁,简淡的意境。

而石涛画笔下的用色,却突破了文人画,仅用水墨的素雅意境,石涛画笔下的花卉,尽显浓艳的色彩,浓妆艳抹的装饰风格。

画家石涛,并没有走倪云林,其简,疏,冷,寒的绘画风格,石涛的花卉写意作品,是对色相世界的超越,沉稳的色彩,丝毫不见媚俗,平庸的匠气,作品中的色彩,是画家性灵的色彩,而不是客观描摹的色彩,同样是画家真性情的流露,利用花卉营造的野趣。

一口气读懂中国美术史上的文人画

石涛《杂画册之二》《花卉册之四》

结语

从文人画的发展和变革中,你是否发现,在各个时代,画派的文人画派中,作品呈现不同风格,不同意境,不同思想的变化。

明代画家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论”,北宗是注重功力,规矩,法度的院体画,南宗是注重天趣,气韵,个性的文人画,王维是南宗之祖。

在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由此看出董其昌是特别推崇文人画艺术,崇尚文人画中营造的含蓄,空灵,平远的意境,其天真幽静,古朴天然的境界,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国画艺术,增添了耀眼,光彩,辉煌的一笔,文人画艺术,占据举足轻重的艺术地位。

文人画艺术,献给我们一个清新淡雅,与世无争,远离尘世纷扰的恬静,安宁的绘画世界。

参考资料:

1.《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 ,蒋勋

2.《南画十六观》,朱良志

3.《中国美术史纲要》,黄宗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