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古诗三首 课前准备 1.制作本课课件,准备生字、词卡片。(教师) 2.搜集有关传统节日的其他古诗。(教师) 3.预习课文,尝试朗读。搜集一两首跟传统节日有关的其他古诗。(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激趣 1.同学们,你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这些节日中,你最喜欢哪个节日?为什么?(学生交流)很多同学都最喜欢过春节,你知道春节是哪一天吗?(农历正月初一) 2.板书诗题,释题。 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是什么意思?(每年的第一天,这里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诗人王安石写的诗《元日》,看一看当时的人们是怎样过节的。 3.简单介绍诗人。 【设计意图】:通过与熟悉的生活联系,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拉近了文本和生活的距离,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1)同桌互相交流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准确的读音。 (2)指名读诗,相机正音,读准“屠苏”“旧符”。 (3)师范读古诗,读出节奏。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4)学生模仿老师的样子,读古诗,读出节奏。 2.识记生字:屠、苏、魂、酒、牧、兄、倍。 (1)说说自己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几个生字。 如,加一加:屠,“者”字加上尸字头;形近字辨析:酒—洒。 (2)交流书写注意点。 旧:左右结构,书写时要注意右边的“日”字中间一横要写在横中线上,右侧不能挨到笔画横折上。 符:上下结构,竹字头。下面的“付”笔画少,要写得略大,稳稳地托住上半部分。竹字头,是因为古代符节都是用竹子做的,后来才慢慢演变成用铜、玉做的。 (3)书写生字“旧、符”。 教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然后临写生字各2个。 【设计意图】:中年级识字依然是比较重要的环节,要把识字、写字落到实处,因此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是重点。通过反复朗读复现生字,让学生记住字形,然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通过意义识字、区别形近字等方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牢记生字特点,掌握书写要点,把字写规范,写正确。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老师读的语音语调,一边听一边想,古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你知道当时的人们过春节时都有哪些活动吗? 2.交流填空。 宋朝的人民过春节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桃符) 教师相机出示三幅图片。 3.理解诗句意思。 借助书中的注释,试着弄懂诗句的意思。 学习前两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1)你知道什么是爆竹吗?(就是鞭炮)为什么春节要放爆竹呢?(寓意竹报平安) (2)过年了,我们的年龄有什么变化呢?(长大一岁)“一岁”就是一年的意思,在欢闹的鞭炮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第一句中哪个字有“过去”的意思?(除) (3)在古代,春节时人们除了放爆竹,还会喝一种酒,一种用屠苏草泡的酒,叫屠苏酒,据说可以驱邪和躲避瘟疫。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有感情地朗读。 春节这一天,全家人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喝屠苏酒,外面放起了爆竹,人们会是怎样的心情?指名朗读,读出这种开心。 后两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千门万户:千家万户,家家户户。“千”“万”在这里是“多”的意思。 (2)等到第二天一大早,打开千家万户的大门,看见的是什么?(初升的太阳照进家门,给千家万户带来了光明和温暖。) (3)出示图片:桃符。师讲解:在古代,人们在过春节时喜欢挂桃符,可以除旧迎新,驱邪避祸。后来慢慢演变成现在的贴春联。后来也用“桃符”借指春联。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注意语速、节奏。 5.背诵全诗。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欣赏,可以使古诗中的画面重现。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能让学生感悟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了解古代过春节的习俗。 四、总结全诗,布置作业 1.总结:这首诗写了以前的人们过春节时的热闹景象,诗中写到了三种过节习俗: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桃符。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整首诗读来让人感受到一种积极、奋发的情感。 2.布置作业: (1)过春节,除了诗中描写的这三种习俗,流传到现在还有什么习俗呢?查查资料。 (2)搜集其他描写春节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