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Weekly丨改善饮食健康,拉上朋友仔,以及,逃避虽然不可耻 但也不要太久呀!

 泊恩心理 2021-05-08



01

8月,广东将心理治疗纳入医保

广东将自2021年8月15日起实施全省统一的、准入法管理的诊疗项目、医用耗材目录,这也是广东自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来的第一次。

同时广东立足患者综合考量,将更多诊疗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其中,备受社会关注的包括四大方面:

中医药

促进中医药发展,诊疗项目目录共收录中医及民族医诊疗类132项,明确中医辩证论治的支付标准,明确将经络穴位平衡治疗、中医经络检测等11个治未病项目纳入医保个人账户支付。

 脑瘫、自闭症儿童


进一步满足脑瘫、自闭症儿童等患者治疗、康复需求,明确将康复综合评定、平衡训练、日常生活动作训练等28个项目纳入医保基金支付。

心理治疗


医保部门与医疗机构谈判确定后,将心理治疗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

床位费


统一提高普通病房床位费的医保支付标准,普通病房床位费收费标准统一按照各地级以上市普通病房A级双人病房床位费的收费标准。

来源:广州日报

02

通过自我对话方式对外貌焦虑say "No"

近年来,很大部分的人在不同时期都会对自己不完美的地方产生过焦虑,以至于自卑。

为此,我们试图通过节食、催吐、隆鼻 、削骨、注射玻尿酸、使用昂贵的护肤品等方式来解决身材不够纤细,眼睛不是双眼皮,鼻子不够挺的问题。

于是,我们耗尽力气与金钱,试图改变自己的身体并精心装扮,希望能够迎合由外界所设定的理想标准。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无法对自己的身体或自身感到满意,反而会再次恶性循环循环,陷入外貌焦虑的漩涡。

想要摆脱这样消极的自我对话,我们可以尝试自我对话。

站在镜子前挤牙膏、刷牙或者吹头发的时候,问一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 我关注的是哪些地方?是自己不满意的部分,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部分?

  • 自我评论的本质是什么?你会赞美自己还是贬低自己?

  • 这些评论让我感觉如何?

  • 这是开启一天的最好方式吗?

然后全天候监控自己的想法,并列出一份想法清单。

在脑海中想象自己走过房屋、工作场所或是学校的情景,找出那些似乎能够滋生最消极的自我对话的房间,比如浴室。

最后,将消极想法清单颠倒回来,找出积极的想法出现的地方,建立积极的自我对话区域。

在追求美的同时,健康可不能忽视哦!我们的身体构造衔接如此完美,所以记得善待自己的身体,你就是你,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来源:环球心理资讯 

03

对自己失去自信时,试试这2个方法

自信(confidence),在心理学中比较接近的一个概念是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即我们对自己实现目标可能性的总体看法,特别是基于过去的经验做出判断、预测与评估。

自信感大多时候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一种需要一些意志力来维持的精神状态。

我们可以像学习其他技能一样学习、练习和掌握变得自信的方法。

下面有一些简单有效的方法来增强自信,不妨试试吧!

通过肢体动作假装自信

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 Amy Cuddy 曾经做过一项调查。

她让一群学生参加一个压力特别大的面试,在准备阶段,她把所有学生随机分为了两组:抱臂组和叉腰组。

结果发现:那些在准备面试时保持叉腰、张开双腿的人,更容易被录用。而且,他们也被认为更热情、更自信。

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自信的人会抬头、坐直、叉腰、直视对方,与别人坚定地握手,并进行眼神交流;而不自信的人,则会耷拉着脑袋、双手收缩、眼神涣散。

肢体语言可以暴露出我们的不自信或不安全感。

因此,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肢体语言,来反映出自己准备好了,一切尽在掌控中。

假装自信,会让你更有安全感,也会“骗”过你的观众。

打扫干净门面再请客

穿着整齐,选择合适的衣服和配饰,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很有吸引力,增强自信。

此外,穿着最好与场景相适宜,想让自己表现更好,不妨穿衣正式些。

除了穿衣,我们还可以通过配饰来彰显个性。

一件珠宝,一块有趣的手表,或者系上一条引人注目的领带都是让自己加速投入状态的方式。

来源:心理0时差

04

逃避虽然不可耻,但也不要太久呀

独处”、“社恐”、“宅”已经成了许多当代年轻人身上的标签。

当然逃避并不可耻,而且偶尔采取主动抽离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的确有助于缓解来自外界的压力,以及克服疲劳和身心疾病。

对于青少年来说,短期的独处还有益于自我探索和认知。

但有些人不愿意或者无法走出自然的孤独状态,甚至表现出长期的极端退缩,并且给他们自己和关心他们的人造成痛苦,这种孤僻状态值得警觉。

这类表现出长期与社会隔离的人群被称为“蛰居族”

通常来说,“蛰居”行为是由某些社会性羞耻和创伤性失败触发的,比如考试失利、失去光鲜亮丽的工作等,人们为了避免再次受到创伤而选择脱离某种意义上的正常社会生活;

而在互联网编织的当代社会,逃避的人们会选择“蛰居”在虚拟社区和网络游戏中。

因而,研究者们也开始关注“蛰居”群体心理状态与自闭症、抑郁症、社交焦虑症和广场恐惧症之间的可能联系。

随着大众对孤独和“蛰居”问题的关注上升,预防和治疗也将提上日程。

来源:神经现实

05

近胖者胖?你的饮食选择,由你的朋友决定

4月22日发表于《Nature Human Behaviour》 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

一个人的饮食选择是否健康,在部分程度上由朋友决定。

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的研究者,基于2015年-2016年6000名员工,使用自助餐厅近300万次的用餐记录发现:即使只是点头之交,一个人的饮食选择也会受到共同就餐者的影响

该研究说明,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体重增加、饮酒量和饮食习惯有关,从而为肥胖的社会性给出了解释。

为什么有社交关系的人会选择相似的食物?

一种解释是因为同伴带来的压力。

“人们可能会改变自己的行为,以巩固与社交圈内某人的关系。”同事也可能含蓄或明确地告诉对方,对其选择不健康食品的许可,或施加压力以使其作出更健康的选择。

而另一种解释是,当人们在看到和自己一起吃饭的人选择的、与自己相反的健康食物,会与内心对自我的认知(我是重视健康的)相冲突,而这种冲突会促使人们之后选择健康食品。

由此我们知道,如果想要说服人们采取健康的生活习惯,需要的不是说服Ta,而是给Ta持续地推送健康饮食的咨询。

更好的方式是改变Ta的社交网络,让Ta能够和社交网络中的那些健康的人多多交往。

类似该研究的结论,研究人员预期,社交网络同样会决定运动的步数:例如那些关系更亲近的同事,其每日的步数也更为相似。

来源:集智俱乐部

 关于泊恩

泊恩心理PsyBene是以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以及循证心理实践(Evidence-Based Practice, EBP)为基础的临床精神心理专科门诊,以严谨的态度、科学的临床证据、高度负责的精神为根本,致力于为每一个来访者提供“科学循证”的心理卫生服务。

泊恩心理竭力帮助更多人正确认识精神心理问题,纠正对精神心理问题人群所抱有的偏见,了解精神卫生常识并预防心理问题。

如果您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或困扰,可直接通过下方二维码与我们联系,泊恩心理全力为您服务。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阅览 〓 

[1]Gilovich, T., Kruger, J., & Medvec, V. (2002). The Spotlight Effect Revisited: Overestimating the Manifest Variability of Our Actions and Appearan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38(1), 93-99. 

[2] A Simple Exercise to Stop Feeling Shame, Per Albert Ellis - Exploring your mind. (2018). Retrieved from https:///simple-exercise-shame-albert-ellis/

[3] Bandura, A. (1989). Regulation of cognitive processes through perceived self-efficac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5(5), 729–735. 

[4]  Cuddy, A. J., Wilmuth, C. A., Yap, A. J., & Carney, D. R. (2015). Preparatory power posing affects nonverbal presence and job interview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00(4), 1286.

[5] Adam, H., & Galinsky, A. D. (2012). Enclothed cogni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8(4), 918–925. https:///10.1016/j.jesp.2012.02.008.

[6] Ellis, D., & Jenkins, R. (2015). Watch-wearing as a marker of conscientiousness. Peerj, 3, e1210. 

[7] Boothby, E. J., Cooney, G., Sandstrom, G. M., & Clark, M. S. (2018). The liking gap in conversations: Do people like us more than we think?. Psychological science, 29(11), 1742-1756. 

[8]https://www./articles/s41562-021-01103-x

[9]https://www./releases/2021/04/210422150341.htm

〓 泊恩声明 〓 

深圳泊恩临床心理专科门诊部对于该文章拥有著作权及其他相关权利,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改编、转载,该文章由北京海润天睿律师事务所担任法律顾问。

医疗建议仅供参考,如有需要请咨询专业人士或前往医疗机构。对这篇文章有任何的疑问或者建议,欢迎通过公众号联系在线客服提交反馈。

✨一次分享,帮助每一个有需要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