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讯|王向威:《事物的教育》

 新用户09783343 2021-05-09

图片

事物的教育 

王向威 著

130×184mm | 108页 | 2021年3月第1版 | 副本制作

特约编辑:陈舸
封面画:左牵羊

 目 录 

岁末途中 / 1
你和我 / 3
醒来记梦 / 4
她 / 5
晨起赶路 / 6
过年回家 / 7
去书店途中 / 9
他看到扔出去的双脚在路上依然走着 / 11
我推门,突然想起你 / 12
无数的我 / 13
河岸 / 14
等待 / 16
小区门口 / 17
夜班火车 / 18
在新乡站 / 19
惭愧 / 20
病父 / 21
事物的教育 / 22
乡间午后 / 23
春节乡下一处棋牌室 / 25
秋夜 / 26
夜晚遇见身份不明的人 / 27
失眠 / 28
田野在雨水中飘摇 / 29
词语里的母亲 / 30
在姥爷家堂屋 / 31
童年 / 33
还乡 / 34
乡亲们 / 36
那些从北方吹来的风 / 37
日记 / 38
幻象 / 39
晚饭时刻 / 40
在芦村 / 41
离别 / 42
老家 / 43
他开口 / 45
我们顺着一条河走下去 / 47
丢失的平原 / 48
她的夜晚 / 50
中元节 / 52
在一位老太太的院子里 / 54
处于生长期的炎热 / 55
傍晚打电话到邻居家 / 56
祖母 / 57
侄女 / 61
他们 / 63
有一年,在上海 / 64
对一位老人的观察 / 66
在她家乡 / 68
无法缝合的支离破碎 / 69
回家 / 70
呼吸 / 72
阿勇美食城附近的修理铺 / 73
沟,以及坑 / 74
秋风 / 75
慢 / 76
小镇 / 77
新居 / 78
麻雀 / 79
城楼 / 81
河坡上的三爷爷 / 82
离家前一天 / 83
向晚 / 85
秋季 / 86
冬天 / 87
夏季 / 89
雨中作 / 91
厌食症患者 / 93
夏天的绿皮火车 / 94
桐花 / 95
黄昏 / 96
夜晚 / 97
在阳台 / 98
在湖边 / 99
十月十日,开洛道中 / 100
胡同口 / 101
森林公园 / 102
错过 / 103
夜行 / 104
雪 / 105
城墙边 / 107
松开 / 108

 推荐语 

北方的故乡在向威的诗里像一个沉默的煤矿,质朴沉重,又像一座古老的宫殿,令人迷失。从这个乡村的原型出发,诗人仿佛离家和归家的N次元游魂,始终航渡在记忆的出走和重返中。亲人、杨树、麦田和平原纷纷到达,他从这些朴素的修辞回溯到内心,然后用潜藏的速度进入乡村生活封闭性的瓦解,这些速度其实来自于外部困境,也来自激转在外部困境中的“我”。《过年回家》《他看到扔出去的双脚在路上依然走着》《离别》等诗都令人心弦颤动。《去书店途中》写得很好,显示了新的拓展向度。诗集的最后几首则驾驭了诗性张力的难度。
 
                                         ——万燕,诗人、小说家,同济大学教授
 
“他从故乡来,那儿的风雪正紧”,读懂了这句诗,就读懂了向威。这些年,向威用细致的笔触和杜甫式迂拙的努力,为我们勾勒出一部乡村衰败史和现代游子心灵史。
 
——飞廉,诗人
 
向威的诗,直接写最切身的亲情、乡情和对日常的感受、观察,这在当代本身就是一种成熟、勇敢的行为,也是他不断澄清、自觉发现的结果。他的语言有种看似朴拙的凝练和自若,达到了很高的专业水准,又保持着亲近的面貌。让人惊奇的是,他很早就完成了从对现实裹压的回应到主动发现超日常的瞬间诗意的转变,既明白小心翼翼克制才华,也懂得在爆发中孤注一掷,以形式创造的勇猛将生活锤炼为艺术,将痛苦、顿悟凝聚成诗。在这些诗中,事物对他的教育,也正是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
 
——王志军,诗人
 
乡村是王向威熟悉的世界,如何观看它,也就是如何观看“自我”。他没有把乡土看作“桃源”,乡土远非世外,也不纯净;他没有把乡土看作需要被关怀的“底层”,“关怀”有时是一种隐形的权力,只有置身事外才享有这种权力。向威写出了乡土的浑浊和芜杂,不在于赞美或谴责,而在于“一一剔除对自己的某些幻觉“(《幻象》)。诗集的题目是《事物的教育》,向威关注的不仅是“事物”,更是“事物”和“自我”、“自我”与“他者”、“自我”与“自我”、“生者”与“逝者”的关系。这种互相发现,或许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王晓渔,文化批评家,任教于同济大学中文系
 
诗人王向威勇于展现自身生活片断。此种“展现”既非简单的历时性回眸,亦迥别于共时态现象式的罗列。其凝炼与精准类同于五线谱上的音符,徜徉在抵达与告别之间,揭示一种“幻觉的现实”。如诗人所言:“像分裂的、隐匿的、潜在的自我一样”(《幻象》)。
 
——刘漫流,诗人,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中文系
 
向威是个敏感于时代变迁的诗人,他的诗语言简练,风格平易,但却一往而情深,不管是对正在急速消失的乡村生活的怀恋,还是对当下的无所不在的都市场景的惊鸿一瞥,都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伤感的气息。前人言诗,有“观物之微,托兴之深”之语,这或许也是向威的诗的迷人之处。而岁月的流逝也因此并未将一切都消蚀一空,反因在他的诗句中留下磨洗的痕迹而闪光、动人。
 
——张生,小说家,同济大学教授
 
王向威的诗总是从平常开始:日常的小事,平淡的起居,习以为常的来或去,漫不经心的驻足和观看……而总有瞬间的疼痛,突如其来的异味,咳嗽和战栗,失眠和药片,闯进这种平和,提醒着生活的不安和焦虑,让我们的心骤然一紧,“像拥有了另外一种生活”(《中元节》)。
——张闳,文化批评家,同济大学教授
 
向威对乡土和亲邻的沉郁温厚的书写,以诗的形式挽留了一个正在消逝的世界,其往返于城市与家村、现实与记忆的抒情形象,显示出伦理和心理的双重深度。
 
——冷霜,诗人,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学
 
王向威的诗以一个曾经的乡村少年的视角描述了一个日渐消逝的世界,而情感的执着提示着家乡和变易的永恒意义。
 
——周伟驰,诗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王向威的诗擅长叙述,记录着那些动人的生活片刻和自然场景。乡村,或者说那片故乡土地,以及围绕它的行走、离开和回归,在他十几年的诗歌写作里,逐渐获得了精神层面的隐喻,并借此形塑了一个清醒而清晰的世界,邀请我们从倾听,去观看,去接受人世变化的触动。他的诗语法清澈,速度迟缓,音调沉稳,充满了丰盈的细节和多维的情感,字里行间不断流溢出事物的光泽和形象,亲友的出没和显隐,自我和他者的时刻互动,让文本有了教育的力量,或者说,体现了当代诗在伦理上的有效实践。
 
——胡桑,诗人、批评家,任教于同济大学中文系
 
向威的诗取法平淡的瞬间,有的是景象和场景所带来的顿悟,尤其擅长对瞬间场景的探取和激活,没有刻意追求诗意化和修辞,近乎白描的自然手法让他的诗歌有一种干净洗练的效果,也有超现实主义手法的驾驭。他运用敏锐的洞察力和被抑制的、悲悯的、点到即止的丰沛情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追踪,甚至反思,他预留了足够多的空白,让他的词语和句子在自身以及读者体内的空置、弥散,仿佛空穴来风,不停穿行。
 
——袁永苹,诗人
 
向威的诗里,充满了裸露的风景、事物、人物、自我;裸露的,即现实的、常见而又全新的;向威不设立场,没有诗学前提,只是看见、感受、写下——一种契诃夫式的诗意。
 
——徐芜城,诗人
 
大致看来,向威在这个阶段尝试的是一种倾向于善感的朴素的诗,大多篇什都是关于个人成长记忆的中原乡土、人情世故的直接摹写或曲折深入,这在他的同龄人中是很少见而弥足珍贵的;即使他写就近的城市生活,也是带了某种天生的谨慎和小心在试探中去建构想象力与现实摩擦的隐忍的低弱音。事实上,我期待这种个人声音能变得嘈杂、混沌起来,在难以辨听中转化为对世界之声的怀疑和启示。
 
——蒋浩,诗人,《新诗》丛刊主编
 
王向威的诗歌由警策和奇崛出发而返归质朴与平正,在质朴中蕴含警策,平正中显露奇崛。这种自由、开阔而又挺拔的隐秀风格,由他诗歌中的语言修辞、情感抒发和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共同构成。在这匆促、兴奋的时代,既稳固地保守着情感和伦理的肯定性根基,又努力地更新着现实、语言和感知的可能性疆域。
 
——雷武铃,诗人,河北大学教授

(以上按推荐人姓氏笔画为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