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笔记:程晓霞中医治疗老年肾衰竭的经验

 风声之家 2021-05-10

今天

图片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慢性肾病的发病率正逐年增高。据统计,65岁以上老年人中,超过40%患有慢性肾病。老年人的肾功能会随年龄的增加而减退,一般而言,40岁以后流入肾脏的血液会逐渐减少,且每10年下降10%。老年人慢性肾衰竭除与肾脏老化有关外,还与年轻时就患有的肾病迁延不愈或加重有关;老年人常伴发的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动脉硬化等,亦是老年人慢性肾衰竭的常见发病原因;另外,某些药物或造影剂也可导致原有慢性肾病的老年人肾功能恶化。老年慢性肾衰竭常常同时伴有其他脏器的疾病,故老年人的肾脏非常脆弱,治疗时往往需顾此及彼,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危及生命。老年慢性肾衰竭严重危害老年人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对于老年慢性肾衰竭,程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除降压、控制血糖、降脂等一般治疗外,主张健脾补肾、活血逐瘀、化湿泄浊等多靶点的中医中药治疗。程教授尤其重视脾胃的调理,以延缓慢性肾衰竭的发展,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一、重视老年人脾胃功能的特点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人体从“五七”之后脾胃开始渐虚,以致脾虚难复,不能运化水湿,湿浊壅积,化生腐浊、水毒。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表现得更为明显。临床上最早和最突出的表现常为脾气虚,甚则脾阳虚,致运化失司、水谷不化,脾不升清、胃不降浊,致水饮、痰浊稽留,甚至加重肾病。程教授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老年人脾胃功能的好坏决定着疾病的转归,即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故老年肾衰竭患者应重视脾胃的治疗。
慢性肾衰竭患者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症状,如贫血、腹胀、食欲减退、倦怠乏力、口干、大便干结、夜尿多、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甚则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水肿、少尿等症状,治疗上多采取补益脾肾、攻下泄浊的治疗原则,临床上常以补益脾肾之气(阳)药为主,配合大黄等泻下及大剂量活血化瘀药。这类药物大多温燥或苦寒,或滋腻,老年肾衰竭患者不但受到疾病的困扰,而且因长期使用药物治疗,致脾虚胃弱,摄入甚少,若一味使用补益、攻下泄浊之药,则使人体内气机壅滞或损伤脾胃,致患者水谷不入,药食难进,变证丛生。反之,若脾胃健运,水谷得化,则气血得生;脾升胃降,水湿浊毒得以排泄,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从而提高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因此,程教授在治疗这类老年患者时,既重视脾肾功能的维护,又关注脾胃的运化和受纳,利于肾病的治疗。
二、调理脾胃,重视脾阴
脾居中土,喜燥恶湿,故调理脾胃多从健脾益气和温运脾阳着手。程教授认为,除上述方法外,尚需重视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脾阴证的存在。脾藏营,脾阴是脾运化水谷所化生的营血,其性属阴,具有濡润肌肉、助脾阳消磨水谷、输布精华的能力。但临床上单独的脾阴虚少见,常同时伴有脾气虚弱。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久患多种慢性疾病,长期消耗,脾土真阴受损,加之健脾理气及温补脾(肾)阳药物的使用,辛燥耗伤津液,使脾阴常不足,临床可见不思饮食、纳差呕吐、口唇干燥、肌肤干燥,抑或低热盗汗、大便干燥、形瘦气少、头晕不寐,甚至水肿、舌红少津、脉细软或濡。程教授治疗这类老年肾衰竭患者,在选用健脾补肾中药时,常常慎用温燥之阳药,且避免同时使用多种温阳药物,尤其不主张使用大剂量温阳药。如需用时,常同时合用养阴及甘淡之品。
三、顾护胃气,用药轻灵,重视气血
脾居中焦,为气机之枢纽。程教授在临床临证中,用药轻灵量小,旨在轻轻拨动枢纽,使胃气恢复,脾自能主运化,则百病得祛。“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调气复平为要。理气忌刚用柔,勿过辛香、温燥;补脾贵在健运,益气以健脾为先,益胃贵在柔润养阴善用参(太子参、党参)、苓(茯苓、猪苓)、白术、淮山药、薏苡仁、扁豆衣健脾益气;以南北沙参、石斛、麦冬益胃阴;焦山楂、炒麦芽、炒谷芽焦香开胃;佛手、绿梅花等理气不伤阴之品用药平和,轻清灵动,既避免大辛大热伤津耗液,亦避免大苦大寒伤脾败胃。遣方立法灵活,用药配伍精妙,重视气、血之间的关系,补泻结合,可以通过调理脾胃使得人体正气充足,气血生化有源,故有“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说。
【医案举例】
医案一
患者:杨某某,男,85岁。有肾功能不全病史8年。半个月前行冠状动脉造影并支架植入术后发热,经抗感染治疗后复查血肌酐316μmol/L (发热前血肌酐160μmol/L),转来我院就诊。
首次门诊 刻下见低热,37.5℃。腹泻黄水便,每日7~8次,伴纳差恶心。每日仅食小米粥100g,恶荤腥。少量咳嗽咳痰,倦怠乏力,无力下地行走,双下肢肌肉瘦消。舌质胖,苔白腻,中有黄苔,苔上有裂纹,左脉弦涩,右脉弦缓。遂立刻停用抗生素,并给予中药:太子参30g,麦冬10g,天冬10g,五味子6g,薏苡仁30g,当归10g,川芎15g,牡丹皮10g,黄连3g,茯苓15g,白术10g,杭白芍10g,陈皮10g,扁豆衣6g,桔梗10g,山海螺15g。
第二次门诊 体温正常,腹泻已止,但仍乏力、恶心纳差。舌质胖,苔白腻,中有黄苔,苔上有裂纹,脉沉缓。处方:上方去黄连、麦冬、天冬、五味子,加半夏9g、蒲公英15g、炒二芽各15g、杏仁10g。
第三次门诊患者乏力改善,胃纳转佳,大便每日一行,可在搀扶下行走。舌质胖,苔薄,脉缓。复查血肌酐170μmol/L。处方:太子参15g,黄芪15g,丹参20g,淮山药20g,大枣10g,薏苡仁20g,当归10g,鸡血藤20g,茯苓12g,仙灵脾10g,黄精20g。守方半月,病大安。
医案二
患者:顾某某,女,83岁。既往有多年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平常血肌酐超过260μmol/L。此次脑梗死后继发肺部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血肌酐最高升至500μmol/L以上,遂来我院就诊。
首次门诊 刻下见低热,纳差,口唇干燥,咳嗽,痰少质黏,下肢水肿,失眠心悸,形体消瘦。舌质红苔上有裂纹,脉细涩。目前以脾胃阴虚为主,拟沙参麦冬汤加减,方药如下:生地黄12g,麦冬10g,天冬10g,鱼腥草30g,丹参30g,北沙参10g,杭白芍10g,炒二芽各15g,杏仁10g,柏子仁10g,酸枣仁10g,首乌藤30g,冬凌草10g,赤芍10g。
第二次门诊 咳嗽咳痰明显好转,心悸失眠好转,唯纳谷不香,仍有水肿。标证已去,唯余纳差、水肿,专司调理脾胃。处方:炒党参15g,炒竹茹10g,陈皮6g,莪术15g,巴戟天10g,炒二芽各15g,鸡内金6g,茯苓15g,薏苡仁20g,合欢皮10g,首乌藤30g,杭白芍10g。服上方20余剂,诸症调和,复查血肌酐268μmol/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