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胀日久, 疏肝和胃方来解忧!

 用户08204546 2021-05-10

胃胀是因胃病日久,脾胃失健,或湿浊痰瘀内蕴,阻滞气机所致。以长期脘腹痞胀作痛、嘈杂,或有浮肿等为主要表现的内脏胀病类疾病。

点击加载图片

胃胀 ,病名。胀病之一。主证胀满、胃脘痛。《灵枢·胀论》:“胃胀者,胀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医醇剩义·胀》:“胃为水谷之腑,职司出纳。阴寒之气上逆,水谷不能运行,故胀满而胃痛,水谷之气腐于胃中,故鼻闻焦臭,而妨食便难也。”治宜舒肝和胃。 病程长,呈慢性过程。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较多见。主要分以下证型。

1. 寒食伤胃:本证外感寒邪,过食生冷之物,导致寒凝于胃,胃中阳气不展,气机阻滞,胃失通降之职。症见胃脘暴痛且胀,痛势较急,胃中似冰,泛吐清水,得温则舒,舌苔白滑,脉弦迟。治则当以温胃散寒理气为法,可选食附子理中汤。全方具有温胃散寒理气止痛之功。

点击加载图片

2. 肝胃不和:因气郁伤肝,肝气横逆犯胃。本证常因情志所伤而诱发,证见胃脘胀满,气逆攻痛连胁,嗳气频频,得气则舒,舌苔薄白,脉弦。治则舒肝理气和胃降降,方选加味逍遥散。全方具舒肝理气和胃降逆之功。

3. 肝郁胃热:因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横逆犯胃,胃失传化之职,内生湿浊,郁而生热,热居胃腑。常因七情或饮食不慎而诱发,临证所见胃痛时轻时重,胃脘部灼热,嘈杂泛酸,口干、口苦、心烦易怒、纳差、口渴、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细数,治则泄肝清热和胃,方加味化肝煎。全方具舒肝气清胃热之功。用于胆汁返流性胃炎效更佳。

4. 脾虚胃寒:本证素体脾胃阳气虚损,运化不及,寒浊内生,困阻脾胃之阳。常因饮冷感寒而复发,临床见胃中隐隐作痛纳食不化、上腹饱闷,不思食,恶冷喜热饮,得温痛缓时呕吐清水,小便清利,大便时溏,舌质淡,苔白,脉细缓,治则:益气温中,散寒和胃,方选香砂理中汤加味。全方具益气温中散寒和胃之功。

5. 气滞血瘀:本证多见于胃脘痛日久不愈,气血滞而不通,胃以疼痛为主。痛而有定处,如针刺,胃脘饱闷似有物顶住之感,舌质青紫,脉细涩,当以理气化瘀止痛。方选金铃子散合膈下逐瘀汤。全方具有理气化瘀止痛之功。其中肝胃不和证型多见。

点击加载图片

胃胀的别名是慢性肥厚性胃炎,从中医理论来讲,胃胀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各种病因影响到胃腑,使胃气不能正常和降,气机停滞于胃脘而形成的。胃胀预防:首先应注意戒掉对烟酒及辛辣刺激食物的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采用气功等运动方式,通过腹呼吸以协调胃肠的运动,防止十二指肠液的返流,有利于饮食的消化吸收,以防止本病的发生。保持精神舒畅,心情愉悦也是预防本病时应十分重视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