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经济万年史】027印度河文明时期经济

 廿氏春秋 2021-05-10
广告

鼓楼新悦.众神降临之前:在沉默中重现的印度河文明(一本言辞优美、论证缜密的印度河文明档案,为你解读神秘的古老文明)

作者:【英】安德鲁·鲁宾逊(Andrew Robinson)著 / 周佳 译

当当

印度河文明时期经济

1.地理环境与民族

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处于南亚次大陆,印度远古至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文化发达地区主要分布在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南亚次大陆的北部有连绵巍峨的雪山群岭,其中包括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兴都库什山,将次大陆与东亚、中亚相隔离,它们之间的交往只能通过一些山口联系。次大陆之东为阿拉伯海,西为孟加拉湾,南边则为印度洋所环绕,次大陆北部的喜马拉雅山南侧是印度河与恒河流贯东西的大平原。印度河自东北流向西南,注入阿拉伯海,恒河则从西北流向东南,注入孟加拉湾,两河略呈人字形,都发源于喜马拉雅雪山,将印度的北部平原分为两大板块。其中东部的印度河流域比较干燥,河流西南如今是广阔的塔尔沙漠;西部的恒河流域则雨水比较多,尤其中下游一带不但雨量充沛,而且有茂密的热带丛林。

印度河与恒河在历史上曾经多次改道,造成洪水泛滥,并且冲毁了无数原始居民的聚落,但由于大平原有发展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始终人口密集,有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是印度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基地,也是印度古代文明的摇篮。古代印度包括南亚次大陆上的各个古老部落和奴隶制王国,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等国。

图片

2.印度河流域铜石并用时代经济

公元前6000- 3500年间,俾路支地区海拔一二千米的河谷和印度河平原的河流两岸出现农业定居部落。公元前3500- 2400年,南亚次大陆的俾路支和印度河平原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分布地域比新石器时代的农业聚落扩大了,西起伊朗高原东端,东到印度的旁遮普、拉贾斯坦北部和古吉拉特邦,主要遗址有今巴基斯坦的基利古尔.穆罕默德、拉纳昆代、梅赫尔格尔等。

这一时期的经济以畜牧业和农业为基础,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居民饲养牛、绵羊、山羊;农作物主要有小麦、大麦、豆类、葡萄等。在一些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已经出现先进的犁耕技术。由于农业不断发展,人口增多,印度河两岸的聚落逐渐扩大,房屋稠密,建筑结构也日益完善了。普通房屋除了常用土坯筑墙外,也有用石料砌筑的,有的居住区已初具城镇的雏形。

印度河下游的拉赫曼泰里遗址,面积达22公顷,周围有土坯围墙,形成城堡,一条大街及与之相交的许多小巷将城堡内的房屋分成若干坊区。阿富汗东南部的蒙迪加克遗址不仅有高大的围墙,而且有碉堡、宫殿和寺庙等大型建筑,是印度河流域与中亚地区文化交往的重要枢纽。

印度河流域铜石并用时代的手工业相当发达。制陶业是当时手工业经济的主要生产部门,陶器已经主要用轮制技术生产,彩陶在不同地区可以分为多种文化类型,一般在黄、红等色的陶衣上施红、黑彩而形成双色陶器,纹饰以复杂的几何纹为主,也有一些动植物图案。大约在公元前27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的彩陶风格渐趋统一,流行黑、红色带纹,还有素面夹砂粗陶和划纹灰陶,器形为碗、杯、盆、罐。一些遗址中常发现陶塑人像和公牛等动物。

当时的石器制造业仍是仅次于制陶业的主要手工业部门,石叶和磨制石器广泛应用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骨器也有普遍发现。在金属制造行业中,主要生产红铜器,产品有斧、凿、锤、匕首、镯、环、别针之类,数量均不多。木器制造业和纺织业比较进步,造船技术较高,陶纺轮在各地发现较多。

印度河流域铜石并用时代。铜器是以红铜为主要原料的,只是在信德省有青铜器出现。

这一时期印度河流域已经扩大了与中亚和阿拉伯海沿岸居民的贸易交换。制作串珠的天青石、绿松石等原料都来自中亚。随着城市的出现和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印度河中下游和西部沿海进入青铜时代的奴隶制经济时期。

图片

3.印度河文明时期的经济

1922年以后,经过数十年的考古发掘,目前已发现南亚次大陆的大小城镇遗址200 多处,主要分布于印度河两岸和西部沿海地区,其范围西起阿拉伯海北岸的伊朗边境,东近尼泊尔高原以东的德里附近,北及喜马拉雅山麓,南靠阿拉伯海,东西长度约为1550公里,南北相距1100公里左右。这些古代遗址所揭示出的公元前2400- 1700年间的古代文化面貌,称为' 印度河文明' ,属于青铜时代的奴隶制大国发展阶段,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同时期的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水平相当。

印度河文明时期的典型遗址,主要是两个最大的青铜文化中心,即拉维河左岸旁遮普的哈拉帕城和信德省拉尔卡纳县的摩亨佐达罗城,因此也称这一文明为哈拉帕文化。两座城市虽然相距700 公里之遥,一个在印度河上游,一个在下游,分别是两个奴隶制国家的都城,但其建设规模与布局却基本一致,充分显示了印度河文明的统一发展程度。类似的城址在印度拉贾斯坦北部的卡里班甘、坎贝湾西侧的罗塔尔也都有发现。

与印度河文明相近的同时期文化,有恒河上游与贾木纳河之间的赭色陶文化,还有中部山区森林地带的伯纳斯文化等,与哈拉帕文化互有影响而又各具特色。

印度河文明时期城市建设的规模,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这两座城市,现在都在西巴基斯坦境内,它们的面积、人口和建筑布局都很相似,周长都有4.8 公里以上,分别占地约85万平方米,每个城市估计居民为4 万左右。发掘表明,每城又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城位于城市西部,主要包括公共建筑和军事设施,以砖砌高墙和深壕相护卫,街道旁有圆形的塔楼;下城则在城市的东部,主要是居民住宅区,街道比较整齐,宽窄不同,将房屋隔离开来。主要大街宽达10米。房屋大多是用烧制的红砖建筑的,房屋的大小、高低和室内外设施有很大差别,其中有相当阔气的楼阁,也有穷人居住的简陋茅舍。下城亦设有城墙,城门位于西南角。

摩亨佐达罗古城的上城北部中央有一座砖砌的大浴池,可能是供祭师和贵族净身沐浴的宗教仪式而特殊设置的。大浴池以西有数列谷仓,计十余间,总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谷仓的下面是砖筑墙基,上面有数层木结构并设有通风窗口。这类大谷仓是印度河文明的特有建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结构严谨精致,位于上城的中心,显示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强盛。哈拉帕城的上城北部也有同样的谷仓6 座,还有一些冶金炉,旁边是两排工匠的棚舍,估计其中可容纳数百名雇工和奴隶。

印度的罗塔尔古城址是一个港口,城墙内发掘出住房、作坊和谷仓遗址。除住宅区外,下城还有专门的工商业区,建有店铺和制陶、染布、首饰加工、金属加工、贝壳加工等手工业作坊,表明当时的城市手工业经济和商品交换已比较发达。

图片

哈拉帕文化时期,已有比较发达的青铜冶炼和铸造工业,在铜器生产中,红铜仍占很大的比例。虽然石制的刀斧及一些器皿仍在使用,但青铜或红铜制造的斧、镰、锯、凿、刀、剑、矛头、箭链、鱼钩和一些日用家具已在各地有普遍发现。这批以青铜和红铜制造的工具、武器采用锻、錾、焊和失蜡法铸造等技术,已经日趋成熟。金器虽然出现很早,但直至哈拉帕文化时期豪华精美的金银工艺品尚不多见,显然远逊于西亚两河流域。

印度河文明时期的农业生产已很发达,谷仓的众多是一个突出的标志。当时印度河、恒河流域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大麦、稻、胡麻、棉花、瓜果、蔬菜、椰枣和豆类等,其中棉花的种植和棉纺织品的生产加工在世界上是最早的,是印度古代先民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出土水稻的遗址发现极少,远不如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那样普遍。当时耕种主要用石锄。木犁已开始使用了,个别遗址曾发现燧石犁头、青铜锄和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等。作为耕畜的水牛和有驼峰的公牛多有发现。家畜主要有牛、羊、猪、狗、鸡、猫、驴、骆驼等。各地居民也从事渔猎活动,经常猎获的动物是鹿、野牛、虎、熊和野兔。

制陶业适应农业经济的需要而发展较快,许多遗址都发现了丰富的陶器。当时陶器多为轮制,胎呈红色或黑色,主要是素面陶,烧制颇为精良。大量陶器施红衣黑彩,图案母题是圆圈纹、鱼鳞纹等几何纹样及图案化的植物纹,也有一些以鸟、兽、虫、鱼为本的象生纹。陶器的种类有杯、碟、碗、瓶、扁壶和带流壶等,最富文化特征的是高圈足的盘和通体带孔的圆筒深腹器。哈拉帕文化的制陶工匠发明了一种彩釉陶制品,主要制作串珠、护身符、印章和一些小型容器,十分美观精巧。

纺织业在哈拉帕文化时期的手工业经济中具有突出的地位。不仅各遗址经常发现纺轮,而且摩亨佐达罗城遗址中曾发现棉织品遗物。从棉花生产状况看,当时的纺织业和古代中国的丝、麻纺织业各有不同特点。

车船制造业也素称发达,一些陶器和印章上描画的船只模型,表明了当时造船业和水上运输的兴盛。印度西海岸的罗塔尔遗址,显示了印度河文明时期海港城市的风貌,这座古代海滨城市位于今阿赫麦达巴德附近,有上下城之分,除谷仓和城市排水系统、居民区外,罗塔尔发掘出的一座长225 米、宽37米的大型船坞,以烧砖和沥青修筑,有可以开启的闸门,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海港船坞,属于公元前2100- 1900年,不仅反映了当时造船业的盛况,而且说明了当地与苏美尔的海上贸易已经十分活跃。这种现象和近年海洋考古学界以苏美尔芦苇帆船航行两地之间的实验所揭示的古代海运情况相符。当时的陆路交通工具中有牛、骆驼、驴和木制车辆,一些遗址曾发现陶车、陶船和铜车的模型。

印度河文明时期的商业经济相当活跃,不仅国内各城市之间贸易往来频繁、联系密切,使得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的水平基本接近,而且还有兴旺的外贸活动,尤其是与中亚、伊朗及两河流域常有货物交换。当时的西亚两河流域正处于苏美尔文明的后期,在苏美尔古代文献中经常提及的一个海外经商之地梅路哈,学者们一般都认为即指印度河文明地区,在苏美尔的城市尼普尔、乌尔等遗址中都曾发掘出印度河流域特有的方形或长方形压印的印章,用皂石、象牙、红铜和陶土制成,与苏美尔文明的圆筒形印章判然有别。

在伊朗高原西部的泰培.希萨和两河流域伊拉克的一些遗址,如刻什、吾珥、泰尔阿斯马等地,还发现了印度河流域特有的肉红玉髓串珠等工艺品,这些产品甚至远销埃及的阿拜多斯,说明印度河文明时期与西亚地区的贸易往来是比较频繁的。

另外,对外经济活动也涉及到南印度半岛、东南亚和中国,其青铜冶炼业所必须的锡因当地无出产,只能从中亚交换得到;青金石则从阿富汗购得;镶嵌工艺所用的贝壳许多产自南印度;孔雀石和皂石来自伊朗;玉石来自中亚、缅甸和中国。据研究,当时苏美尔平原的商品销往印度河流域的,主要是谷物、油类、酒类和亚麻制品等。

图片

印度河文明时期,南亚次大陆的文化也存在一些不同类型,经济生产发展的程度有所差别。在恒河上游的贾木纳河西岸,公元前2650- 1180年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长期居住着以赭色陶文化为特色的居民。这种文化尚未发现聚落遗址,仅发掘出砖窑和炉灶等遗迹,但该文化的赭色陶器在贾木纳河流域大量存在,有手制的碗、壶、高足盘、带纽的盖等,器壁很厚,施红色陶衣,由于长期在水或湿土中浸埋,出土时触碰即沾上脱落的赭色。纹饰为黑彩十字纹或刻划的弦纹夹三角纹、波线纹、方格纹。与陶器共出的石器有石球、石弹丸、石杵、磨盘、磨棒等。这里的居民经济生产是以狩猎和畜牧为主的,晚期出现窖藏的红铜器及少量青铜制品,有斧、矛、剑、锛、镞、鱼叉、环、镯等,其经济形态落后于印度河文明。

南亚次大陆中部山区和森林地带的伯纳斯文化,也是渔猎经济色彩很浓的农业文化。公元前2580- 1500年间生活在印度拉贾斯坦邦东南、阿拉瓦利山脉以东山区的居民,聚落分布于伯纳斯河两岸,住所大多数为石基泥墙或用土坯砌筑的房屋,平面为椭圆形,柱架结构用当地山林中盛产的木料,屋顶作斜坡状,以竹子和席子搭盖,再覆以谷草或泥土。屋内的居住面用烧土或掺杂砾石的粘土铺垫,室内设灶。这一带居民在山间谷地上种植水稻、小麦和高粱,农业生产比较落后,饲养牛、羊、猪、驴和一些家禽。手工业经济有相当程度的发展,陶器已开始使用轮制,以施白彩的黑陶、红陶为主,也有一些陶器施奶油色陶衣,纹饰十分简单,少量灰陶施划纹或附加堆纹。器形有碗、盘、带流碗、高足盘和罐等,种类不多。此外还发现捏塑的陶牛、有纹饰的陶珠,在典型遗址阿哈尔,发现了较多红铜器,有武器和生产工具斧、锛、短剑、双刃斧等,也有用红铜制作的碗、长流碗、镯、环,其中一部分出自窖藏。铜矿石采自阿拉瓦利山区。当地居民在生产和生活中继续使用石器,包括石叶石器和加工谷物的石磨盘、石磨棒。由于受到印度河文化的影响,伯纳斯文化的居民已掌握了烧砖技术。除了与印度河流域的交往外,他们还与伊朗及小亚细亚等地铜石并用时代的居民有较多联系,铜器和陶器有些类似的风格。

约公元前1800年以后,印度河文明的经济发展逐渐出现停滞与衰退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大量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印度河淤塞使河床升高、河流改道,经常发生大规模水患。有时连续的干旱不断破坏农业生产,甚至使印度河以东的平原和丘陵迅速加快了沙漠化,形成了荒无人烟的塔尔沙漠。这种沙漠化甚至影响了印度河中游两岸。这种生态失衡造成的影响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加深了人民的苦难,迫使许多部族迁徙,也使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反抗统治者的起义不断发生,给北方雅利安人的入侵造成了可乘之机。公元前1750年左右,重要城市摩享佐达罗陷入雅利安人之手。在这种背景下,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印度河文明中心地区的经济制度就彻底瓦解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