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1印度的自然地理环境

 太阳当空照917 2019-02-05
印度位于亚洲大陆南部,南亚次大陆中心,三面环海一面靠 山。有天然的地理环境。印度河及恒河形成的冲积平原,土壤肥 沃,气候湿润,是世界最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南亚次大陆北 有喜马拉雅山,西北有兴都库什山和苏莱曼山,这些山脉把古代 印度与欧亚大陆天然隔开,次大陆由此得名。但处于次大陆西北 的勃兰山口和开伯尔山口,为后来其他文明的传人提供了便利 条件。次大陆东临孟加拉湾,西接阿拉伯侮,南为广袤无垠的印 度洋。印度半岛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以温得亚山和纳巴达河为界 分为两片区域。北部,西面的印度河流域以及东面的恒河流域构 成平原地区,尤其恒河所经之地土质肥沃,易于农耕。南部,以德 干高原为整体,东西海岸则蔓延着东高止山和西高止山两条山 脉。半岛的沿海区域则是一系列狭长的平原,比较适宜于农业的 发展。印度地处中国西南,中亚之南,西亚东南,西北与巴基斯坦 接壤,东北与中国、尼泊尔、锡金和不丹为邻,东与缅甸和孟加拉 国毗连,南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隔海相望,东南濒临孟加拉湾, 西南面临阿拉伯海,南连印度洋,北倚喜马拉雅山。特殊的地理 位置决定了它与古代各文明都有联系,古代印度文明就在这种 有利的条件下诞生了。
印度位于亚洲的南部,高耸的喜马拉雅山把印度与亚洲大 陆隔开,在地理上形成为一个单独的区域。这块大陆的南半部是 一个三角形半岛,东为孟加拉湾,西为阿拉伯海。半岛北部是平 原。发源于喜马拉雅山的印度河和恒河,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



有利条件。这里是古代印度重要的经济区域,也是印度历史上重 大事变的主要舞台。南部的德干高原有富饶的森林和矿产,山地 起伏,多沼泽草原。高原两侧的沿海部分是平原区,气候良好,雨 量充沛,适于农耕,工商业也比较发达。各个地区自然条件的差 异,对古代印度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起了一定的作 用。
印度历史发展概況
古代印度的历史特征在于瓦尔纳制的确立及其向种姓制度 的转化,部落社会的同化及其向国家的转化,授地制的兴起及其 向封建制的转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罗门教的兴起及其向 印度教的转化。
印度文明最早可以上溯到公元前2500 ~ 1750年左右居住 在印度河流域的达罗舭荼(dravidians)人的哈拉帕(harappa)青 铜文化,大约到了公元前1500年左右,中亚游牧民族雅利安 (aryans)人人侵印度,征服了达罗毗荼人。公元前1400至公元前 1000年,雅利安人向东扩张,控制了恒河流域。公元前500年前 后,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统一印度北方。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形 成了婆罗门教,随后在公元前5 ~ 6世纪前后又出现了佛教和耆 那教。公元前518年波斯帝国侵占印度,使印度成为其一个辖 区。公元前327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大帝在灭波斯帝国后人侵 印度河上游地区,建立莫尔雅帝国(mauryaempire),并立即扩张 到全印度以及中亚西亚的一些地区。公元前321年旃陀罗笈多 (护月王,公元前321 ~前297年)赶走马其顿人,推翻难陀




(nanda)王朝,建立孔雀王朝,从而再次统一印度北方,恢复到印 度人自己的统治时代。除公元前304年的西亚的塞流西 (seleucid)王国人侵并很快媾和外,孔雀王朝国势强盛,至阿育 王(aaoka,前268 ~ 232年在位)达到极盛。此时东印度河流域在 摩揭陀国的难陀王朝统治下基本统一。至公元前187年,孔雀王 朝为巽加(sunga)王朝所取代。
公元前165年前后被匈奴人击败西迁的大月氏人,于公元 1世纪在中亚建立贵霜帝国,很快占领印度北部的广大地区。公 元320年左右,摩揭陀国的另一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笈多王朝 (gupta,320 - 535年)统治北印度,印度进人封建社会时代。
从5世纪开始,印度又不断受到其他民族的侵占,先是5世 纪的白匈奴人人侵,继而阿拉伯人于711年攻占印度河下游的 信德;到了 10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建立的迦色尼 (ghaznavid)王朝和古尔(ghurid)王朝(阿富汗)先后统治印度,不 久印度进人德里苏丹国时期。13、14世纪又遭受蒙古人的侵扰, 成吉思汗后裔建立的帖木儿帝国于1398年攻入印度,后于16 世纪在印度建立了莫卧儿帝国。18世纪以后,莫卧儿帝国国势 危弱,常受波斯、阿富汗等国的侵掠,后来英国人乘虚而人,1757 年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最终莫卧儿帝国于1857年灭亡。
史前印度最重要的文化为印度河流域文化(又称哈拉帕文 化)和恒河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是青铜时代的文化,存在于公 元前2350 ~前1750年间。成熟于公元前2200 ~前2000年,最 为主要的城市有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消逝于公元前1750年 左右。但是哈拉帕文化在古吉拉特、拉贾斯坦及北方邦北部等仍




有遗留。恒河文化昌盛于公元前13 ~ 6世纪,为印度著名的吠陀 时代。吠陀时代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时期,约在公元 前1800 ~前1000年;后期约在公元前1000 ~前600年。前期经 典很少提到家庭,社会仍属部落性质;后期部落社会分解为四个 瓦尔纳的社会。四个瓦尔纳中首陀罗为最底层,吠舍为中层,刹 帝利和婆罗门为上层。
(公元前600 ~公元800年)(前6 ~前2世纪)从吠陀时代 末期(前600年)到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400多年的佛陀时期, 是继印度河文化城市繁荣之后的第二次城市繁荣时期。在这段 时期里,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大雄创立了耆那教。据佛教文献 记载,公元前6世纪初,印度有16个国家。其中主要的有摩揭 陀、迦尸、衹萨罗、跋衹、俱卢、般遮罗和犍陀罗等。在这个时期的 大国里,瓦尔纳的等级制取代了部落制。国君和武士成为刹帝 利,祭司和教师成为婆罗门,农户和纳税者成为吠舍,服务于以 上三个等级的劳动者则成为首陀罗。
孔雀王(前322 ~前185年)摩揭陀王国孔雀王朝的奠基人 是与佛陀同时的频毗婆罗。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国王有权拥有常 备军和接受贡奉。国王权力标志着刹帝利对婆罗门长期斗争的 胜利,但婆罗门在孔雀王朝仍然拥有大权。在阿育王统治期间, 印度古代奴隶制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达到顶峰。
孔雀王朝灭亡以后,西北印度不断有外族入侵。先是中亚的 大夏希腊人在公元前2世纪初侵入印度西北部。接着又有安息 人、塞种人、大月氏人的入侵。其中最重要的是贵霜帝国在印度 的统治。在丘就却建国后,国势日强,侵人印度,灭大夏在印度的




残部。在阎膏珍、迦腻色伽统治时期,继续人侵印度,从印度西部 到恒河流域中部均归人贵霜帝国的版图。在迦腻色伽的支持与 庇护下,大乘佛教在印度兴起。小乘佛教流行于锡兰、缅甸等 地。
萨塔瓦(公元前100〜公元200年)萨塔瓦哈纳王国300年 的历史使德干文化与北方文化互相结合。那里的国王最早把土 地授予婆罗门,并且对部落地区实行军事统治。
笈多王(320 ~ 540年)笈多王朝崛起于贵霜废墟。奠基于 275年,统治印度北部和西部约120年。王权缩小,官职已经世 袭。外贸不断萎缩。种姓种类和不可接触者的名目都有所增多。 偶像崇拜在寺庙里日益普遍。当时文化灿烂,两大史诗(《罗摩衍 那》和《摩诃婆罗多》),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剧本和较早的《往 世书》均在笈多王朝时编成,此外还编纂了一些法书。在艺术方 面,中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壁画丰富多彩,代表这个时期艺术的成 就。




戒日王(606 ~ 647年)戒日王是古代印度最后的一个著名皇 帝。当时,外贸萧条,货币短缺。政体沿袭较多,但更加分散。都 城从华氏城迁往曲女城,即从一外贸城市迁至一军政要地。戒日



王死后,北印度表面统一的局面又告结束。
古代南印度(公元前200 ~公元750年)在南印度几乎每个 国家都有几个藩属,每个藩属都有自己的军队、行政系统和收税 机关。最南部分国家的历史,从一世纪开始。古代南印度分为两 个历史时期:第一时期是公元前200 ~公元300年;第二时期是 300 〜750 年。
印度河流域的文明
古代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公元前2000年前 后,以印度河流域为中心,出现了灿烂的印度河文明,亦称哈拉 帕文化。它一直持续了约600年。这一时期该地区已有较大规模 城市,农业、铜器加工业、制陶业以及交通都相当发达,并出现了 纺业和制陶业。而当时世界其他许多民族的文化还仍处在萌芽 状态。印度文明可上溯到哈拉帕和摩亨佐这两座大城市存在的 时期,它们是公元前2500年左右在印度河流域建造的。但在大 约公元前1750年时,两座城市都被遗弃了,印度文明的中心发 生了转变。
这块大陆是人类起源的故乡之一。在今巴基斯坦和印度北 部的西瓦立克山地,远在1400万年前就有作为人类祖先的腊玛 古猿在这里活动过。早期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在这里有两个发展 中心:北部为梭安文化,其最初遗迹大约在50万年前;南部为马 德拉斯文化。现在在印度次大陆的中部、西部,甚至南端均发现 有属于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新石器文化分布尤广,几乎遍及全 境。从新石器向金属器的过渡,开始于俾路支斯坦和阿富汗的东
南部,而后扩展到印度河流域,并在这里发展起来。但印度河流 域的文明在很早以前是无人知道的,因为它长期沉睡在地下。后 来经过考古发掘,人们才知道了曾长期被埋没的光辉灿烂的古
老文化。
印度的远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发现的。由于它的遗址首 先是在印度哈拉帕地区发掘出来的,所以通常称为“哈拉帕文 化”;又由于这类遗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称为“印度 河文明”。哈拉帕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至前1750年。
哈拉帕文化是已进人青铜时代的文化。当时的人们已经会 制造铜与青铜的工具和武器,例如斧、镰、锯、小刀、钓鱼钩、匕 首、箭头和矛头等。但这一时期的金属工具还不能排除石制工 具。这一时期居民的主要生产活动是农业。在农业上还很少使用 金属工具。当时耕地使用锄头,但木犁和带有燧石头的轻犁也开 始使用了。作为耕畜的已有水牛、牛。当时种植的作物有大麦、 小麦、稻、胡麻、瓜、枣和棉花等。印度次大陆可能是棉花培植最 早的一个地区。稻的遗迹仅发现于古吉拉特地区。除了农业外, 居民也从事牧畜业。已驯养的牲畜有水牛、牛、山羊、绵羊、猪、 狗、象、路驼和驴等。当时的手工业也很发达,匠人们对金属的热 加工和冷加工都已有了较高的水平,并能用焊接法制造金属 器。除了金属加工外,制陶业和纺织业也有f较高的水平。在摩 亨佐·达罗曾发现有棉织物的遗物。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贸易也发展起来。不仅在印度本土有经济的来往,而且与西 亚也有了贸易联系。有许多印度河流域文化的印章发现于两河 流域一些地区。当时已有二进法和十进法等度量衡制度。
史料一



泥印图案(约公元前3000年)

印度河文明的文字主要保存在石、陶、象牙等制成的印章 上。此外铭文还发现在陶器和金属物品上。迄今所知道的符号约 有500个。印章上文字与图画(神、野兽)并见,多为单行的,而且 很短,至多不超过20个符号。这些符号是发音符号,有些是表意 字。这种文字目前正在解读中,并有所进展。学者们对这种文字 所代表的语言作了多方的探索,有些学者认为它属于达罗毗荼
语族;另有些学者认为它属于印欧语族或甚至印度一伊朗语 族。这个问题只有待文字解读后才能确定下来。这个问题确定 后,谁是印度河文明的创造者以及其他有关问题也就进一步明 确了,许多历史问题将重新改写。
印度河文明的衰落
印度河文明大约从公元前18世纪就开始衰落了。衰落的原 因不清,学者们对此提出种种假说。一种说法,也是较为流行的 说法是外族入侵说。持此学者认为,大约在公元前1750年左右, 印度河流域的一些城市遭到了入侵者的严重破坏,特别明显地 表现在摩亨佐·达罗的毁灭上。在这次大规模的外族人侵中, 摩亨佐·达罗彻底被摧毁了。除战火的遗迹外,在街巷和房屋 里留下了不少被杀戮的男女老幼的遗骨。这座城市经过这一次 大规模的入侵,居民被驱散了,从此摩亨佐·达罗荒无人烟。在 哈拉帕卫城的上层有同样破坏的迹象,此外还发现有新的陶器 类型与哈拉帕文化并存。在摩亨佐·达罗以南的强胡达罗和阿 姆利尚未发现有较大的破坏迹象,但出现了特殊类型的陶器和 其他物质文化。这一切都说明新的入侵者已占据了印度河流域 的中心区。
关于这次大规模的人侵者的问题过去多数学者认为是吠陀 时代的印度一雅利安人(以下简称雅利安人)。可是吠陀时代的 雅利安人出现在印度较晚,是以后几个世纪的事情。那么新的 人侵者是谁呢?有的学者依据考古资料认为,侵人到印度河盆 地的部落有各种人种集团,其中有居于俾路支的诸部落,有和伊



朗部落相近的诸部落,还 有同印度河文明很接近 的周邻部落。这些新的入 侵者是一股一股侵入到 这里的,其中也可能有先 行的雅利安诸部落集团, 不过雅利安人的大规模 人侵是后来的事情,而且 主要是在印度河上游。
另一种说法认为,文 明的破坏是由于自然灾 害和生态变化造成的,例 如河床的改道、地震、洪 水、沙漠的侵害,海水的后退等灾害都会引起生态的巨大变化。 这些破坏性的因素可能因地而异。这类假说也常被采用。
从印度河文明的衰落,到吠陀时代雅利安人入侵这几百年 间的历史,尽管有一些考古学上的报道,但基本上是模糊不清 的。印度的历史从吠陀时代开始,才有文献记录。
在印度河流域摩亨佐·达罗地区发现的一块滑石男子半身像 (称为“祭司王”),考古学家认为他是印度河流域统治阶级的一 员。那威风凛凛的相貌、仔细修剪过的胡须,以及三叶图案的长 袍,意味着他是具有某种权威的人物。







印度文明的传说
1.世皆惊的“哈拉帕文化”
20世纪初,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认为,在印欧语系民族到来 之前,印度无史可言。1922年,考古学家在印度河流域突然发现 了一处奇特的文化遗址,这一文明的发现把印度的历史整整提 前了 1500年左右。经过数十年的发掘研究,整个印度河流域目 前已发现大小城镇遗址200余处,其范围西起伊朗边境,东近德 里,北及喜马拉雅山麓,南临阿拉伯海,估汁占地约130万平方 公里,呈巨大的三角形状,足可称为古代世界面积最广的青铜文 化。这一文化以南部的摩亨佐·达罗和北部的哈拉帕为中心, 习惯上称为哈拉帕文化。可以肯定,其文明昌盛期已进人奴隶 制发展阶段,与同期的埃及、两河流域水平相当。可惜因其文字 尚未释读成功,目前对其历史的具体内容还不清楚。




摩亨佐·达罗遗址。摩亨佐·达罗是印度河文明的两大城 市之一。这个遗址于1920年开始发掘,包含两个土墩。较高的
一个即所谓的堡垒,包括若干幢公共建筑物。
根据考古学断定,哈拉帕文化大致在公元前3000至公元前 1750年,具体地说,其中心地区约为公元前2300至公元前2000 年,周边地区约为公元前2200至公元前1700年。哈拉帕文化的 主要经济部门是农业,已发现了镰刀等农具。当时栽培作物种 类多样,有大麦、小麦等等。除田间作物以外,椰枣、果品也是人 们常用的食物。当时人们已经能够驯养牛、山羊等动物及各种 家禽。哈拉帕文化遗址中虽然有许多石器,但也发现了大量铜 器。人们还掌握了对金银等金属加工的技术,从出土的各种美 奂绝伦的手工艺品和奢侈品中,可以想像当时工匠的精巧技 艺。制陶和纺织是哈拉帕文化的两个重要部门,遗址中染缸的 发现,表明当时已掌握纺织品染色的技术,纺织业与车船制造业 等也已高度发达。城市的繁荣使哈拉巴文化的商业兴盛一时, 不仅国内贸易活跃,国际贸易亦特别频繁,在大量古迹遗存的发 掘中,都充分证明了其与伊朗、中亚、
两河流域、阿富汗,甚至缅甸和中国 的贸易。罗塔尔海港遗址的发现,反 映了当地与苏美尔的海外商业已经 常化。
哈拉帕与摩亨佐·达罗两处城 市遗址,规模都相当大。街道布局整 齐,纵横相交,房屋一般用砖建造,有
_括许多大―’还有两层胃在摩亨佐·达罗生活的人 筑,并有良好的排水设备。而一些小 达4万人以h



房则根本没有排水设备。这些情况说明,社会上已有财产的不 平等和阶级的对立,已经存在依靠剥削养尊处优的统治者。印 度河文明已经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它们主要存留于各种石器、陶 器、象牙制的印章上,这些文字符号有象形的,亦有用方、圆等几 何图案组成的,一般认为属于达罗毗荼语族,至今尚未成功释 读。正因如此,关于印度河文明来源问题,也一直成为考古学家 与历史学家争论不休的斯芬克 斯之谜。到底是土著文明呢?还 是外来文明呢?
2.神秘的消逝 印度河文明来得突然,去得 更突然,以致日后印度文献对它 只字不提。印度河文明衰落的原 因,学者们提出许多假说。一种 说法为外族人侵说,持此说者认为,公元前1750年前后,一批外 族人出现在印度河流域,在激烈的对抗中,城市遭到毁灭性的打 击。摩亨佐·达罗表现尤为明显,在遗迹中保存了大量被杀戮 的男女老幼的遗骨;在哈拉帕卫城同样有破坏的痕迹。多数学 者目前依旧认为此次破坏为雅利安人所为,但缺乏足够令人信 服的证据。另一种通行说法认为,文明的破坏归之于自然灾害, 例如大规模的沙漠化、地震、洪水的灾害都会引起生态的巨大变 化。自然灾害加剧了人民苦难,阶级矛盾日趋激烈,人民起义频 繁,给外敌入侵造成可乘之机,内外因互相影响,从而导致印度 河文明的彻底灭亡。尽管种种解释杂陈各异,但还都是假设。印

3.
4.
度河文明的消逝之谜仍有待人们破解。
5.四千年前的漂亮城市——摩亨佐.达罗 —-全世界已发现的最古老的城市遗址之一 5000年前,印度河流域有了相当发达的农牧业,出现许多 大的居民点和城市。大约持续1000年之后城市忽然消失,文明 忽然中断了。最近60年来,考古学家陆续在沿岸发掘出几十处 城市遗址,其中最大的一处叫做摩亨佐·达罗,当地方言就是 “死人之丘”。该城坐落在巴基斯坦信德省拉尔卡纳市以南24公 里的印度河右岸,南距卡拉奇海港320公里。
当它湮埋在泥沙、荆棘中的时候,人们以为它是无足轻重的 坟地。一旦清去覆盖物,还其本来面目后,人们惊讶得说不出话 来了。难道4000年前能有这么漂亮的城市吗?
摩亨佐·达罗的顶部建筑早已荡然无存,但城基、房基保存 完好;街道、水沟历历可辨。遗址总面积7. 68平方公里,估计当 时有人口 3. 5万。分上、下城两部分。主体在下城,它是商业区和 住宅区,居住着平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土城是个小城堡,一小撮 统治者和宗教祭司住在那里;烧砖是主要建筑材料,有别于古代 世界最常见的石城、土城。
城市建设经过事先的规划、设计,布局严整,成长方形棋盘 格状。主街均作南北和东西十字交叉,宽9. 15米。每一棋盘格是 一个街区,约长366米,宽275米,其间平房、楼屋罗列,庭园错 落,小巷穿插。墙壁都用烧砖砌成,以灰泥缝合。不少房屋有砖砌 的浴室和水井。下水道系统也很完整,穿街入巷通到每座房屋, 也是用砖砌的。一座容量很大的粮食仓库,地面铺砖,上下有通
风管道。市中心有一座颇大的会议厅,可见当时行会组织很活 跃。
上城是建在9. 15米高的人造平台上的城堡,城内有一座高 塔,一个带走廊的宫殿,一座有柱子的大厅。还有一个举世闻名 的摩亨佐·达罗大浴池,面积1 063平方米;室内一口浴池长12 米,宽7米,深2. 5米,用砖砌成,密不漏水。浴池周围有排水沟、 水井和相应的建筑物。考古学家认为浴室可能是举行宗教仪式 用的。
这是摩亨佐·达罗的大浴场的复原图,长约55公尺、宽约



33公尺。中央人浴区长12公尺、宽7公尺,铺有一层沥青以防 漏水,再填满黏土,表层铺上雕花烧制的砖。
遗址附近的博物馆内,有一幅重现当时城市全貌的图画,只 见:“赭红色的城墙内商旅云集,烧砖制陶的火窑轻烟袅袅,椰枣 树遮天蔽日,印度河上舟楫如鲫。”昔日城市繁荣的景象,历历在 目。从出土的文物中,人们可以看到用铜、银制作的武器、塑像、 首饰。红色陶器饰着色彩鲜明的圆形图案。浅浮雕的金属印章, 上面刻着牛、象、虎、鳄鱼、鹿、山羊和象形文字;奇异的陶俑再现 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一尊“教王”的塑像,头系发带,面蓄胡须,左 肩斜搭一件三瓣花图案的大氅;一个全身赤裸的舞女塑像,佩项 链,戴手环,叉腰翘首……
如果现代人能够破译摩亨佐·达罗出土文物上的象形文 字,它的千古秘密便可大白于天下了。可惜,没有人能够猜出它 的含意,只能对古城的兴亡作一些模棱两可的分析。
某些学者推想,一些部落先民为了建立更理想的家园,5000 年以前从现在的俾路支东迁,跨越沙漠,来到印度河西岸平原定 居,从此出现了印度河流域的文明。肥沃的土地,丰足的水源,产 生了发达的灌溉农业,派生了植棉织布业,养羊剪毛纺织业。有 了专业分工的工匠和商人,才有可能形成这么大的城市。据说当 时的印度棉花远近闻名,巴比伦人把棉花叫做“信杜”,希腊人叫 做“信顿”,都跟今日的“信德”一音相近,可以作为植棉业鼻祖的 佐证。
摩亨佐·达罗的文明大约维持了 1000年,即公元前 2500 ~前1500年,历史学称为“青铜器时代”。它的衰落和消失,







历来持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两种看法,但以前者较有说服力。大 约在公元前1700年前后,地球上曾经存在一个地震活跃期,许 多城市都在这个时候毁灭了。摩亨佐·达罗被大地震毁坏后,继 之暴雨成灾,印度河泛滥,蚊蝇成群,瘟疫流行,残城彻底摧毁, 土地不能耕作。摩亨佐·达罗的幸存者既然养不活自己,哪有余 力重建城市?于是背乡离井,四散逃荒,到别处去另建家园了。
另一种说法,摩亨佐·达罗发生内乱,自相残杀,互相削弱, 逐渐衰败下去,让外族有了可乘之机,在一次大规模的入侵中被 摧毁了。但是,人侵者是谁呢?
6.百年之误:古印度隐藏真面目
公元前443年,已过不惑之年的哈利卡尔纳索斯人希罗多 德别了文化之都,来到意大利南部的新城图里奥伊。他一踏上这 块美丽安静的土地,就暗暗对自己说:我再也不愿过四处漂泊的 生活,我要把自己对过去发生过的事情的研究写出来,以“保存 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
沐浴在地中海海风和亚平宁半岛灿烂阳光下,希罗多德文 思奔涌。自30岁起,他就开始了长时间的游历和考察,足迹遍及 希腊、意大利、埃及、两河流域及小亚细亚……每到一地,他都潜 心钻研当地的历史、传说,认真观察古迹文物。现在,是到了该它 们都记下来的时候了。在书中,希罗多德写道:
“有这样一条印度河,这条河里面有许多鳄鱼,据说在全世 界是占第二位的。”
“印度以东的全部地区是一片沙砾地带,在我们多少确实知 道的所有亚细亚民族当中,住在日出的方向,住在最东面的民族 就是印度人,因为由印度再向东便是一片沙漠而荒漠无人了。印 度有许多民族,他们所说的语言都不一样。他们中间有一部分是 游牧民,一部分不是;有一部分住在河边的沼泽地带并以生鱼为 食,这鱼是他们乘着一种藤子做的船捕捉来的,每一只船都是用 一节藤子造成。这些印度人穿着灯心草衣服,他们从河上把这种 灯心草刈取下来,然后把它们编成席子样的一种东西,再像胸甲 一样地穿起来。”……
“看起来,世界上最边远的那些国家却是得天独厚的地方, 就仿佛希腊的气候是世界上最温和宜人的一样。……印度位于 世界上最东部的地方,印度的一切生物,不拘是四条腿的还是天 空中飞翔的生物,都比其他地方的生物要大得多,例外的只有马 (印度的马小);此外,那里的黄金,不管是从地里开采出来的,还 是河水冲下来的……都非常丰富。那里还有一种长在野生树上 的毛,这种毛比羊身上的毛还要美丽,质量还要好。印度人穿衣 服便是从这种树上得来的。”
希罗多德自己并没有亲自到过印度,他记下的是自己所听 到的东西,因此有些荒谬内容不可避免。但在他字里行间,我们 可以了解到印度的富庶,这里的人民栽种棉花(“长在野生树上 的毛”),人们穿着棉织品;他还告诉我们,大流士皇帝在派人调 查了印度河的人海口之后,征服了这块土地,将这里分割为一个 行省和另一个行省的一个部分,并要求这里的居民缴纳黄金。希 罗多德虽然没有记下大流士征服印度的准确时间,但却提示后 人,早在波斯帝国兴起之前,印度文明就已存在,印度就已是一 个多民族的富饶之国。由穆勒明确提出的古代印度文明始于吠
陀时代的观点是当时这一领域研究的一个重大成果。100多年 间,这种观点一直占据着权威的位置。
7.死亡之丘:文明的光彩在闪烁
印度河的上游有五条大河,它们像五个指头并列于旁遮普 平原上,这里土壤松软,原是一片富庶的土地,但由于过度开发, 气候干燥,植被稀少,放眼望去,满目苍凉。当五条河流终于合而 为一之后,便奔腾而下,直贯入海。印度河及其支流年复一年定 期泛滥,把过去的一切都掩埋大洪水带来的泥土之下。
在今日巴基斯坦城市拉合尔西南不到200公里处,有一个 叫哈拉帕的地方。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里居民发现只要从 松散的浮土上挖下去一点,就能找到一块块规则的长方形“石 块”,用来建筑房屋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随着开挖范围的扩大,有人察觉这里是一个过去居民区的 遗址,那些“石块”是用火烧制成的泥砖。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 对埃及和两河流域地区的考古大发现,激发了人们对古代东方 文明的浓厚兴趣,人们开始从新的视角去看待那些存于泥土之 卜的东西。
1902年,印度考古局来了一位新总监约翰·马歇尔,敏感 的马歇尔凭直觉预感到这些石块后面可能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 密。1911年冬,他指令考古局西部地区主任班达卡尔对“死亡之 丘”摩亨佐·达罗进行全面考察。可是,在第二年提交的报告中, 班达卡尔认为,这是一座真正的死城,其历史不过两百年左右, 谈不上有太大的考古价值,眼看这件事就要最后被搁置起来
了。然而,就在这一年,另一位考古学家和文字学家弗利特又把



马歇尔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这里,并从此没有移开。弗利特对哈拉 帕和摩亨佐·达罗出土的三枚印章进行了研究,他没有像其他 人那样过多地注意印章上的图形,而是认真地研究了那些古朴 的刻画符号。在经过与其他地区发现的古文字比较之后,弗利特 提出这是一种在其他地区从未发现过的古代文字。
一石激起千层浪,考古学界被震动了,经过考虑和筹划,马 歇尔的印度助手拉·巴纳吉于1920年率领一支考古发掘队进 驻摩亨佐·达罗,1922年,马歇尔也到达哈拉帕,亲自领导了对 该遗址的发掘。
1924年9月,在经过认真研究之后,他向外界宣布,这是一 个久远的未知年代的人们所创造的髙水平的文明,“没有理由认 为,这一地区文化是从其他地区传入的。”后来,历史证明了他判 断的正确。
印度河流域文明首先发现于哈拉帕,所以又称哈拉帕文明, 研究表明,它是约公元前2500 ~公元前1700年间存在于印度 北部的一支高度发展的古代文明,比吠陀文明早了约1000年。 从分布的范围看,属于这一文明成熟时期的遗址北起喜马拉雅 山南麓的萨雷·科拉和坚戈,南至濒临阿拉伯海的坎贝尔海湾 附近的坎吉塔尔,东达今日印度共和国首都新德里附近的阿拉 姆吉普尔,西抵今巴基斯坦与伊朗交界地区的苏特卡根·杜尔, 其覆盖地域达50万平立公里以上,文明遗址达250多处,远远 超过与这一文明同时存在的西亚。
8.文明双城:哈拉帕与摩亨佐·达罗
哈拉帕这个地方被印度人看作是一块神圣的地方。哈拉帕
位于拉维河南岸,从拉合尔到木尔坦的铁路从这里擦边而过,当 考古发掘队初到这里时,四周满目荒凉,在那些起伏不平的小丘 间,不少残垣断壁已在风沙中裸露了许多年,浮土中不时还可发 现陶器及一些说不出来的器物的碎片。文明之门徐徐开启于 1954年11月,坎贝尔海湾附近的新一轮考古发现又一次把人 们的视线引向印度河流域。印度学者S.R.拉奥宣布,他所领导 的考古发掘队在距坎贝尔湾12英里的波戛瓦和萨巴马提河之 间发现了一个属于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古代港口城市——罗塔 尔。“罗塔尔”是当地的古吉拉提语,意为“死亡之冢”,与摩亨佐 ·达罗“死亡之丘”之意相同。
9.传承文明:总有被瞧不起的一群人
富裕人家和拥有土地的人们的生活是舒适的,但考古发掘 证明,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成熟期已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差异,国家 的雏形已经出现。在哈拉帕、摩亨佐·达罗、卡里斑甘和罗塔尔 等城镇遗址中,我们一眼就看到居住条件上反映出的不平等,在 街道两旁的低矮房子中,拥挤地住着地位低下的人,他们是雇 工、无地的农夫、运输工、渔夫等。地位最低下的要算奴隶,在一 个出土陶俑头上布满了刺痕,而另一个陶俑脖子上带有标明身 份的项圈。有的印章上还刻有主人拷打奴隶的图形。
10.古老的精致:居然这样惬意
在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许多遗址中,人们都发现了数目惊人 的圆形小珠,起初还以为这只是来自河中的天然小石头,但仔细 观察却发现每粒小珠上都有人工钻的小孔。爱美之心,人皆有 之。很可能,这是几千年前的古人采来彩石,磨光后钻孔,再用线




串起来的一种饰物。
11.毁灭的古印度文明——《摩诃婆罗多》中记栽的史前核武
战争
有一部著名的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一译《玛哈帕腊 达》,印度古代梵文叙事诗,意译为“伟大的波罗多王后裔”,描写 班度和俱卢两族争夺王位的斗争,与《罗摩衍那》并称为印度两 大史诗),写成于公元前1500年,距今约有3500多年了。而书中 记载的史实则要比成书时间早2000年,就是说书中的事情是发 生在距今约5000多年前了。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
上图:成于3000多年前的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记载多场激烈的战争,此插图描 绘了诸神乘坐飞毯观看战争的场面。
此书记载了居住在印度恒河上游的科拉瓦人和潘达瓦人、 弗里希尼人和安哈卡人两次激烈的战争。令人不解和惊讶的是 从这两次战争的描写中来看,那是核战争!
书中的第一次战争是这样描述的:“英勇的阿特瓦坦,稳坐
在维马纳(类似飞机的飞行器)内降落在水中,发射了‘阿格尼 亚’,一种类似飞弹武器,能在敌方上空产生并放射出密集的光 焰之箭,如同一阵暴雨,包围了敌人,威力无穷。刹那间,一个浓 厚的阴影迅速在潘达瓦上空形成,上空黑了下来,黑暗中所有的 罗盘都失去作用,接着开始刮起猛烈的狂风,呼啸而起,带起灰 尘、沙砾,鸟儿发疯地叫……似乎天崩地裂。”“太阳似乎在空中 摇曳,这种武器发出可怕的灼热,使地动山摇,在广大地域内,动 物灼毙变形,河水沸腾,鱼虾等全部烫死。火箭爆发时声如雷鸣, 把敌兵烧得如焚焦的树干。”
如果阿特瓦坦武器造成的后果像一场火暴,那么古尔卡制 造的攻击后果则是一场核弹爆炸及放射性落尘中毒。
第二次战争的描写更令人毛骨悚然,胆战心惊:“古尔卡乘 着快速的维马纳,向敌方3个城市发射了一枚飞弹。此飞弹似有 整个宇宙力,其亮度犹如万个太阳,烟火柱滚升人天空,壮观无 比。”“尸体被烧得无可辨认,毛发和指甲脱落了,陶瓷器爆裂,飞 翔的鸟类被高温灼焦。为了逃脱死亡,战士们跳人河流清洗自己 和武器。”
12.战神之车
印度南部的古城甘吉布勒姆。有424座神庙。据说最多时曾 达到1000座,被称为“寺庙之城”。在这里的神庙中,除了湿婆、 毗湿奴、黑天、罗摩等众多古印度的神灵雕像外,还有一种飞船 的雕塑。这种飞船雕塑被雕成不同样式,上面刻有众多神话人 物,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称——战神之车。
一般人往往认为,这种飞船就是神话中人物乘坐的器具,是







神话杜撰的子虚乌有之物。然而,1943年,印度南部的迈索尔市 梵语图书馆却从一座倒塌的庙宇地下室中,发现了一份题为 “Vymaanila - Shaastra”的古代梵文本简稿件。在这份稿件中,以 6000行的篇幅,详细记载了“战神之车”飞船的构造、驱动方式、 制造飞船的原料乃至飞行员的训练与服装等众多细节。据记 载。“战神之车”的飞行速度,如换算成现代计算单位为每小时 5700公里。
印度梵语学者和技术专家们合作,依据这份文献和其他古 籍中的记载,对“战神之车”进行了仿造。仿造后的研究结果表 明,就技术水平来说,这种“战神之车”并不是惊人的奇迹。但不 要忘了,这是与现代科技对比而言,而飞船是在史前时代建造 的!
研究者们认为,“战神之车”是一种多重结构的飞船,当时的 飞船已装备了绝缘装置、电子装置、抽气装置、螺旋翼、避雷针。 以及安装在飞船尾部的喷焰式发动机。文献中多次指明飞船呈 金字塔形,顶端覆盖着透明的盖子。
建造这样的船,无疑需要多种现代高科技水平的能力,更 需要现代物理学特别是空气动力学的理论基础。这对现代人来 说,也是在本世纪初才刚刚解决了的难题。2000多年前,是谁在 古印度造成了这样的飞船呢?
古印度人似乎并不是飞船的建造者,他们既没有建造飞船 必要的技术能力,也没有驾驶飞船的科学知识。对他们来说,飞 船只是神灵们的交通工具。那么,这些驾驶飞船的古印度神灵, 究竟又是谁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