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印度:尘封的历史与湮没的文明

 timtxu 2023-10-06 发布于江苏

古印度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公元前2500年左右出现了较为成熟的城市文明,产生了繁荣的贸易、精美的雕刻和独特的文字。令人唏嘘的是,古印度文明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走向衰落,从此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直到20世纪的考古发现才揭开了尘封的历史。遗憾的是,古印度文明至今尚未完全解密,文明中断的原因充满争议。古印度文明中断后,南亚次大陆经历了低度文明的“黑暗时代”,直到来自南俄和中亚的雅利安人在恒河流域再次建立了城市和国家。雅利安人创造了“吠陀文明”,在诗歌、艺术、哲学乃至自然科学领域造诣匪浅,但也未能逃脱古印度文明“受伤”的命运。正如印裔英籍作家奈保尔所描绘的那样,印度文明对外部世界缺乏抵御能力,文明一次次在侵略者的火与剑之下垮塌,从灾难中学到的不是对未来被打败、被毁灭的恐惧,而是一种漠然处之的态度。

尘封的历史:“青铜时代的曼哈顿”

19世纪之前,人们习惯将雅利安人建立的恒河文明作为南亚次大陆文明的开端,直到一次偶然的探险发现,才逐渐揭开了尘封数千年的历史。1826年,欧洲探险家查理斯·梅森在今天巴基斯坦的旁遮普地区发现了一座废墟,他在日记中记载了这次发现,认为这可能是亚历山大大帝远征时期摧毁的城池。1873年,英国殖民当局成立了印度考古研究院,由亚历山大·坎宁安担任考古局长,坎宁安在哈拉帕发现了一枚石质印章,他推测这可能是外来文明,因为印章上的牛不像次大陆的瘤牛。1919年,在距离哈拉帕560公里的摩亨佐—达罗,英国考古学家约翰·马歇尔带领考古小组进行挖掘,发掘出3枚皂石印章,经过与哈拉帕遗址出土的印章比对,马歇尔断定两处遗址属于相同的文化时期。摩亨佐—达罗出土的砖制建筑、石刻雕像、铜制工具、黄金饰品,引发国际考古界的热切关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考古学界对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进行了系统挖掘,确定这是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城市文明,不是外来文明或者外来文明的支系,而是独特的文明发源地。

哈拉帕、摩亨佐—达罗以及周边散落的城镇、聚落,展现出古印度文明的辉煌。摩亨佐—达罗农业发展、人口众多、城市兴盛、贸易繁荣,被誉为“青铜时代的曼哈顿”。受季风影响,印度河流域有着丰沛的降雨和肥沃的土壤,促进了定居农业的发展。农民广泛种植小麦、大麦等谷物,还驯养了牛、羊、狗等动物。值得一提的是,印度河流域还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棉花的地区。随着农耕技术的进步,粮食产量提高,人口不断增多,促进了早期城市的形成。在鼎盛时期,摩亨佐—达罗的人口达到4万人左右,哈拉帕有2万—3万人。

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的城市风格相似,棋盘状的平面结构,有整齐的街道规划、统一的房屋朝向;城市有围墙和塔楼,没有大型的军事设施;城市中没有明显的代表帝国权力的标志建筑,有类似议政厅的大型建筑,推测可能是城市管理的枢纽;城市中建有容积很大的粮仓,用于储备粮食;还有公共浴室,沐浴有清洁作用,也有宗教仪式的属性;居民房屋有两三层的楼房,也有一层的平房;城市中有大量的水井,为居民提供地下饮用水;两座城市都有厕所、排水沟和污水坑,通过非常完善的排污系统,将污水与饮用水区分开来;没有大型的神庙与陵墓,也没有大型水渠、水坝等水利工程;两座城市之间、城市与周边中小型聚落之间,有相似性和联系性,但无明显的统辖关系。

考古学家在摩亨佐—达罗发现了大型的船坞,能够容纳数量众多的大型船只,便于利用内河与海洋进行商贸往来;印度河流域的不同城市和聚落之间,有着不同的资源禀赋,有的盛产珠宝矿石,有的盛产农产品,还有的出产精美的陶器饰品,它们之间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主要依靠牛车、大象运输货物;此外,古印度与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之间也有贸易往来,印度河流域的贝壳、象牙制品、铜、棉花、羊毛、黄麻等物品运送到美索不达米亚,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印章、雕像、手斧等物品运送到印度河流域,在埃及也发现了来自印度的乌木、象牙、檀香、棉织品、靛蓝,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石质容器,有统一标准和不同规格,应该是用于贸易交换和征收赋税的量器,这也印证了印度河流域贸易的繁荣。

往昔的辉煌:陶器、印章与文字

考古发现揭开了尘封千年的历史,古印度文明逐渐褪去神秘的面纱,向世人展示曾经的壮丽辉煌,尤其是遗址中出土的陶器、雕塑、印章、文字符号,是引导世人走进古印度精神世界、解密古印度文明内涵的重要依据。但是,受到艺术品出土数量、文字符号破译困难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古印度文明尚未完全解密,给世人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在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出土了陶器、雕塑、印章等艺术品,但数量相对较少,不像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出土的艺术品那样丰富。这并不能说明古印度文明不如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那样繁荣,这与考古发掘的困难有关,哈拉帕遗址在系统发掘之前受到过破坏,摩亨佐—达罗遗址因为地下水的原因,无法挖掘到最初的状态。

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古印度文明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工。有专门制作陶器的作坊,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制陶技术,以红陶为主,有黑色的彩绘图形,主要使用矿物颜料,通过加热的手段来显色,陶器上有很多动物图案,也有一些抽象的纹路与符号;出现了较为成熟的冶金技术,有专门的工匠作坊加工铜、锡、银、金等金属制品;形成了颇为精致的打磨、钻孔和刻绘技术,用于加工贝壳、象牙、琥珀、玛瑙等材质的首饰;还有一些黏土制作的面具,可能用于戏剧表演或宗教仪式。

在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很多小型的陶塑,有人形陶塑,也有动物陶塑,动物陶塑以公牛居多,也有羊、狗、象等动物。在人形陶塑中,有很多造型夸张的女性雕像,反映出古印度文明的女神崇拜和生殖崇拜。出土的男性雕像,大多是方头、矮鼻、身形健壮。有考古学家据此推测,古印度文明的创造者有可能是达罗毗荼人,他们现在主要生活在印度南部,可能是在外族入侵的过程中,不断南迁来到印度南部。

遗址中还发现了数千枚方形印章,有滑石印章、陶土印章,还有少量玛瑙和象牙印章。印章大多是正方形,边长3—5厘米,正面刻有图案和文字符号。据推测,这些印章可能是代表家族的徽章,或是宗教守护符、货物的封泥等。印章上的动物图案,有公牛、瘤牛、大象、老虎、山羊等真实的动物,也有一些独角兽等人类想象出来的动物。最经常出现的动物是公牛或形似公牛的“独角兽”形象,反映出古印度文明对于牛的重视与崇拜。在农耕时代,牛是重要的生产工具,母牛还可以提供牛奶。

印章上刻有文字符号,目前已发现400多个字符。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有很多考古学家和语言学家尝试破译古印度的文字,他们猜测这些文字符号可能是印章主人的姓名、职业和头衔。但破译工作非常困难,一是当时的人们有可能在棕榈叶或棉纺织品上书写,但南亚气候炎热潮湿,这些文字无法保存;二是没有发现大段的铭文,缺乏前后文的语意和语法规律,很难破解单个的文字;三是古印度文明中断之后,外来民族建立了新的文明,导致古印度的文字基本失传。

文明的湮灭:文明衰落的传说与猜想

盛极一时的古印度文明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走向衰落,城市人口锐减、砖墙失修、房屋倒塌,定居农业受到影响,农民重新回归游牧的生活方式,文明出现停滞,不再有新的印章,也没有大量新的文字符号产生,跨区域的贸易活动也几乎断绝。古印度文明的中断是彻底的,不仅城市、都城彻底荒芜,就连文明的记忆也彻底湮没,没有文字记载、没有史诗传颂,就连文明的元素也彻底被遗忘,鲜少流传和延续下来。关于古印度文明中断的原因,仍是未解之谜,只有一些神话传说和学者的猜想,比较常见的说法有三种。

第一种是外族入侵说,认为雅利安人入侵,毁灭了印度河流域的古文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外族入侵说很受欢迎,摩亨佐—达罗遗址中有暴力厮杀的痕迹,有不少遗骨看起来像是被杀戮的,遗骨上有明显的武器砍伤的痕迹。在雅利安人的吠陀经典中,也能够找到相应的佐证,“因陀罗在一阵狂喜中摧毁了他们的城堡,他用雷电将他们统统杀掉”。但这种说法也遭受质疑。古印度文明毁于军事征服的考古证据并不充分,更重要的是,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的时间很可能是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甚至更晚。早在雅利安人到来之前,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就已经中断了。吠陀经典中描绘的诗句,应该是雅利安人进入次大陆后在不断南迁的过程中,征服土著居民的场景。

第二种是突发自然灾害说,认为这一时期曾经爆发了大规模的流行病或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导致人口骤减。目前有生物考古证据证明,这一时期印度河流域可能出现过大规模的麻风病和结核病,但疾病是否导致了城市文明的骤然衰落,缺乏直接证据。印度史诗中有这样的记载:“空中响起了几声震耳欲聋的轰鸣,接着是一道耀眼的闪电。南边天空一道火柱冲天而起,比太阳更耀眼的火把天空割成两半……地面上的一切东西,房子、街道、水渠和所有的生命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天火烧毁了。”但这也无法直接证明印度河流域曾经发生了毁灭性的自然灾害,最终导致了文明的中断。

第三种是气候和地质变化说,认为气候变化、洪水、河流改道等自然变化,导致了古印度文明的中断。从摩亨佐—达罗的遗址看,早期建筑损毁、在损毁建筑上重新翻修的痕迹明显,新的建筑大多杂乱无章,而且在摩亨佐—达罗的遗址中还有大量的淤泥。考古学家推测,洪灾频发,冲毁了城市,居民试图修复城市,但缺乏足够的财力和人力,因此新建的城市比较简陋。从卫星拍摄的地形图,可以推断印度河流域的地形曾经发生重要改变,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可能出现了河流改道。气候变化与河流改道,再加上古印度农业耕作对于土壤肥力的破坏,抑制了定居农业的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减少,居民逐渐回归游牧生活,并且不断向东迁徙。

目前历史学家比较倾向于第三种推论。随着定居农业对于森林、土壤的破坏,加上气候变化、河流改道、洪水增多,造成了古印度文明的衰落。当雅利安人到来时,印度河流域的古文明已经消失,或者已经不堪一击。上述几种推测都强调了客观的外部原因。历史学家也注意到,古印度文明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形式,缺乏进行大规模社会动员的能力,对外部威胁缺乏防范和抵御能力,这成为古印度文明中断的内在原因。

文明的受伤:历史的“轮回”?

古印度文明中断后,雅利安人经由南亚次大陆西北部的开伯尔山口进入,不断向东迁徙,在恒河流域建立了新的城市和国家。雅利安人的文明是否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还是延续着古印度文明“受伤”的历史“轮回”?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建立文明的过程,同样缺乏史料记载,只有通过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流传至今。雅利安人的神话主要记载于吠陀经典中,吠陀是关于神圣知识的代代相传,通常所说的吠陀经典包括《梨俱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阿达婆吠陀》,以及逐渐发展出的关于吠陀经典的解释性文献——《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吠陀经典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了创世神话、对自然神的崇拜,以及一些早期的历史与习俗,但缺乏年代和史实的考证。在《梨俱吠陀》中有这样的记载:当众神把普鲁沙分割,他们割了多少份?他的嘴是什么?他的手臂叫做什么?他的腿和脚被赋予什么名称?他的口是婆罗门,他的双臂变成了刹帝利,他的腿成为吠舍,而从他的脚上生出首陀罗。雅利安人以血缘和肤色为标准,形成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婆罗门主祭祀,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吠舍从事手工业和商业,首陀罗主要从事工匠、佣人等工作。不同身份的人之间,在婚姻、饮食和生活习惯上有严格的壁垒。

公元前6世纪左右,恒河流域逐渐发展出早期的国家形态,从阿富汗到孟加拉的广阔地域,形成了16个主要的王国,包括摩揭陀、拘萨罗、迦尸、俱卢、阿湿婆、犍陀罗等。恒河中部地区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摩揭陀不断壮大,吞并了周边小国家。恒河流域生产的进步,军事贵族的强大和商人阶层的壮大,促使了思想的繁荣,刹帝利和吠舍对于婆罗门至上的社会秩序极为不满,进而产生了佛教、耆那教等社会思潮,被称为“沙门思潮”。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在吸收《奥义书》的思想基础之上,提出不需要婆罗门祭祀的引导,也不需要通过苦行,而是通过内心的禅定、消除无明和欲望,进而达到永生不灭的“涅槃”境界。

公元前324年,旃陀罗笈多·毛里亚攻占摩揭陀首都华氏城,加冕称王,建立了孔雀王朝。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时期达到了鼎盛,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阿育王建立了强大的军队和行政机构,在全国修建道路,推动了海内外贸易的繁荣。阿育王宣布佛教为国教,兴建了大量的佛教寺院和佛塔,通过阿育王石柱向国民宣扬佛教道德,还派遣使者到周边国家传播佛教。遗憾的是,阿育王去世后,他的儿子在西北地区宣布独立,南印度的安度罗也宣告独立,很多地方王公和军事贵族也进行叛乱,帝国坍塌、分崩离析。随着孔雀帝国的瓦解,北印度地区再次陷入分裂。与此同时,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世纪中叶,安息人、大夏的希腊人等先后通过开伯尔山口进入次大陆,西北印度陷入混乱局面,直至月氏人进入,建立了贵霜帝国。

结语

数千年前,印度河流域的居民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古文明,展现了非凡的智慧与创造力。古印度文明的中断,如此突然,如此神秘,令人如此惋惜。古印度文明中断后,南亚次大陆又产生了恒河文明,相继出现了孔雀帝国、贵霜帝国、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莫卧儿帝国等,孕育了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印度教等宗教和哲学思想。南亚次大陆从来都不缺乏创造力,但次大陆也总是承受着“伤害”。

第一,外部威胁是古印度文明中断的外因。无论是自然灾害、气候变化还是外族入侵,都反映出外部威胁直接导致了古印度文明的中断,也反映出在外部威胁之下,古印度文明的脆弱无力。古印度文明中断后,南亚次大陆不断遭受外族入侵,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腊人、月氏人、突厥人、蒙古人等外来民族一次次地从西北部的狭窄山口入侵次大陆,不断重复着古印度文明“受伤”的历史。第二,缺乏“忧患意识”和抵御能力,是古印度文明中断的内因,也是印度文明一次次“受伤”的关键。印度历史上缺乏统一的王权传统,分多合少,总体上缺乏守卫国土的观念和合力抵御外敌的内生动力。第三,缺少史学的传统,是古印度文明中断、湮没的根源。由于缺少明确的历史记载,缺乏历史的传承,古印度文明在中断后,很多文明的元素无法延续,湮没在历史长河。就连佛教,在印度产生和发展后,也经历了分裂和衰落的命运。佛教在印度衰落之后,很多寺院改建为印度教的寺院,很多经书佛法被遗弃。所幸的是,佛教在中国得到保存和传播,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之际,大批僧侣不辞艰辛,西行求法,带回佛教经卷并译为汉文。不仅如此,法显的《佛国记》、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等还保留了南亚次大陆的地理历史与风土人情,是中国与南亚蔚为壮观的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华侨华人与区域国别研究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