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古茶山”:“六大茶山”的说法最早始于公元1799年檀萃所撰的《滇海虞衡志》:“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端,六曰曼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六大古茶山从此名扬天下。 之后,越来越多的著述介绍了“普洱所属六茶山”,但因茶山称谓都是少数民族语的音译,著述者又大多是听贩茶者的口述,各大茶山又绵延相连“八百里”,于是不同古籍中出现多种版本的六大茶山说法。 主要有“曼撒、倚邦、莽枝、蛮砖、革登、攸乐”之说和“倚邦、架布、习崆、曼砖、革登、易武”之说。 随着当代越来越多的茶人实地研究六大茶山后,两种观点渐渐占据了主流:一种观点认为当时说的曼撒茶山已经包括了易武茶山,而“架布”和“习崆”位于倚邦与蛮砖之间的架布河旁和习崆河旁,产量不大,可以把这两座茶山归入倚邦古茶山; 另一种观点却认为曼撒茶山和易武茶山应分列二山,而区域较小的莽枝茶山应并入革登茶山。今天,人们一般以“易武”、“曼撒”、“依邦”、“革登”、“蛮砖”、“攸乐”为六大古茶山。 六大古茶山在今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易武乡、象民乡、景洪市基诺乡一带,古属普洱府,地域靠近今普洱市思茅区、宁洱县。 这个地区是清代普洱茶的主产区,也是普洱茶的传统茶产区。至今,这个地区仍旧保留着大量零星散落或者成片的混生古茶树。 南糯古茶山
民国初年,澜沧江以南的车(里)佛(海)南(峤)茶区逐渐成为普洱茶中心产地,南糯古茶山与佛海(勐海前称)茶厂一道迅速享誉天下。 20世纪50年代,南糯山发现树龄达800年的栽培型古茶树。南糯山的古茶树既有布朗族先民种植的,也有哈尼族先民种植的,现在,南糯山的主人主要是哈尼族。
景迈古茶山
生活在这里的傣族和布朗族人民,他们世代以茶叶为生,靠这茶山繁衍生息。
勐宋古茶山
勐宋古茶山分布于茂盛的森林中,是小乔木的古茶树,所产竹筒茶声名远扬。 布朗古茶山
布朗山古茶山包括老曼峨、老班章、新班章、曼新龙、帕点、曼糯等古茶园,其中,香气高、茶气重而著称的老班章普洱茶至今仍是市场上的名品。 贺开古茶山 贺开古茶山包括今天勐混镇的贺开、曼蚌两个村委会的曼迈、曼弄老寨、曼弄新寨、广别老寨等7个村寨,是西双版纳迄今保存较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古老茶山之一,茶农主要是拉祜族和哈尼族。 巴达古茶山
困鹿古茶山
困鹿山古茶园是目前已发现的保存较好、仍有栽培价值的古茶园之一,目前仍在采摘、加工、销售,产品优质,供不应求。 大雪山曼来古茶山
茶树第一层分枝较高,约4—7米。树冠半开无规则,老叶子暗绿色且光亮,芽孢红绿镶嵌,无绒毛,芽肥大。 永德大雪山曼来古茶山为云南大叶乔木型古茶,该茶园地分布在海拔2100米高山中,年平均降水量为1700毫米,气温15.7度,雨季为5—9月。 班卡乡放牛场古茶山
该茶山地处海拔约有2000米,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毫米,气温16.3度,雨季5-9月。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雪山保护区旁边,距今大约有100多年的历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