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素之问 | 甲乙序与黄帝内经

 风声之家 2021-05-11

今天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图片


北宋为什么要编《新唐书》的一个重要理由,是《旧唐书》漏记了很多事件或者书籍,其中包括王冰注的《素问》二十四卷,连孙思邈《千金要方》等提到的《甲乙经》居然也没有,于是《新唐书》补入了《甲乙经》。但是皇甫谧的书不叫做《甲乙经》,叫做《黄帝三部针经》,新旧《唐书》卷数差一卷。
 
《宋志》中也有记载,“皇甫谧《黄帝三部针灸经》十二卷即《甲乙经》”,多少有点此地无银的感觉,真的是同一书吗?还真未必。比如还有“林亿《黄帝三部针灸经》十二卷”,为啥又不能是“甲乙经”了呢?
 
后来新校正的《素问》中突然就提到了“甲乙序”,然后作者就成了皇甫谧。这是怎么回事呢?还是感觉新校正被改了。为啥是新校正被改?因为同时期《新唐书》的编辑团队,根本就没有这个序。甚至到了宋徽宗时期,也看不到这个序起了啥作用,因为宋徽宗就只认《素问》,根本不认“九卷针经”---其实元代也没认,《宋志》中冠名“内经”的三种,除了《素问》,还有个《黄帝九虚内经》五卷,另有《黄帝内经灵枢略》一卷,前两个是医经,后者是道经,讲道书,无关临床诊断与治疗。甚至可以看到后世《灵枢》是据《灵枢略》的抄改,把修炼改成针刺,然后当今的“针灸家”大谈,针刺等同于修炼,也是没谁了。
 
大体上,“灵宝”或者“灵枢”,本来都是道经。道经抄袭引用医经中的脏腑经脉解剖学等,其实并不是为了医学或者临床,而是为了修道。唐以后好事者,不太区分道经与医经的差别,干脆修改一下杂糅到一起,就有了《灵枢经》九卷本,其实唐代以前,根本没有过“九卷”的概念与崇拜。北宋《灵枢》与王冰提到的“针经”“九虚”,多有互文重复,于是就被宋人混为一谈。

图片
 
但是从宋太宗到宋徽宗,从《太平圣惠方》到《圣济总录》,关于针灸学术的章节,都是一样的,首先是《铜人针灸经》,其次是《甲乙经》。北宋对于针经,首先是重视《铜人针灸经》,还要胜过《甲乙经》。整个北宋,并没有表现出对“九卷针经”的重视,甚至高丽所献《黄帝针经》九卷并刊行,也没被《圣济总录》强调,相当于冷处理。同时,北宋的“黄帝内经”,只有《素问》,甚至直到元代编《宋史》,“黄帝内经”也根本不包括《灵枢》。
 
南宋史崧自序,说家传《灵枢》九卷,缺脱弥甚,所以补成八十一篇结果两宋结束,都还没有人称之为“黄帝内经”。这是当下中医界最不愿意面对的。
 
所以真柳诚先生说“甲乙序”是唐代认定的,恐怕是不成立的。唐代之后,新旧《唐书》都没能确定《甲乙经》的作者,哪来的自序呢?必然是与《新唐书》同时的新校正之后才有甲乙序。否则《新唐书》就该是“《甲乙经》皇甫谧著”了。更因为北宋,甚至两宋都不认这个序,这个序到底出于何时,还要待考。 
 
图片

唐代仅仅是认定《黄帝三部针经》是皇甫谧著,而这本书是《甲乙经》的可能性有多大?否则《新唐书》中《甲乙经》与之并列,显然就不认为是同一书,就好比《宋志》认为是同一书,在后面加注“即《甲乙经》”,无需二书并列,这解释不过去,交代不了为什么新校正确认甲乙序作者是皇甫谧,而《新唐书》却不认。须知,他们几乎是同一年完成的。
 
《素问》在宋徽宗时期又被“刊正”,而我们当下似乎只认“新校正《素问》”,似乎全是新校正的手笔,这本身就是靠不住的。新校正在之后被改的地方多了,不完全靠得住的,尤其是关于“内经二帙”的说法,不仅唐人无此意识,整个北宋、甚至两宋也并没有体现,几乎是凭空而现,很明显是附会所致。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