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 |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黄帝内经》-(肆)

 慧然 2022-12-27 发布于广东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

《黄帝内经》——柳长华解读

Image
中医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根植于中华文明的传统医学。《黄帝内经》作为秦汉时期重要的医学典籍,其内容涵盖养生、藏象、诊法、经络、腧穴、刺法、病机、治则等方面,在千余年的时间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医家与学者。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黄帝内经》由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院长柳长华解读,整理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导读、原典、注释、点评四个部分。作者引经据典、史料详实,并援引了近年来的出土医简研究,具有极高的学习参考价值。

Image

导读

中医学是植根于中华文化的一种传统医学。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的信仰和比类取象、司外揣内的认识论是中医生命观、疾病观、药物观以及各种诊疗实践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这些思想和理论都见载于《黄帝内经》之中。在中国的历史上,人们习惯把某种知识的创造者归到某个“圣人”头上,这是中华文明的特质。黄帝既为“人文初祖”,也是创造中医的代表人物。《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是真实不虚的中华文化的优秀代表,从古至今,一直是学医必读之书。

Image

四、《黄帝内经》的版本

西汉刘向等校书,始有《黄帝内经》之名。经刘向他们整理编定的图书,皆藏于皇室之内,经王莽之乱,图书散尽,然或一脉传承,并未中断。至东汉末长沙太守张仲景编撰《伤寒杂病论》,称“撰用《素问》 《九卷》”,此后时隔二百余年,西晋皇甫谧编撰《针灸甲乙经》,称《素问》《针经》即《黄帝内经》。隋唐之际,杨上善根据《素问》《九卷》, 分类编撰了《黄帝内经太素》,此为唐以前《黄帝内经》之古传本。唐代王冰次注《素问》,对原本颇多改易,并补入“七篇大论”,书成后广为流行。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正《素问》,取王冰注本作为底本,详加校勘后板行,广为传播,流传至今。

(一)皇甫谧对黄帝三部的整理

《针灸甲乙经》一书的编者皇甫谧(公元215-282年),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是西晋时的著名学者。皇甫谧在研读医书的过程中,发现《七略》和《汉书·艺文志》著录的《黄帝内经》就是当时传世《素问》《针经》,另有《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也是黄帝的遗书。有感于“三部同归,文多重复,错互非一”,因而“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至为十二卷”,名为《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

皇甫谧编集《针灸甲乙经》,对于中医学术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弘扬 “黄帝”之学术,把《黄帝内经》和《明堂》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使理论与应用相结合,为针灸学提供了一部经典著作。

Image

(二)全元起注《素问》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黄帝素问》九卷”和“《黄帝素问》八卷, 全元起注”。《新唐书·艺文志》有“全元起注《黄帝素问》九卷”。

全元起本北宋以后亡佚,宋臣林亿等在校正《素问》时,本着“多闻阙疑'的态度,在每一篇名之下,标注出全元起本的卷次、篇名。如“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新校正注:“按全元起注本在第九卷,王氏重次篇第,移冠篇首。今注逐篇必具全元起本之卷第者,欲存《素问》旧篇目, 见今之篇次皆王氏之所移也。”宋臣们的苦心没有白费,使我们还能知 道《素问》早期传本的一些面貌。

(三)杨上善编注《太素》

《黄帝内经太素》为唐初杨上善撰注。全书三十卷,是对《素问》《九卷》分类重编注释而成。杨上善另著有《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十三卷,今仅存第一卷,与《太素》相表里,所谓“《太素》陈其宗旨,《明堂》 表其形见”。《太素》一书宋室南渡时亡佚,此书约于唐代中叶传到日本,后亦销声匿迹,19世纪20年代,仁和寺古卷子抄本《太素》重显于世,抄录时间为日本仁平年间,相当于我国南宋初年,而所据底本早至日本 仁和三年,相当于我国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据古抄本摹写之各种传抄本于19世纪末叶陆续回归中国,萧延平以杨守敬从日本携归之小岛尚质抄本为底本加以整理校注,于1924年出版,称兰陵堂本。200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李克光、郑孝昌《黄帝内经太素校注》。

(四)王冰注《素问》

王冰(约公元710-805年),号启玄子。唐宝应中曾为太仆令。王冰自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有感于当时《素问》一书“世本纸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岁月既淹,袭以成弊”。故“精勤博访”,除了自己家藏的旧本之外,还搜求到几种重要传本,如于郭子斋堂所受“张公秘本”,王冰称这个本子“文字昭晰,义理环周,一以参辩,群疑冰释”。另外,王冰认为传世的八卷本缺了一卷,他的老师收藏有“第七” 一卷,王冰将其补入,即今“运气七篇”。

先师张灿理据其注文中所存之80余条校语,将其体例归纳为存异文、断误文、补脱文、明错简、解别义、明脱文、识别法、详重见、示迁移、指佚文等10条。王冰对于《素问》的注释,广引多种古籍。如《经脉流注孔穴图经》及《中诰孔穴图经》二书,在气穴论、气府论、骨空论、 水热穴论、缪刺论、刺腰痛等篇注文中,引文很多,这对于考证唐以前针灸著作,有重要文献价值。

王冰所补入的“七篇大论”,此七篇林亿等已疑其固非《素问》所亡之篇,恐别有渊源。今其源流亦难确考,然王冰注本中保存的这一内容,成为中医运气学说的经典文献。

Image

(五)《黄帝内经》冠名黄帝的原因

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政府设校正医书局,选官校正医书。校正后的《素问》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其书以王冰注《素问》为底本, “搜访中外,裒集众本,寝寻其义,正其讹舛,十得其三四,余不能具。而又采汉唐书录古医经之存于世者,得数十家,叙而考正焉。贯穿错综,磅 礴会通,或端本以寻支,或溯流而讨源,定其可知,次以旧目,正缪误者六千余字,增注义者二千余条”。凡宋臣所加校语,皆按以“新校正云”, 以与王冰原注相区别,故称“《素问》新校正”。宋臣对《素问》所作的整理,刊行以后,影响深远。今日所传之《素问》各种版本,皆源于此。

(六)南宋《灵枢》的复出

《灵枢》之名,初见于王冰注《素问》的序:“班固《汉书·艺文志》 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 乃其数焉。”这与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中的说法一脉相承。在此之前, 称《针经》《九卷》,又有《九灵》《九墟》之名。

王冰注《素问》屡引《灵枢经》之文,与皇甫谧《甲乙经》所引《针经》之文基本相同,可证两者确为一书。北宋嘉祐年间林亿等校书时, 《灵枢》已非全秩。哲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高丽遣使献来《黄帝 针经》九卷,即下诏令秘书省选奏通晓医书官员校对详定,并颁行天下。今传本《灵枢》,为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四川锦官史終校之本。

温馨提示

3、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