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一种爱,叫放手

 茶境 2021-05-11

文字:秋葵妈妈

秋葵妈妈
秋葵妈妈
这里有亲子美文,实用可行的育儿干货,陪伴孩子和父母们幸福成长!
340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我👆👆👆


央视纪录片《镜子》为我们讲述的三个“问题少年”的故事。

家明、张钊和泽清是三个十几岁的花季少年,本该在人生最美好的年纪肆意绽放,但他们却成为了有网瘾、早恋、辍学等多方面问题的“问题少年”
 
父母在百般无奈下将他们送去了所谓的专业机构进行“改造”,期望能找回那个原本纯净、乖巧的孩子。
 
孩子就像是一面镜子,当他们出现问题时,往往是作为源头的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

作为父母,一定要及时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别让错误的教育耽误了孩子的成长。 

图片
 
图片
说着为你好
却极度控制孩子
 
纪录片中的第一个少年,16岁的家明,本该坐在高一的教室里读书,却成了终日沉迷网络的“网瘾少年”。

还总想着背起书包“浪迹天涯”,辍学在家半个多月。
 
他的父母为此操碎了心,与家明的关系也是剑拔弩张,家明还曾多次尝试过自残,将自己送去医院。

万般无奈下,父母只能寄希望于“机构”能改变儿子。
 
当机构老师第一次上门的时候,家明情绪激动,冲着他们嘶吼:

“你知不知道控制我会有什么结果?到时候去医院你们就好过了,我去过几次了。”
 
图片
 
可令人惊讶的是,到了学校后他却变得十分安静,那个歇斯底里的他不见了。
 
在后续的交谈中,才了解到:

原来一直放纵自己,上网成瘾,口口声声喊着要去流浪的家明,最深层的渴望,是逃离父母的控制。
 
谁也不曾想到,马上就成年的他,穿什么不能由自己决定;

平时骑车去稍远一点的地方,都不被允许;

喜欢小动物的他买回家的小狗,被父母无情的丢弃;

明明答应他考完试去哪里都可以,结果总是哪里都不能去....
 
“我永远没有自己的想法,什么都要经过他们的同意!一直在他们这种想法下活着,我上学又有什么用?”

家明的哭诉中透露着内心深处的绝望。
 
图片

他所有的离经叛道,其实都是想给父母证明,我可以过另一种人生。

一边是因为得不到自由而奋力反抗的孩子,而另一边是觉得自己身份称职的父母。

他的爸爸甚至说,儿子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他们“给孩子信任太多,自由太多,要是再严格一点,孩子就不会走到今天。”
 
这就是中国式父母,一直借着“以爱之名”决定和控制着孩子的人生。

“我都是为了你好”这句话,让多少孩子失去了选择的权利。
 
在强迫和控制下,家明和他的家庭上演着一部中国式的悲剧。
 
心理学家李雪曾说:“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应该做的是引导、指正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而不是自私的以为,你是我的孩子,你就应该听我的。

很多时候,不怕认知低的父母,就怕不但认知低还霸道主导你的人生,剥夺你选择的权利。
 
就像龙应台所说: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景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父母得体的退出过程。

不懂得退出的家长,只会和孩子相互讨厌,甚至互相伤害。
 
尊重孩子,应该是父母一生的修行。

图片
明明给的是关心
说出的却全是责备
 
第二个要去“改造”的少年是18岁的张钊。

因为早恋辍学在家,经常动手打父亲,还把父母赶出家门,在与父母数次发生冲突期间,屡次表示要跳楼。

图片

当老师问父亲为什么张钊不去上学?
 
父亲回答因为早恋问题。

而张钊却告诉老师,学习上的痛苦,不是不想读书,他想上学,想读大学。
 
张钊的父亲说,可能因为学习跟不上了,他找了很多理由说学校压力大。
 
在老师的开导下,张钊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父母和自己在一起能说的话只有吵架;
跟自己在一起能做的事只有看电视;

当他表示学校太压抑时,母亲却冷冷的说,几千个人都受得了,为什么你受不了?
 
张钊想把内心压抑很久的情绪都释放出来,可是父母根本不给他沟通的机会。

于是,他用自己的行为和父母对抗,带手机、早恋、打架,用这些乖张的行为释放着内心的压抑。

图片

作家艾小羊曾说:通畅的交流与沟通是一切关系的基础,没有交流的关系是在心理上的彼此失去。
 
有人说,中国式亲子关系大部分都存在缺乏沟通、不善表达、羞于说爱,大部分的父母在与孩子沟通这门课上都是不及格的。

作为孩子无条件的信任着父母,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与理解。

但如果每次一开口,得到的却总是被评价、被指责、被贴标签,还有哪个孩子还会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呢?

每一次求助得到的都是伤人的话,这些话就如同插在孩子心口的刀,没有身体的损伤,却能让人千疮百孔。

曾经在网上有个很火的话题:中国式“不好好说话”是怎样的?

短短几天,收到了600多条近10万字的留言,每一条留言就像一根长长的刺扎的人生疼。
 
“你还会干什么?”
“你瞎呀!”
“废话!”
 
吃饭时帮忙端汤。
端汤前,我妈:注意看着点儿,别打翻了。
端汤没打翻:嗨呀,这次居然没打翻。
端汤打翻了:我早就知道你要把汤打翻。
后来端汤时,我就不伸手了。

你看,很多时候父母明明给的是关心,说出来却满是责备,这样的语言成年人听了都很难受,更何况是孩子。
 
一个在言语暴力中长大的孩子,没办法变得阳光开朗,只能变得极端和自卑。
 
学会沟通,应该是父母一辈子的必修课。

图片
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孩子心中埋下暴力的种子

片中的第三个少年,14岁的泽清,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父母都有体面的职业,连退休的爷爷奶奶也曾是教授。
 
说他出生在书香门第一点都不为过,但泽清和母亲的关系却糟糕透顶,会骂母亲“贱”,甚至动手、动刀。
 
有一次把母亲逼在墙角殴打,父亲就躺在一旁的床上一动不动,直到儿子的暴力行为升级才起身制止。
 
在他们的家庭里弥漫着冷漠、暴力和互相埋怨。
 
图片

在节目中,泽清沉重的说:“我是一个有使命感的人,我将用我的行动,把家人从梦中唤醒。”
 
泽清的墙上贴着撕心裂肺的呐喊,暴躁的他把家里的门都踢到破烂。
 
他幻想着用自己的行为可以改变父母,但可惜的是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更可怕的是他像父亲一样厌烦母亲的暴躁和唠叨,也学会了用同样暴力的方式对待母亲。
 
父母也许根本没有发现,自己的坏脾气,会带给孩子怎样的伤害。
 
心里学家武志红说:“内心那些灰暗的,无法安放的感受,一般都是来自于家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总是习惯于用发火和暴力来解决问题,那么当孩子有心里负面情绪时,也会有样学样,在潜意识里不断模仿。

情绪不稳定的父母就像家庭中的一枚定时炸弹,杀伤力和破坏力无穷。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不同的人?

从源头上看,是在我们生命早期父母的不同态度,决定了我们的不同的情感经历,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人格特征,最后指导我们走向不同的路程。
 
那些未被善待过的灰暗和压抑,最终都会在生命里安营扎寨,开花结果,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将它们消灭和驱逐。
 
暴躁失控的父母,是孩子一辈子的噩梦。
 
学会控制情绪,应该是为人父母的第一课。

图片

教育从来不是孩子一个人的功课,而是父母的修行。
 
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每个“问题孩子”背后,通常都是一个“问题家庭”。

作为父母,别总把孩子的过错推给他们,问题的根源往往就在自己本身。
 
真正成功的父母,不是要给孩子多么富足的物质,而是要做孩子精神和灵魂的的领路人。
 
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晃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