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姗姗来迟的惊喜

 天津散文微刊 2021-05-12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姗姗来迟的惊喜

天津  孙乃秀

静悄悄的1983年和往常没什么区别。知青们在新桥农场依旧过着十九年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复一日贫瘠、单调、木讷的生活。

猛然间,一则消息打破了往日的静谧,从场部传来了场长得了脑栓塞。知青们得到消息后蜂拥而至。

场长,左半身瘫痪不听使唤。嘴,好似外套儿上的“斜口袋”,哆哆嗦嗦说话含糊不清。大家正在安慰他时,场长居然失声痛哭。大家认为他因病伤情,也跟着潸然泪下。谁料到他哭声戛然而止,断断续续忏悔自责地道出了埋藏在他心底三年的惊天秘密!

1980年全国正在进行知青大返城的扫尾工作。天津“知青办”派工作组,到河北省新桥农场来调查摸底。当下,很多知青在工作中,摸爬滚打的都能独当一面了,并早已成为了农场的中流砥柱。场长认为:“如果把这些人放走,整个农场肯定会散架。农场瞬间变成了空壳这是他接受不了的。”在这种似乎以场为家的思想纵容下,使他编织了许多的谎言,暗自把“天津知青办”工作组打发走,独断专行地把返城消息封锁的严严实实。

三年后,直到他躺在病床上,或许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才意识到自己当初的无情与自私。最终,他良心发现,鼓足勇气和知青们说:“......你们现在立刻派人,从地方到中央去找有关部门协商返城之事,可能还来得及......”

返城的消息似脱了缰的野马,一夕之间使整个农场沸腾了!这特大喜讯,让知青们抑制不住内心的狂热!互相奔走相告,欢呼雀跃地相拥而泣,同时对着空旷的田野高声呐喊:“返城!久违啦!这一天终于盼来啦!”此情此景终生难忘!

79年知青返城给安排工作,并解决住房问题。几年过去了,我们再返城会是怎样安排?仍是未知。

不管其他,事不迟疑,知青们出钱,选几个代表去办理此事。

到真正办理时才知道,“非”官方去办如此重大的事情,是多么的繁琐与复杂,难度可想而知。

当下,从省地委到中央,纵多单位的“知青办公室”已经撤了。知青们如喷火蒸霞般的返城热潮瞬间被封冻。沮丧的心情无以言表。

或许,什么事情都有峰回路转的可变性。就在代表们束手无策之时,在中央办事处遇到了我们的“救星”!

那是一位上了年纪的女干部,她满头银发、温文尔雅、谦逊和蔼、热情地给我们指出了办理此事的行程与路线。她的出现,犹如指路明灯,为我们办理回城的手续一路护航,使我们又开始了新地起航。

代表们从省地委到中央,再从中央返回地方,记不清跑了多少冤枉路、吃了多少闭门羹、风雨无阻执着地周而复始着。

代表们不负厚望,马不停蹄地整整跑了三年啊!可喜的是,返城之事终于办妥啦!!!

此刻,我们不能忘记代表之一,三十多岁的安邦振大哥。他和其他代表一样,为了返城的知情们风尘仆仆、奔波劳碌、费尽了心血。住最简易的旅馆甚至睡澡堂,为了赶时间坐在车上啃着干馒头,节省一切开支,直到批准回津。

而他,却在站好最后一班岗的最后几天,跟车给场副业队拉珍珠岩,在快到场的转弯处,为了躲避一辆疯狂抢道的车,而他坐的天津解放牌大卡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翻到了河里,瞬间连车带货整个扣在了他的身上......

回故乡的交响乐已经奏响,魂牵梦绕的故乡近在咫尺,而他却只能在“天堂”俯首遥望......

大家得到消息,久久为他惋惜、哭泣,更为他默默祈祷:愿安邦振大哥一路走好......我们不会忘记您!

在办回津手续前,天津市政府给知青们提出了两个条件:

第一、回津后不准要工作;

第二、更不准要住房。

也就是说,在你们同意以上条件的前题下,还要让接收你们的亲属签字,“同意接收”才可以回津。不然,免谈!回津即成泡影。

在办理回津手续漫长的三年中,在能否办成这个问题上,始终折磨着迫切回津知青们的身心。他们渴望回到故乡,回到亲人身边。重中之重的是:不能让他们的子女重蹈覆辙。他们希望在有生之年,无论前方的路有多么艰难坎坷,拼尽所能也要把孩子们带回故乡。现在即然梦已成真,谁还在乎那许多的“不准”。大家互相安慰着:他们提的条件咱们只能无条件接受,先走一步算一步,有什么问题,回津上了户口再说。

80年代人民的生活在经济、到物质尚很窘迫,何况知青们从十几岁下乡,至中年拉家带口返城。此处套用“泰戈尔”的话再适合不过了:小草啊,你的足步虽小,但是你拥有足下的土地。知青们连小草都不如啊!我们上无片瓦遮身体,下无立锥之地,况且,上有老下有小,没工作、没住房的讨生活。那份艰辛地跋涉,非当事人是无法体验到的,甚至用语言来形容都是苍白的!这件事如果不是紧要关头,那肯定要无声抗议的。但现在不行啊!知青及子女们的命运都掌握在他们的手心儿里。知青们深知这层利害关系,在这节骨眼儿不同意,事情立马就黄!所以大家愤怒地说:“不就是七件皮大衣吗?花再多的钱也给他们买!”既然木已成舟,再大的难题也拦不住知青返城的脚步啦!

知青们从十几岁到农场,艰苦奋斗了22年后的这550人,在1986年的年初,终于回到了朝思暮想的故乡,天津。

我们曾如此渴望回到故乡,回到从小喝着海河水长大的再熟悉不过的天津市。但始料未及迎接我们的将是如火如荼的改革开放热潮以及接踵而来更加艰难坎坷地跋涉......。等真正回到市里才明白,我们这个知青群体竟然成了天津市的“陌生人”一切需要重头再来......!

孙乃秀.天津退休工人。曾在“天津老年大学”文史外语系写作班学习。古稀之年的我,时刻鞭策自己:“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作品在《老年时报》《在场微散文》《甜园文学社》均有发表。

【大赛公告】 ‖ 关于举办首届“天津散文杯” 全国乡情散文大赛的公告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李   韵

编校:韩佩瑄

    制作:吴金程    

诚邀加入

天津散文研究会欢迎天津和全国的散文作家、文学爱好者加盟,共享文学盛宴,我们将热诚为您服务。有意合作,或者申请入会者,请联系刘银环老师手机(微信):13512073421,电子邮箱:lyh621017@126.com

微刊编辑部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副主编:李韵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吴金程  周璇

天津散文·微刊邮箱:732241689@qq.com

温馨提示:为节省编辑们的宝贵时间,微刊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谢配合!

立足天津,面向全国

博采众长,力推精品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